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夜鹰 :分布于澳大利亚等的夜行性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3

长尾夜鹰(学名:Caprimulgus macrurus),是夜鹰科,夜鹰属鸟类。初级飞羽黑色,尾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具大理石状棕红色斑;颏和上喉红棕色;下喉白色。胸沙褐色,具黑色虫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淡棕黄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褐色。跗和趾肉色。

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灌木林、灌丛带、红树林、稀树草原和湿地等。夜行性,多在黄昏、清晨、夜间活动和猎食。捕食对象有飞蛾类蟋蟀科、蚊子、白蚁绿绿虫,还吃黄蜂及其他小形动物。

繁殖期为每年的3-6月。该种不会筑巢,雌鸟会在地面找一个较浅的凹陷处当做穴并产蛋。鸟父母均参与孵卵过程,雌性多数在白天孵,夜间则轮换到雄性

雏鸟破壳约3周后羽毛长成,具备飞行能力。

该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等国家。

(概述图来源: )

形态特征

初级飞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初级飞羽在内侧具圆形白斑;邻近的3对在中部具宽阔的白斑;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杂以棕灰色虫蠹斑和5道不完整的黑褐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大理石状棕红色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尖端。颏和上喉红棕色,具细的黑色横斑;下喉白色,形成一大的白色喉斑。胸沙褐色,具黑色虫蠹斑,其余下体皮黄色或淡棕黄色,具黑褐色横斑。虹膜暗褐色,嘴褐色,基部黄褐色。跗跖和趾肉色。识别特征为外侧四枚初级飞羽的中部具抢眼的白色块斑且两对外侧尾羽的羽尖上有宽阔的白色。

长尾夜鹰平均体重范围为55-90克体重,雄性85-93克,雌性76克;体长该种体长通常范围为250-300毫米,雄性286-290毫米;雌性295毫米。嘴峰雄性11毫米;雌性12毫米;翅雄性200-208毫米,雌性191毫米;尾雄性157-165毫米,雌性157.7毫米,跗跖雄性14-15毫米,雌性15.5毫米。

栖息坏境

长尾夜鹰栖息于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农田、休耕地、公园、乡下的花园、种植园和退化天然林。也生活在亚高山或山地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干旱的热带灌木林、温带灌丛带、热带及亚热带红树林、稀树草原、湿地和温带森林。垂直栖息地海拔为0-2700米。

生活习性

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密林或草地上,有时也见站于路边岩石上。由 于爪很小,因此于地面时常以跳跃的方式行动。每逢晨昏时,长尾夜鹰会在栖木上或于飞行中鸣叫约半小时,叫声类似于连续的“tok, tok, tok, tok”。在树上栖息时身体常与树干平行,蹲伏于树干上,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一般不易被发现。

该种多在黄昏、清晨、夜间活动和猎食。捕食对象有飞蛾类蟋蟀科、蚊子、白蚁等夜间活动的昆虫、金龟科等鞘翅目昆虫,还吃黄蜂及其他小形动物。长尾夜鹰在捕食时会纹丝不动地等待,随后安静又迅猛地俯冲下地抓住猎物,随后作短暂休息。该种的身体十分灵巧捕食过程中常极贴近地面作快速飞行,并且左右漂移。长尾夜鹰下颌骨上有一特殊关节,可以使其的喙在捕食过程中降得更低,这样的喙对于昆虫而言就像一把宽铲斗一样。该种的喙周围还缀有一周猪鬃样的羽毛,可以像刷子一样将昆虫送入口中,既防止昆虫触碰到鸟的眼睛,又可以提醒鸟将喙闭合。

分布范围

长尾夜鹰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

长尾夜鹰斑尾亚种(C. m. albonotat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麓、巴基斯坦东北部、不丹、印度东部及东北部和孟加拉国。

双斑亚种(C. m. bimaculatus)分布于印度北部、中国南部(云南省海南省等)至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

约翰逊氏亚种(C. m. johnsoni)分布于菲律宾南部及西南部。

指名亚种(C. m. macruru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巴厘岛

萨尔瓦多里亚种(C. m. salvadorii)分布于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和苏鲁(菲律宾)。

许氏亚种(C. m. schlegelii)分布于摩鹿加、弗洛勒斯海、小他群岛西部、俾斯麦群岛南部和澳大利亚北至东北部海岸。

繁殖方式

该种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6月。在求爱期间,两只鸟会互相靠近,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同时雄鸟会展示其膨胀的咽喉处的白色新月形图案。

长尾夜鹰不会筑巢,相反,雌鸟会在地面找一个较浅的凹陷处当做穴并产蛋。卵的颜色为粉红色、乳黄色或深橙红色,被有淡红褐色斑。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27-34×21-24毫米。产蛋处通常隐蔽在树木或灌丛下方的阴影里,鸟卵与它们的父母一样,在地面巧妙地被伪装了起来,看起来就像小鹅卵石。鸟父母均参与孵卵过程,雌性多数在白天孵,夜间则轮换到雄性

大约鸟蛋孵化完毕1-2天后,雏鸟会开始逐渐离开孵化地点。雏鸟会以 不被其他动物发现为首要目的,根据情况更换自己所处的位置。它们棕黄色的羽毛也可以很好地在落叶中保护伪装它们。在鸟孵化后,雌性会给予幼鸟更多照顾。当鸟穴遭到攻击时,母亲会假装自己的翅膀断掉,移出巢穴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幼鸟们也会张开羽毛和嘴巴,尽可能将自己撑大,并猛地向前跳去,对捕食者一起发动攻击。

雏鸟破壳约3周后羽毛长成,具备飞行能力。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种的地理分布极度广泛,因此在栖息地评测方面并没有达到易危(VU)标准的最低临界值(生存范围\u003c20000平方千米外加栖息地面积下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等情况)。长尾夜鹰的种群增长趋势也似乎十分稳定,所以在数量统计上也未达到易危的最低标准(在10年之内,3代繁衍中有\u003e30%的种群总数下跌)。该种的种群规模尚未被统计,但预估也不会达到易危的标准(10年之内或3代繁衍中有\u003e10%的成年个体数量下降,或种群结构被破坏)。综上所述,长尾夜鹰被评为无危(LC)。

保护级别

该种被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