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白鱼 :辐鳍鱼纲鲤形目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8

银白鱼(学名:Anabarilius alburnops),又名翘嘴红鲌,是科白鱼属的一种鱼类,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该物种被IUCN列为濒危保育类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滇池昆明市松华坝水库。银白鱼体长可达29-31厘米,体色银白,头部后方略凸,吻尖,下颌稍突出。该物种曾在滇池非常常见,但自1950年代以来,由于引入物种、污染、水生植物减少(部分因草鱼)、过度捕捞和繁殖地减少等原因,数量大幅减少,现仅偶尔捕获个别个体。

形态特征

体长139—276mm。体长为体高的4.3—5.3倍,为头长的3.6—4.5倍,为尾柄长的5.5—6.4倍,为尾柄高的11. 0—13.4倍。头长为吻长的3.4—4.0倍,为眼径的4. 1—5. 3倍,为眼间距的3. 2—4. 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9—2. 3倍。

体长而侧扁,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折。鳞极小,侧线鳞76-81个。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后缘光滑的硬刺,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体银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浅,各鳍灰白色。

下咽齿稍侧扁,末端钩状。鳃耙极长,约等于鳃丝长,排列十分紧密。鳔2室,后室末端钝圆,其长为前室的1. 7倍。腹膜黑色。

生活时体呈银白色,尤其体侧,更具明显光泽,背部稍暗,腹部较淡,各鳍为灰白色。固定后,背部呈淡黑色。

生境习性

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常在水草丛中觅食。食性杂,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不一样,体长110-170毫米,以枝角类为主要食物,其次是丝状藻、小鱼及虾等;体长171-335毫米时,则以小鱼和虾为主要食物,而枝角类很少。生长速度较之同一湖中生活的近缘多鳞白鱼(A.polylepis ,俗称:大白鱼、桃花白鱼)要缓慢一些,故有翘嘴红鲌之称。1冬龄鱼可达性成熟,4月分集群于浅水区的砾石滩处产卵。

分布范围

银白鱼为中国特有鱼类,仅见于云南滇池。

种群现状

为中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体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50%。由于滇池围湖造田,湖面缩小,湖盆变浅,破坏了水生生物繁殖栖息场所,尤其是产卵场所的石砾滩涂受到严重破坏,迫使银白鱼产卵地的迁移,而新产卵场正是水质污染区。水环境的破坏和酷渔滥捕、湖中引种失误等原因,导致仅分布于滇池的银白鱼资源量大幅度下降。现在仅在捕捞季节偶见。

濒危等级

濒危。

人工繁殖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于2013年首次发现滇池中仍存有银白鱼个体存在,经过4年的跟踪调查,基本摸清滇池银白鱼的产卵时期及产卵场。2016年水产所牵头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针对滇池特有珍稀濒危鱼类银白鱼及中臀拟鲿开展保护性研究工作。

2017年3月,在征得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的同意及支持配合下,分4批次从滇池收集到13尾银白鱼亲鱼,并迅速开展人工繁殖,现已孵化出水花30000尾左右。银白鱼人工繁殖获得阶段性性成功,实现了昆明市区域内继滇池金线鲃之后又一濒危鱼类的人工繁殖。

2017年5月,从云南省科技厅获悉,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历经4年的技术积累和科技攻关,从首次发现银白鱼到近期利用收集到的银白鱼种鱼人工繁育出近3万尾水花(鱼苗),标志着滇池土著鱼类的保护取得重大成果。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