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宜霖 :中国内地女作家、编剧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3

钟宜霖,当代知名华人女作家,现居伦敦。著有17部长篇小说、2部电影剧本、以及诗歌、散文、文学批评和戏剧评论等大量作品。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钟宜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曾是中国文艺网的文学编辑。她自幼喜爱文学,5岁写诗,7岁发表处女作。12岁开始在上海《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诗歌和小说,中学没毕业就已经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等近60万字,发表作品近10万字。 小说《牛仔裤,白裙子》获得1992年上海市《少年文艺》年度最佳“好作品奖”,16岁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红学研究论文《谁拆散了木石前盟》(1993年第3期),同年成为南京市《少年文艺》的封二少年作家。

14岁创作完成16万字的长篇小说《拥抱朝阳》。16岁在高考前夕创作完成长篇小说《阳光雨季》,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由著名戏剧家吴祖光题词“芝兰品性,冰雪聪明”,著名红学家冯其庸题写书名。 1996年《阳光雨季》做为中学生校园文学的典范作品被中国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制作为30分钟专题采访报道,钟宜霖因此成为该节目播出以来接受采访最年轻的作家。

16岁时钟宜霖分别参加了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今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笔试和面试,全部通过进入复试,并在北京广播学院的电视文学专业中取得专业考试总分第一名的成绩。 当时她同时通过了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和导演系的复试,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复试,但因复试时间冲突,她只能选择其一,最终她选择了参加中戏戏剧文学专业的复试,并在该专业考试的最终面试中取得90分的最高分,在高考后顺利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中戏该届入学年龄最小的在校生。

旅英经历

20岁钟宜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获得文学学士。毕业分配至北京市某中央直属新闻机构,做杂志专栏编辑、记者。 21岁获得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次年荣获由国家四大部委颁发的全国性新闻奖(电脑文化传播奖)。出国前她已经出版了五本长篇小说和作品集,发表作品逾百万字。译作庞德的《在地铁站》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钟宜霖25岁赴英留学,获得英国罗素盟校华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移居英国,先后就职于某知名律师行及伦敦大学学院(UCL),并在英国皇家爵士(DBE)的推荐下获得永居。现定居伦敦。《伦敦单身日记》是她在伦敦创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2009年出版的精选本最高畅销书排名为中国亚马逊畅销小说排行榜前五十名。姊妹篇《伦敦爱情故事》2010年出版首月即进入中国亚马逊畅销图书排行榜总榜前10名,畅销小说排行榜前三甲,并连续五个月成为亚马逊编辑推荐及热门图书推荐,持续上榜时间超过40周。

2011年,钟宜霖以海外华人生活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唐人街》发表于《收获》杂志长篇小说专号秋冬卷。该期《收获长篇专号》为“海外华人作家专辑”,共收入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的《南京安魂曲》、英国华人作家钟宜霖的《唐人街》和台湾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等四部作品。 2013年,钟宜霖在北京创作的展现大时代全景的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北京北京》(原名《个人现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并由台湾作家陈文芬(汉学家马悦然夫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等名家倾力推荐。剧评《伦敦版理查三世》在《南方日报》发表后被专业戏剧期刊《国话研究》转载发表, 并被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戏剧研究理论专著《超越英语的莎士比亚》翻译引用。

2014年,《唐人街》中国Kindle版由《收获》杂志编辑部与亚马逊联合出版,上市一周后即成为中国亚马逊付费Kindle文学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唐人街》书籍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受到广泛关注, 被誉为首次填补了“海外非法移民题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空白”, 并被英国广播公司英伦网头条报道。 2015年,钟宜霖前往纽约旅行,回伦敦后用英语创作了她的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亲爱的纽约》。 2017年11月,钟宜霖开始为《南方周末》撰写专栏《伦敦场景》。 长篇小说《在伦敦》2018年2月出版。 截至2018年,钟宜霖已出版十本书,包括八部长篇小说和两部文集。

人物争议

在2014年昆明市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发微博参照她头脑中的“欧美经验”,认为此类事件如果发生在欧美国家,第一件事就是首相道歉,媒体控诉执政党无能,最多一两个月,首相就会下台。并说“国内的人真是被洗脑洗晕了”。

她说:“我暂且不说民族政策了,赶紧先救人吧。自己的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某些政策而导致的恶性报复袭击在公众场合受伤,难道医药费还不应该由政府买单吗?”

2018年3月,钟宜霖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名为《因迟到几分钟羞愧难当,英国大臣当场辞职》的新闻链接。

媒体评论

《唐人街》这部文学作品很伟大的一个意义,是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没《唐人街》有这个作品,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特别地狭隘,但是有了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对话:从\u003c唐人街\u003e的众生百态看现世中文学的价值》《收获》

唐人街,Chinatown,存在于各国被华人占领的巷道中。音响厅、饭馆、新华书店、按摩房,黑帮、妓女、偷渡者、打工仔,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故事,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每件事都有根源,每段根源都和Chinatown息息相关。他们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最底层,从国内辗转到英国国的伦敦,能也只能住与国内相同的房子、吃一样的饭菜,和同样的人结交。他们还生活在旧时代,而伦敦已进入后现代。

——中国作家网

尽管作者在小说中涉及了伦敦黑白社会以及灰色地带的方方面面,然而《唐人街》带我们所领略到的,却绝不仅仅只是一场猎奇与冒险,而是在这个不同的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和他们价值观迥异的人生百态:一幅当代海外华人非法移民生活的鲜明而多姿多彩的浮世绘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钟宜霖的《唐人街》使人想起老舍的《茶馆》,或者是夏衍上海屋檐下》。不同的是,这本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当下,二十一世纪的海外中国人的故事。

——瑞典台湾作家:WenfenCHEN-MALMQVIST/陈文芬

《唐人街》为“不存在”者素描:偷渡客、嫖客、中餐馆厨师、送餐工、女同性恋、卖盗版光碟者、难民夫妇、菜市场小贩、辍学的餐馆服务生、不学无术的高干子弟、毒品贩子、偷渡皮条客、超市搬运工、蛇头、妓女、江湖黑帮……他们一无所有,没有身份,没有护照,没有工作,甚至连最起码的英语都不会说。他们都是“黑”下来的人,用官方话语来说,就是非法居留者或非法移民。

不只在历史和法律的疆界中,由于海外华人作家们在这个领域和题材上的失语,这些没有话语权的被称作Subaltern的非法移民,竟然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部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他们的真实面目和他们现世的生存状态,同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白。《唐人街》写的就是这样一个“不存在”的群体。

——新浪读书

一条街上一生戏,生死离合皆文章。

——江苏文艺出版社

他们是在主流社会中“不存在”的人:偷渡客、难民夫妇、高干子弟、富二代、毒品贩子、搬运工、蛇头和妓女。《唐人街》是一部关于那些真正生活在唐人街这块土地上的历代相传、生生不息却被文学和历史所遗忘的海外中国人的生活志与心灵史。非法移民这个沉重而艰巨的主题,由于海外华人作家们的缺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空白。钟宜霖的《唐人街》第一次填补了这个空白。

——亚马逊编辑推荐

伦敦纽约洛杉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但是,我们能从浩繁的资料中看到古朴的牌楼、传统节日的庆典,却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夏志清曾批评林语堂的《唐人街》不接地气,缺少细节,那是文人对唐人街的想象。旅英作家钟宜霖的小说《唐人街》,就是以生活在伦敦唐人街的中国非法移民为主角。

——澎湃新闻

在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了一部连接伦敦与巴黎两个城市的《双城记》;21世纪,翻开钟宜霖的《唐人街》,亦如看见了两座城市,一座是伦敦,而另一座,则是生活在伦敦社会边缘的中国人所保留的带有原乡记忆的精神孤岛。

——《新商报|书评坊》

这样一个个来自于底层生活经验的故事和细节就好像光芒一样向你卷席涌来,仿佛是生活的光芒万丈,实则是万箭穿心,读着读着你似乎已吸光所有的氧气,不得不屏息静气甚至窒息。在鞋带上“上下而求索”的蚂蚁,他们奋斗了一辈子,即使从鞋底爬了上来,却也还是只鞋上的蚂蚁。巨大的鸿沟仍然存在,那就是“他者”永远无法完成的文化认同。《唐人街》里的居民,永远都只能生存在唐人街,这个他们头脑里想象出来的中国社会,而不是这条街道以外的那个真实存在的世界,英国

——《青春》文学杂志

无意中,我----一个在英国读书的学生,住进了伦敦的“唐人街”,于是接触到从中国来英国淘金的边缘人。他们不懂英语,做违法生意,出来以后就再也回不去了。有赚钱寄回去养妻儿的厨师,有贩卖盗版光盘的偷渡客,有沦落为妓女的富家女,有醉生梦死的高干子弟。他们大多没有合法身份,却也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是一组水粉画、风景图。

——读者:曼陀铃

这风景美得残忍。

——读者:看疯景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