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河 :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

更新时间:2024-09-21 20:13

长安河,长江水系汉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下游也称堰坪河,源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南麓,经宁陕县、石泉县,在两河镇与汶水河相汇为子午河。

干流概况

长安河,源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南麓,大致东北- 西南向流经宁陕县和石泉县。

在宁陕县,流经老城、城关镇、贾营、狮子坝、华严、汤坪6个乡(镇),在汤坪乡青草关处流入石泉县境内。在石泉县境内与汶水两河镇交汇,下游皆称子午河。流域面积458平方公里,是县内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西万公路沿长安河南北相通,流域内交通比较发达。宁陕县境内从平河梁南麓至青草关,河道总长48.9公里,平均比降2.58%。

石泉县,县志谓长安河为堰坪河,因过县境堰坪村而得名,是子午河东源,流域县西北边缘,于两河镇的两河大桥与汶水河合流,为子午河。宁陕界至两河镇河口,河长约20公里。陕西省水利志以汶水河为子午河正源,故长安河为子午河支流。

水文特征

平均径流深375毫米,径流总量17175万立方米,平均流量为5.37立方米/秒。7~9月为汛期,2月为枯水期,流域内植被状况良好,水土流失不严重。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理论蕴藏量50883千瓦,可开发量6411千瓦。

民国十四年(1925)阴雨连绵,河水高涨,冲毁河堤,淹没田舍。十五年(1926)七月大雨连绵七天七夜,长安河水头高达二、三丈。老城东城墙冲塌数处,关口街进水数尺深,冲毁民房二三十户,沿河两岸良田被淤成沙洲,损失惨重。

主要支流

发源地宁陕县境内,有东河、斜峪河、汤坪河、双河市、麻庄河等10条支流。

东河,源头在长安河发源地附近宁陕县平河梁南麓,大致与长安河平行,流经城关镇的五间房、下纸厂、青龙垭、青岩沟、槐树村、旱坝村,至县城东部汇入长安河。

水利工程

长安河灌区。是本县目前最大的一项灌溉工程。1985年动工兴建,1986年建成受益。渠道浆砌石水坝长32米,高2.1米,建坝地址老城乡政府门前,沿长安河而下,分东、西两个灌区。西干渠长4.8公里,灌溉老城、城关镇3个村、7个组,580余亩水田。东干渠长2.5公里,浇灌老城乡、城关镇150亩水田。工程总投资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万元。

华严大堰。位于华严乡朱家嘴至旱坪之间,浆砌石溢流蓑衣坝,建于1973年,坝址设在红星电站尾水处。渠长5公里,前段2.8公里,渠道底宽1米,深1.3米,沿途灌溉该乡两个村、5个组500余亩水田。

宁陕县境内建有关口、红星、华严、汤坪等多处小型水电站。全县第一座水电站——关口水电站,于1958年动工兴建,1959年正式建成投产,装机75千瓦,结束了城关地区“点油灯”的历史。

石泉县段有兴坪电站:位于两河镇兴坪村堰坪河畔。县水电局设计施工。有砌石溢流坝1座,长98米,高4米;引水渠长2000米。发电水头14.5米。厂房1座,长16米,宽8米。装机2台,容量200千瓦,其中1台125千瓦,1台75千瓦。1977年兴建,1981年发电。工程总投资34.95万元。1988年发电40万度,产值2.2万元。供应兴坪乡7个村照明用电,米面加工动力用电。

栈道交通

长安河河谷是古子午道南段的一部分。宁陕县县城就是由子午道驿站发展起来的城镇。

子午道晋以后的新线路,经过长安河。秦岭以北和南子午镇以西线路仍依旧道,中间一段有变化。大致是从宁陕县江口镇起,路线折向西南,越岭溯冷水河谷西上关帝庙,又折南翻鸡公梁至七里沟口,进入月河河谷。沿谷西南上,过阳坝,越平河梁,入长安河河谷,顺谷而下,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西腰岭关、宁陕老城、关口(宁陕县城)和汤坪,进入石泉县境。再过青草关、斩龙垭、堰平、两河口,至西乡县南子午镇。此后,子午道路线再无大的变动,只有小的调整,如清代曾将由两河口西南去南子午镇,再折西北去金水镇的曲折路线,改为由两河口直接向西经扇子坡、湘子山、土门垭、铁门关至金水镇的直西路线。

子午道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虽然经过了上述大的改线和几处小的调整,但其旧路并未因改线而废弃,仍继续发挥着与新线不同的作用。新线去汉中市比旧线捷近,但旧线去汉阴县、安康则比新线捷近。742~756(唐朝天宝)开辟的“荔枝道”,南子午镇以北利用的是子午道新线路,南子午镇以南则离开子午道,经西乡县镇巴县至四川涪州,成为继金牛道之后由秦入蜀的另一捷径。

祖溪关:即斩龙垭。县西北60公里处。兴坪乡政府所在地。西万公路由此通过。为军事要道。

青草关:石泉县西北60公里处。群山环抱,双水交流,悬崖绝壁。与宁陕县交界。西万公路由此经过。

流域概况

地理特征

长安河发源地,在秦岭山脉的平河梁山脉 的上中部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黄棕壤为主,土层较深厚,土壤较肥沃,富含有机质。气温较低,雨量充沛,具有山地北温带和山地中温带的气候特征。林特资源极为丰富,是本县用材林的主产区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基地。山大林深,地广人稀,农耕地面积较少,以旱坡地为主,基本上无水田。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阳芋、玉米、小麦和杂粮。

长安河上游,一般海拔820~1000米。具有山地南温带的气候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林特资源丰富,适应于多种农作物生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有中、小型草场草坡155384亩,占全县总草场草坡面积的57.8%,牧草生长繁茂,水源充足,为本县主要牧场。农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洋芋、杂粮等。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农耕面积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县的40%左右。

长安河下游,一般海拔820米以下,为河谷地带。土壤类型以水稻土、潮土为主。为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豆类等,一年二熟。是宁陕县的粮食和油料生产基地。其产量分别占全县总产量的45%和55%以上。经济林特作物主要有桑、桐、棕等亚热带植物。此外,还有大量的栎类树种。主要特产有蚕茧、油桐、棕片、木耳等。城关镇是宁陕县的蚕茧生产基地。该地区位于低山河谷,南北方向有公路通过,东西两侧均有地方公路连接,交通比较便利,大部分乡村分布在县城和区公所周围,距集镇较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沿岸集镇

宁陕老城,位于宁陕县城北5公里。老城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厅治所在地。清嘉庆三年(1787)修筑“文衙”城,七年(1802)修筑“武衙”城,因建城的先后不同,故有“老城”与“新城”之别。老城从置厅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厅或县治所在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后为城关联保第五、六、七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属城关乡第三、四保。1950年设置老城、梁家2乡。1952年又增设栗柞乡,属第一区。1964年设老城公社,为县直属;1983年改为老城乡,后撤乡并入城关镇,更老城村。城垣沿山大部分尚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陕县县城,即城关镇、关口镇。位于宁陕县境南部偏西,宁陕 县人民政府、城关区工委、城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长安河自北而南,穿镇而过,与东河在此交汇后蜿蜒西流,上下均有大桥相连,西万公路从镇西经过。新修的河堤形成环形街。城关镇山青水秀,春来百花争妍,夏季苍翠葱郁,秋日红叶似染,冬天银装素裹。城关镇地处三面环山、三水相融的五谷之中,北为长安河上谷口,南为长安河下谷口,西南为西沟谷口,东北有鱼洞河谷口,东南为东河谷口。山高谷峡,地势险要,为关卡要塞之地。唐朝在此设置五谷关。此关系子午道上第五关隘(依次为子午即石羊关、夹岭关、高关、腰岭关、五谷关),并设五郎坝巡检司。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设五郎厅。清嘉庆五年(1800)白莲教起义军遍及川鄂陕三边,为保护省城西安市爱新觉罗·颙琰准奏在五郎厅之五郎关口处筑城建镇(即新城,武衙同总兵署驻此;文衙在老城),并赐镇名“宁陕县”。故有秦岭宁则长安宁,长安宁则陕西宁之说。习惯简称为“关口”。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址迁移关口。1949年12月5日关口解放,县人民政府驻此。

石泉县两河镇,位于石泉县西北边缘。乡驻地两河街。因汶水河、堰坪(长安)两条小河在街头汇合而得名。全境面积91平方公里。辖双河市、童关、中心、艾心、新春、张家河、高原、迎和、金盆、三义、清水沟11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1545户,6600人。主产玉米、小麦、水稻、花生、油菜、西瓜、天麻杜仲。西瓜以皮薄味甜而著称。猕猴桃年产居全县首位。境内有西万公路、两佛公路,可通汉中市佛坪县西安市。这个集镇地处县西北边境,四界与宁陕县、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是5县边陲交通要地,古代有子午道相通;民国时期,下街属西乡县境,后街归属佛坪和宁陕两县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调整插花边界,全镇归属石泉县所辖。1970年9月,堰坪河口建成了一座500千瓦的电站,给集镇提供了生产和照明用电。两河集镇的附近农村,盛产花生、西瓜。还有天麻杜仲、木耳、香菇、猕猴桃。西瓜以皮薄、味甜而著称。猕猴桃年产近200担,居全县首位。集镇内有农机、榨油、缝纫、贸易货栈等企业。西万公路和两佛公路都从集镇过境。每天有班车,可去西安市,可去佛坪县

参考资料

自然环境志第三章水文第一节地表水.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8-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