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毅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4:27

钟毅,男,1958年出生于湖南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主任。

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学士。1982-198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Iowa大学生物科学系,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1992年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2001晋升为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同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2004年起担任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1982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士。

1982-1984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硕士。

1985-1991年,美国Iowa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

1991-1992年,美国Iowa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2-1995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92-2001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副教授。

2001-2015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2015年至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4-1997年,“Pew”生物医学优秀学者奖科学贡献

采用果蝇学习记忆突变体研究突触可塑性,首次发现突触易化和强直后增强可以诱导cAMP信号通路缺陷的果蝇突触活性改变。在冷泉港独立主持实验室后,最先利用果蝇模型研究了人类认知紊乱,特别是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1,NF1)疾病。研究结果阐明了NF1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新功能,并发现NF1对于学习能力和长时程记忆至关重要,从而奠定了新的NF1疾病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创了在果蝇脑中神经活动的光学成像分析的研究手段,目前正利用此项新技术研究学习和记忆中嗅觉形成的神经编码的作用机理。以上工作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并获得两项美国专利。

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我们通过果蝇分子遗传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在记忆形成和遗忘分子机制以及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的发现,这些成果已经发表在Cell,PNAS以及J Neurosci等期刊上。

主要研究兴趣

一.分子、细胞及神经网络水平上,研究学习记忆的细胞分子机理。主要通过行为、分子、遗传、免疫组化和电生理等手段开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a.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解析。我们已经对1900个果蝇突变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嗅觉行为筛选,并鉴定出具有特定嗅觉记忆缺陷的11个单基因突变体。这些突变体为我们理解脑中记忆形成提供了新途径,并将利用各种方法研究这些基因的突变如何参与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通过这些努力,我们首先发现了Notch、Yu、Ben、Chi等基因参与果蝇长时程记忆形成的神经过程。同时,我们发现E3泛素链接酶Highwire负向调控长时程记忆的形成,Highwire蛋白的下调可以易化长时程记忆的形成,相反,上调Highwire蛋白则可阻碍长时程记忆的产生。进一步研究表明,Highwire及其所调控的DLK/JNK信号通路在果蝇蘑菇体亚结构中特异参与长时程记忆的巩固过程,据此,我们提出长时程记忆形成的门控假说。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而且为筛选增强人类认知功能的新药提供了靶标。

b.遗忘的分子机理。在我们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神经系统需要主动完成把重要的信息选择出来,固化成长时程记忆的任务,而那部分未被选择的信息自然而然就忘了,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记忆若未能进入固化阶段便会很快的消逝。这种遗忘通常被认为来自新记忆本身的不稳定性或者无关信息的干扰,虽然关于记忆形成固话等过程的机制已有不少研究但有关遗忘的本质人们知之甚少。最近我们实验室结合分子遗传学和行为学手段探寻遗忘的分子机制并突破性地发现小G蛋白Rac在遗忘调节中的核心地位,也预示了神经元细胞骨架重排可能作为记忆消逝的根本原因,为人们认识遗忘的本质提供启示。

二.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分子机理。主要通过行为、分子、遗传、免疫组化和电生理等手段开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a.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理与药物筛选。研究表明,在果蝇中表达人类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肽Aβ42,能够诱导果蝇产生许多类似AD病人的症状。这表明许多人类认知紊乱的分子机制在果蝇中也是保守的。由此,果蝇这个强有力的分子遗传模型就为揭示复杂脑疾病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我们综合行为、分子、基因芯片、电生理及免疫组化等多种实验手段,对AD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Aβ42在果蝇脑中的过量表达会引起pi3k激酶活性的异常上调,从而导致长时程抑制的障碍,最终造成年龄依赖型的学习缺陷;而利用药物特异性抑制PI3K激酶活性则可以挽救果蝇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果蝇模型进行大规模的AD药物筛选,目前已经获得了多种能够改善学习能力的先导化合物。我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关于AD的发生的新的分子机制,而且为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了靶标。

b.复杂精神疾病的遗传和病理机制。遗传进化的保守性,遗传操作的便利性和行为范式的丰富性使得果蝇适于作为复杂遗传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孤独症等)的良好研究系统。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dysbindin的果蝇同源基因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分别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参与对谷氨酸多巴胺两大神经递质系统及相应行为表型的调节,从基因到神经生理再到整体行为多个层次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和病理机制进行了解析。另外,我们还在进行以果蝇为模式系统对孤独症的遗传机制的初步探索。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疾病机理的理解,而且为进一步的药物筛选提供了基础。

代表性论文

1. Shuai Y, Hu Y, Qin H, Campbell RA, Zhong Y*. (2011) Distinct molecular underpinnings of Drosophila olfactory trace condition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8: 20201-20206.

2. Shao L, Shuai Y, Wang J, Feng S, Lu B, Li Z, Zhao Y, Wang L, Zhong Y*.(2011) 精神分裂症 susceptibility gene dysbindin regulates glutamatergic and dopaminergic functions via distinctive mechanisms in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8: 18831-18836.

3. Shuai Y, Zhang Y, Gao L, Zhong Y*. (2011) Stress resistance conferred by neuronal expression of Dominant-Negative Rac in adult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J. Neurogenetics 25(1-2): 35-39.

4. Shuai Y, Lu B, Hu Y, Wang L, Sun K, Zhong Y*. (2010) Forgetting is regulated through Rac activity in Drosophila. Cell 140:579-89.

5. Chiang HC, Wang L, Xie Z, Yau A, Zhong Y*. (2010) PI3 kinase signaling is involved in Aβ-induced memory loss in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7:7060-7065.

6. Pagani MR, Oishi K, Gelb BD, Zhong Y*. (2009) The phosphatase SHP2 regulates the spacing effect for long-term memory induction. Cell 139:186-98.

7. Song Q, Sun K, Shuai Y, Lin R, You W, Wang L, Zhong Y*. (2009) Suppressor of hairless is required for long-term memory formation in Drosophila. J. Neurogenetics 23: 405-411.

8. Liu X, Yuan X, Sun K, Shuai Y, Song Q, Wang L, Shao L, Zhao X, Lv Y, Lv Y, Wang L, Zhong Y*. (2008) Genomic screen for expression pattern in adult Drosophila brains in vivo by enhancer trap method and establishment of expression database. Prog Biochem Biophysics 35: 645-649.

9. Lu Y, Lu YS, Shuai Y, Feng C, Tully T, Xie Z, Zhong Y*, Zhou HM*. (2007) The AKAP Yu is required for olfactory long-term memory formation in Drosophil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4(34):13792-7.

10. Qian M, Pan G, Sun L, Feng C, Xie Z, Tully T, Zhong Y*. (2007) 捕手like tyrosine phosphatase PTP10D is required for long-term memory in Drosophila. J Neurosci 27:4396-402.

11. Ge X, Hannan F, Xie Z, Feng C, Tully T, Zhou H, Xie Z, Zhong Y*.(2004) Notch signaling in Drosophila long-term memory form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1:10172-6.

最新研究成果

在生活中,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清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发现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

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胡霁课题组以及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通力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激活CRH神经元,会增加脾神经活动,进而可以增进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反之,抑制CRH神经元会降低疫苗的效力。进而他们还设计出了一种小鼠的行为范式,可以通过激活这一新发现的脑-脾神经通路来达到增强抗体产生的效果。这些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2020,581:204-208),并入围“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