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 :中医辨证的名词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1

阴阳两虚是人体阴气与阳气俱虚,内热与内寒夹杂出现的病理状态,属于中医病证名。病症存在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体质的差别。偏于阴虚为主的,会有阴虚的相关表现,如阴气虚亏及其寒凉、滋润、宁静等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为虚热内生;偏于阳虚为主的,则会有阳虚的症状,如人体之阳气亏虚及其温煦、推动、兴奋等功能减退,进而表现为虚寒内生。

古籍摘选

名词解释

术语在线

阴阳互损

以阴虚为主

以阳虚为主

临床分析

举一例:症状: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便溏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病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痨瘵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失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旺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病、唇、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痨瘵阴虚为先,继即可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治疗方法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孩儿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芍药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