灵应寺 :位于福建南安市洪梅镇的古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18:09

灵应寺,又名灵应岩、紫帽岩,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市洪梅镇境内的瑁山南麓半山腰。该寺建于唐天元年(904年),明末清代曾毁于战火,清初重修并改名为灵应寺。1941年,著名佛教大师李叔同曾在此驻足。文化大革命期间,灵应寺遭到破坏,后来得到重建。2002年4月,南安市灵应森林公园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灵应寺是闽南地区著名的古寺之一,周围环境优美,西面是杨梅山雪峰寺,东连鹦鹉岭、香岭、凌云寨、毡坪山,正面与马甲双髻寺对峙。

概述

灵应寺又名灵应岩、紫帽岩,位于南安市东北部洪梅镇境玳。

灵应寺原名为“紫帽岩”,创建于唐末天祐年间(904年)。相传后唐年间有个神童叫李文愈,幼时孝行,家贫有志,童真弃俗,坐化于岩后茄吊滕中,后人将他塑造成像,祀奉为灵应祖师。旁立石碑《唐神僧灵应祖师现化记》记载:李文愈祖师(俗称灵应寺李公祖师)系“三真人六祖师”之一。师字文愈,诞生于唐朝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贫有志,博超群伦,福而有德,常现神爱事迹昭闻,如渡溪飞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于山中“茄藤”。乡人就其肉身塑像,祀于紫帽岩中,尊为李公祖师。五代十国后唐年间(923-936年)建寺。

历史传承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灵应寺创建于隋朝,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匾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帝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二○○一年,灵应寺再度扩建和维修。新建文殊殿五间、龙王殿三间及石牌坊一座,均为汉白玉砌筑。大殿单檐歇山顶,门窗拱券,前置廊,门前左右各置石狮一尊,左右偏殿为悬山顶,廊间柱头饰以石制斗拱,整体设施简洁明快,稳重大方。龙王殿置于两米高的高台上,面阔三间,拱卷式门洞,也是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汉白玉石雕护栏,护栏栏板浮雕各种各样的花卉、草叶纹饰,极为壮观。

隐峰塔在龙王殿东、是北台顶一大灵迹,是为纪念唐朝高僧隐峰禅师而建的。隐峰禅师,俗姓邓,今福建省邵武人,唐代著名高僧,经常冬居衡岳,夏处清凉,其圆寂后,后人将其火化,并取之舍利,在北台顶建塔藏之,故而塔名隐秀,精工细作,质感较强,是僧俗临顶必至之处。

相关传说

关于“灵应”有两种传说。

第一个说法

一说是清光绪乙末年因连年旱灾,祈雨应验而被当时的武荣知县赐名为“灵应寺”,据说从此灵应祖师更加神威显现,有求必应,声名远扬。

第二个说法

另一说是道光(1821-1850年)南安县令梁韵清来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题刻“灵应”两字作匾额,“灵应寺”据此而来。

明末清代焚毁,清初寺僧如幻法师(著有《瘦松集》传世)、状元黄培松刑部尚书黄弥沤及华侨、乡人等募捐重修,改称灵应寺。后又几度修葺扩建,清末定眉和尚出力最多。文革中颓废,文革后重新修建。灵应寺也迎来他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四方善信,遁声而来,1941年李叔同曾驻锡此寺,闭门著述,研究佛教经典。如幻、定眉、静慧、广净等和尚也都住持过该寺,均有建树,历代不少名人游而复返,留下大量墨宝、诗文和财帛。寺门殿宇,名家书迹楹联林立,清武状元黄培松题:“润物洪深”;状元林骚题:“此寺号灵应,后唐身化来。溪山两亭峙,周宋一尘埃。梦逐寒钟去,僧携老衲来。君看竹倒抛,大造不能栽。”。现存比较完整的有如幻法师着的《寓居灵应寺同井公》一诗;明朝诗人黄克晦的《题灵应寺》律句;李叔同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等几幅佳联、诗文。

建筑特色

灵应寺整个建筑规模宏大,从护界亭拾级而上,约等140级石阶,便到灵应寺。最早为土木石结构,现为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近50亩,由大殿、彩柱、两厢、凉棚、护界亭、塔等组成七落汉式寺庙群落。雄伟壮观,仿佛一座民间平时作“超度”用的纸,富有民俗风貌。两座牌坊式山门并峙寺前,飞檐、粘土实心砖,层次分明。山门之后为放生池,清澈如镜,游鱼历历。位于群屋中间的肉身殿,五开间,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朱梁画栋,颇为可观。殿中供奉灵应 祖师肉身像,右边供奉其父母牌位灵位,左边供奉观音菩萨,以及韦驮、伽蓝诸菩萨;殿后供奉十八罗汉。殿前拜庭宽敞,拜庭两翼辅有平台,可纵观东山日出和环山景色。殿之两侧为一座座不同时间建造的厢房,约30多间。灵应寺依玳瑁一峰独秀,坐北朝南,整体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境内千年奇竹(倒生竹)、茄吊滕、古杜杉、真身塔等名胜古迹在国内实为罕见。

【注】在李文愈圆寂处有一片绿竹,传说原来还有一株倒生竹。

林骚碑记《倒抛竹》立寺左旁。

刑部尚书黄弥沤题:“天下大严林似此亦称古刹,个中佳山水游来始驻真人。”

人名客黄圭、黄位中题写门联:“灵承帝事昭神化,应感人心奏佛力;为悯众生多灵应,长存万古大真身。”横披:“果然灵应”。

寺后一棵千年杜笙引人注目。据说有此寺便有此树。树高30余米,树围4、6米,历经沧桑,现仍枝繁叶茂。山中盛产荔枝、香蕉、桃、李等水果和茶叶,灵应茶闻名遐尔。明黄鼎象《灵应岩祖师竹》:

“灵性原来物物有,况复耽经解脱久。

生老病死苦根缠,枯竹生华根谁受。

夹岸青青色空浮,植自道人牧牛手。

道人牧牛归纯白,鞭笞不用尽回首。

生意长存万劫秋,优钵萝花对悠悠。

至今人指祖师竹,牧却自家心上牛。”

【注】祖师竹:李公祖师手植的“倒栽玉竹”,每竿偏枝倒挂,芽芽向下,年年都有新竹市破土而出,青苍翠绿。耽经: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佛教经典。解脱:佛教名词,佛教徒认为,修道到了最后阶段,脱离烦恼业报束缚,自在无碍,叫“解脱”。华:同“花”。根:维管植物的营养器官,也为佛学名词,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对于色、声等能生起感觉,故称为根。受:通“授”。生意:生机、生命力。劫:佛教名词,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一“劫”。钵:僧徒食器。

参考资料

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 南安洪梅灵应寺内听传奇.东南风.2023-1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