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金线鲃 :鲤科金线鲃属的一种鱼

更新时间:2024-09-20 14:05

滇池金线(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又名抚仙金线鲃金线鱼、小洞鱼等。鱼纲,鲤形目鲤科。标准体长8.3-18.6cm,体重最大不超过250克。头部有许多白色感觉孔连接而成白色线纹,体长而侧扁,吻尖细,眼位于头侧正中。胸、背鳍及尾鳍色较黑,腹和臀灰白色,尾鳍为叉形,背鳍具锯齿缘硬棘,外缘稍内凹或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粗硬,后缘具有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滇池金线鲃身体呈黄褐色,侧线处的鳞片较身体其它地方的鳞片明显增大沿着侧线有一列褐色的圆斑。

滇池金线鲃主要集中在云南滇池流域。

滇池金线鲃曾是滇池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以及引种不慎致使其生存环境恶化,滇池金线鲃野生资源濒临灭绝。2007年3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金线实施人工繁殖,克服了饲养、催产、孵化和育苗各个环节的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2021年,滇池金线鲃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滇池金线鲃是滇池金线鲃属第一个被发现的物种,是云南省传统的四大名鱼之首,在昆明市周边久负盛名。滇池金线鲃身体黄褐色,侧线处的鳞片较身体其它地方的鳞片明显增大,并且,沿着侧线有一列褐色的圆斑。在阳光充足的滇池流域,特别是在水质清澈的龙潭当中,滇池金线鲃游动时会在阳光的反射下形成一道道金光,宛如鳞片都用金丝装饰过一般,因而得名“金线鱼”。 

标准体长8.3-18.6cm,一般重约50-250g。头部有许多白色感觉孔连接而成白色线纹,体长而侧扁,吻尖细,眼位于头侧正中。胸、背鳍及尾鳍色较黑,腹和臀灰白色,尾鳍为叉形,背鳍具锯齿缘硬棘。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形。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鳞61-69枚。第1鳃弓外侧鳃耙5-7枚。体侧具不规则黑色斑块。外缘稍内凹或平截,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粗硬,后缘具有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主要集中在云南滇池流域。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澈、多石块的开阔领域,尤其喜欢栖于岸边有地下水流出的洞穴附近。

生活习性

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生物为主食。幼鱼主食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生物,亦食少量的丝状藻和维管植物碎屑,并且,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渐转为捕食虾类,甚至部分鱼类。

生长繁殖

滇池金线鲃二龄始达性成熟,繁殖期在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它会游到周边泉眼和暗河里产卵,水温须在18至20摄氏度,还须是干净的流水。它把卵产到水下砾石表面,卵具粘性,黄色,略透明,会进入7至8天孵化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滇池金线鲃目前在云南滇池有着一定种群数量,目前正在开发人工养殖。科研人员希望通过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野外复壮、养殖推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创造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模式。同时也寄希望于通过对滇池金线鲃这一物种的保护模式,带动更多的科学家、民众、政府人员等参与到中国洞穴鱼类这一独特却又十分脆弱的类群的保护中来。 

致危因素

围湖造田

1969年底,滇池围湖造田开工,许多龙潭还被砌石成池用来灌溉、取水,金线鲃不得不从滇池离开,残存在周边一些龙潭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滇池生态环境被破坏,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滇池金线鲃濒临灭绝。通过开展鱼类资源的影响评价,表明滇池金线鲃在中国境内种族衰退严重,濒临灭绝。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五类上升为五类,首摘“劣五类”帽子。

投放外来物种

1957年前,滇池一直以本土鱼类为主。60年代后期,开始放养鲢鱼、草鱼。1975年,主要捕获物为日本沼虾秀丽白虾。80年代,外来物种银鱼开始成为主产品,单此一项产量曾达3500吨。“直到2010年,才从水体治理角度往滇池投放本土鱼种——人工繁育的滇池金线鲃。”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王勇介绍,之前为丰富“菜篮子”引入的“四大家鱼”,尤其是附带来的麦穗鱼等,让金线鲃不堪其扰。很长一段时间,滇池都是一个生产型湖泊——那时提高水产品产量“解决肚子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滇池金线鲃的数量急速下降。

保护级别

2008年,滇池金线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极危(CR)物种。2021年,滇池金线鲃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为了拯救这一宝贵的鱼类资源,自21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展了对滇池金线鲃属鱼类的抢救性保护工作。2007年,杨君兴研究员团队首先突破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技术,并于2009年开始实现了滇池金线鲃人工增殖放流。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先后10余次放流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鱼苗180余万尾,帮滇池金线鲃“回家”,以恢复其野外种群。  

杨君兴团队还提出的“海菜花—滇池金线鲃—背角无齿蚌”的土著物种立体湿地恢复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在湿地恢复过程中土著物种的重要性。已在国际上取得了较好反响,得到Science杂志的专文报道。 

人工繁殖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在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卵。约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mm。2008年,多家部门和私人繁殖试验取得成功。2009年,据不完全估计,目前繁殖的鱼苗不下十万。

主要价值

食用

滇池金线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金线鲃被誉为云南省四大名鱼之首。

药用

性味

甘、平。

主治

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用于虚劳损伤,肾虚滑精。

相关知识

集群活动

滇池金线鲃经常选择集群活动,用来抵御天敌。在这种活动中滇池金线鲃有着明确的分工,前卫兵会率先试探前方,确认没有危险后才会通知后方的大部队继续前进;后卫兵则会在队尾周围环绕,催促掉队的金线鲃。

耐毒性测试

有研究测试了聚维酮碘苯扎溴铵硫酸铜高锰酸钾这4种常见药物对滇池金线鲃稚鱼的急性毒性,根据实验结果这4种药物对滇池金线鲃稚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苯扎溴>高锰酸钾>硫酸铜>聚维碘。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相关标准:苯扎溴铵和高锰酸钾对滇池金线鲃稚鱼的毒性为高毒,聚维酮碘和硫酸铜对滇池金线鲃的毒性为中毒。

滇池古董

根据现有的地质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能够证明滇池金线鲃出现在滇池形成之时,而滇池在32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因此滇池金线鲃可以算是古老的“寿星”了,人们都称它为“滇池古董”。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11

Golden Line Fish.iucnredlist.2023-07-1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7-11

从地表到洞穴的水中精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2023-07-09

【人民日报】滇池金线鲃的消失与重现.中国科学院.2023-07-09

四种常见药物对滇池金线鲃稚鱼的急性毒性.超星期刊.2023-07-11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丨滇池金线鲃回归记.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07-12

滇池的老老老老老老古董.百家号.2023-07-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