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彩球 :1982年赵静主演的儿童电影

更新时间:2024-09-20 17:13

《闪光的彩球》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宋崇执导,赵静丁嘉元梁波罗、陈世民、沈岚、阮杰等领衔主演的儿童电影,于1982年上映。影片讲述了向阳小学新上任的大队辅导员方华,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丰富有趣的队日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觉悟的故事。

剧情简介

勃朗和莎米拉受联合国的委托,到世界各国考察儿童教育的情况,他们携带一只大肚小口瓶和五个玻璃彩球,走访七个国家,在儿童中进行彩球测试,均未获成功。这次,他们两人来到中原地区,准备物色他们进行智力测试的儿童。

向阳小学四年一班的李小春不守纪律,乱冲球场,新任大队辅导员方华出面劝导,反倒被李小春将了一军:“和你比球,敢吗?”四年一班班主任林育才劝方华不要和他比,以免影响老师威信,方华则遵守诺言,挺身而出,因而得到了孩子们的信赖。

一次考试后,林老师把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同学编成“第五小队”,李小春也在其中。林老师的做法严重地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从此他们更捣乱了。与林老师的做法相反,方华则启发“第五小队”的同学们,鼓励他们,要求他们把“第五小队”建成一个“争气小队”。

一天,“第五小队”出外搞小队活动,在马路上恰好被勃朗、莎米拉遇见。勃朗从汽车里扔出一把金币,李小春等同学拾到了。不久,这些钱通过教育局外事秘书周玉明之手,如数交还勃朗。外宾为中原地区小朋友拾金不昧的精神所感动。

“第五小队”自己搞小队活动的事轰动了全校:溺爱子女的家长责问学校:“出了事谁负责。”习惯包办代替的林老师等人则怕影响学习质量,怕出了事不好交代。

在一次讨论春游活动的会议上,方华请大家讨论:是把孩子培养成“算盘子”呢,还是培养成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小主人?校长和许多教师支持方华,认为搞“自动化”运动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决定举行大队春游活动,李小春等人欣喜若狂。

为准备大队活动,方华深夜才回家,丈夫周玉明劝她不要出头搞什么“自动化”运动,何况女儿正在生病发烧,要她明日带女儿去医院。次日,方华为了全校的孩子们,忍痛离家而去。

春游时,林老师想出了一个所谓温课和游戏两不误的办法,李小春等同学则坚持要报名参加名为“勇敢者的道路”的大队活动,为此几乎与林老师闹僵,多亏方华赶来,李小春等同学才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大队活动。在活动中,李小春被大家推选为指挥员,可是他和刘克、姜建平却被几道数学题组成的密码和用英文写的命令难住了,他们十分懊悔平时没能好好学习。这时,王薇和杨晋等同学分别译出英文、算出数学题,他们闯过道道难关,终于夺得了红旗。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团结友爱的重要和知识的力量。

勃朗和莎米拉在春游中尾随李小春等同学观察,双方一度产生了“误会”,“误会”消除后,大家成了好朋友。

春游中,杨晋同学的脚不慎扭伤,林老师借此指责方华:“为了出风头,连家和孩子都不顾了。”当晚,为陪杨晋看病,方华深夜回家,不料丈夫把她关在门外,方华内心十分痛苦,一气之下,离家而去。

林老师患了严重的胃病,需要离校休养,方华接替林老师担负起班主任的工作,“自动化”活动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效果:全班同学平均学习成绩提高了,原来落后的“第五小队”一跃成为“争气小队”。不久,林老师病愈,李小春等同学以他们特殊的方式热情地欢迎林老师归来,林老师深受感动。

在勃朗、莎米拉举行的彩球智力测试中,李小春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获得了成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周玉明也为方华的“园丁”精神所感动。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创作主题

通过深入生活,导演宋崇感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原地区儿童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爱劳动,具有主人翁精神和民主精神,而且自从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后,中国儿童在心理和观念上已改变了惧外、崇外的倾向,表现出真诚、友好、热情、大方的风度和美德,特别是许多外宾到中国后首先就从儿童身上感到了人民精神奋发向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闪光的社会才能培育出具有闪光思想的儿童。另一方面,宋崇也注意到教育战线上教育思想的变化。封建的教育思是把孩子培养成埋头读书、拨一拨动一下的听话的“算盘珠,而当时,上海团市委提出“自动化”活动,旨在培养少年儿童当家作主的精神、创造精神和民主精神。他决定以这种教育思想作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灵魂。

演员选择

在选择儿童演员时,剧组着力纠正当时一些儿童片选小演员偏重外表的误区,强调首先注重人物的特点、性格色彩和表演素质;其次是选演员时有整体设想,每个儿童演员都有特点有变化,即人各有貌。

初选时,他们第一步先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分成几组一起玩耍,待他们表现出生活中的自然态时,剧组在一旁观察他们的节奏感、反应速度、外形条件和性格特点,从而淘汰一批不适合拍摄要求的孩子。第二步,他们通过“吹牛”游戏考察孩子们的想像力、反应灵敏度。两次挑选过后,几百个孩子留下三十多人。第三步,考察孩子的模仿能力。

选定一部分儿童演员后,剧组在辅导员帮助下给孩子们建立少先队集体,组织各种活动,导演、相关成年人演员也加入其中,使创作人员与孩子们相互熟悉。接下来他们按戏中要求组织几个家庭,要求扮演教师和家长的演员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组织“家庭聚餐”、游园活动,培养“父子”“母女”“师生”感情。最后,经过试镜头,考察这些儿童演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演适应能力。最终,他们选出了片中的主要儿童角色的扮演者,其他孩子则留下来作为群众演员。

表演指导

为使儿童演员表演得自然生动,导演在处理孩子们的戏时,尽量安排他们打球、游戏、洗碗、寻找东西等,让他们有事可做,通过动作展示人物和剧情。为尽量少地束缚孩子的“动”,导演要求灯光、摄影机的画面尽量跟着演员走,而不是演员去凑灯光和画面。导演很少给儿童演员画地位,布光上主要采用自然光源,摄影机经常摆脱三角架,摄影师把机器扛在身上拍摄。为使演员更真实地表演,导演还把有组织性的拍摄和真实生活中的偷拍、抢拍等相结合。

导演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在排演时先让孩子随意去演,从中考察和了解孩子们的理解,然后,导演再给他们说戏,描绘每个角色的神情、动作,使儿童演员产生创作冲动和表演欲望。在拍摄近景、特写时,导演先帮助儿童演员设计内心独白,使孩子的表演有了内心依据。

考虑到儿童好奇心、新鲜感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剧组每换一个新环境,都要想办法降低孩子的兴奋点,尽量让他们安心工作、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为了保护孩子们宝贵的新鲜感,导演要求对孩子少排戏,在各部门做好准备之后再排演,以便抓住孩子们出灵气的瞬间。

为追求真实,该片让儿童演员自己说台词配对白,不用成人演员配音。导演还要求儿童演员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语言,只要大意不变,其他的任由他们发挥,尽量口语化。

幕后花絮

该片中两位外国专家由中国演员高昌华、朱玉雯化装出演,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拍摄专家入境的戏时,混在入境的外国乘客中的他俩先后被刚下飞的真外宾、国际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日本航空的乘务员当成了“外宾”。

为拍摄该片,剧组在五所小学深入生活,召开了十多次辅导员座谈会,访问教师、校长和儿童,片中主要情节均来自现实生活。

针对儿童理解力差的特点,该片在修剪样片时经常请儿童演员和一些儿童观众来看片,确认他们是否看明白了。例如“煤矿地震”一场戏,因为发现儿童观众在理解井口把工人卡住与彩球被瓶口卡住的比喻上有困难,导演特意加上李小春说明性的旁白。

音乐原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影片评价

该片的编导对儿童生活、儿童观众的心理特点比较熟悉,影片不是靠抽象的说教来教育观众,而是寓教于乐,善于抓住儿童中看起来平凡却又含有深意的情节或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的视觉画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遗憾的是该片场景变化虽较多,结构却显得比较散。(《大众电影》评)

该片通过诸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许多生动的事例,开掘了一个积极、深刻的主题,反映了中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儿童的新思想、新面貌,歌颂了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贯彻执行这一方针的灵魂工程师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这些逼真事件的展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活动中,观众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自豪感。该片通过精心构思,设置了方华与林育才两位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条主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强烈的对比中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的优劣,还设置了两位外国教育专家的考察活动这条副线,与主线有机地配合,从外国专家独特的测试方法中检验了方华的教育方法的正确,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说服力。该片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感人的情节,仅就五个闪光的小彩球的出现和用它们作为测试的工具,就使小观众感到新奇、新鲜。该片客观地反映了生活,对人物不拔高也不贬低。因为该片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泛,它的瑕也显得十分突出。它的头绪多,结构就显得松散,内容庞杂,问题揭示得不深透。在一部儿童片中集中描写大量的成年人的事情,有可能会喧宾夺主。而且还有一些琢磨不够的地方,这就大大影响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电影评介》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8日

参考资料

闪光的彩球.豆瓣.2024-0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