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 :中国传统的长柄农具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8

锄头,在河南省一带又被称为“铩虎铲”,是中原地区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时以两手握柄,做回转冲击运动。其构造、形状、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质而异。除了农业用途,锄头在园艺中也非常常见,尤其在收割根茎类作物如马铃薯时,锄头用于挖松土壤以便拔出作物。在古代,锄头在农民抗争中也曾被作为武器使用。

农具构造

锄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锄刃”,就是用来松土、除草的地方。锄刃形状是扁扁长长的,就像菜刀一样。也有些比较特别的,像是长方形、狭长形、梯形等等。

“柄”是第二部分,是一根圆形木棍,常用硬木制成,用来装在锄刃的后面一个孔内来支撑锄刃,长短从八十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不等,但长的会比较方便,因为这样农人就不必把腰弯得特别低。锄头(eye)的构造为D形。角度可以调整。

锄头利用杠杆原理省力,但工作效程较低。

农具分类

锄头分为板锄、薅锄、条锄三种。

板锄

宽20cm至30cm左右,高比宽略长。主要用于大面积的浅度挖掘。比如土地的松土翻种。

薅锄

刀身宽大而锋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没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于宽度。较板锄略轻、略薄,有铁柄,用于与长木柄的衔接。主要用于地表的铲掘工作。比如铲除地面的禾本科杂草,收拢地面 散乱的谷物或沙土等。

条锄

条锄刀身窄小,用于小面积的深度挖掘,常用于土质坚固的地方,也常用来挖掘埋藏在土壤里的块茎植物木薯、马铃薯、番薯、山药、芋头、菊芋、半夏、甘露子草石蚕)等。

历史发展

早期就已经发明了用石头做的锄头,用来从事种植农作物的,到了汉朝以后,因为用石头做的石锄头,比较不耐用,所以汉族就把石做的石锄头,改成用铁的铁锄头,耐用度就大幅度的上升了。

衍生文化

文学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南宋范成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锄头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着勤劳与朴实。例如,南宋时期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就有对农具的描写,其中锄头作为农人辛勤劳作的象征,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此外,锄头在历史上也曾作为简易的武器,体现了农民在抗争中的勇气与智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