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 :明朝史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2

陈济(1364年-1424年),字伯载,武进区(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明代史学家、文学家,参与编撰《永乐大典》,担任都总裁,后任右赞善

陈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另一说为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出生于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少时师从谢应芳,博闻强记,人称“两脚书橱”。永乐元年(1403年),以平民身份担任都总裁,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书成之后他被授予右赞善一职,在朝中任职十五年,得到皇太子礼重,为五位皇子皇孙讲授四书五经,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终年六十岁(另一说六十二岁)。著作有《书传补注》《书传通证》《诗传通证》《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

明代梁潜评价陈济“宏博强记”,与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人共同编撰《永乐大典》,陈济在其中付出的辛劳最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另一说为至正二十二年,即公元1362年)出生于武进区(今江苏常州),父亲为陈贞,弟弟为陈洽。陈济读书,看过一遍他就能诵读出来。他年轻时跟随同乡大儒谢应芳学习。

陈济曾经听从父亲的命令到杭州市经商办货。等到回家的时候,他已经把置办货物钱款的一半用来买书,并且将这些书诵读抄写。十多年间,陈济的学识已经贯通经史百家,熟知其文。

陈济年轻的时候还因为喝酒犯过错,他的母亲因此告诫他。陈济从此终生没有再醉过。

参与编书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诏修《文献大成》(后改称《永乐大典》)。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陈济以平民的身份,应皇帝召集,担任编《永乐大典》的都总裁一职,这个职位自始至终只有他一人担任过。

参与编撰工作的人以及太学儒生,一共有数千人之多。而要编撰的库书有数百万卷,卷浩繁,找不到组织工作与入手编撰的方法。陈济和少师姚广孝等人,确定了编写体例,区分了查找的方法,使得整个编撰工作井然有序。编写者一旦有什么疑问,就前来问陈济。陈济应答如流,没有丝毫停顿。当时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知识之广博的。

晚年生活

永乐大典》编成,陈济被授予右赞善一职,陈济在这个职位上谨慎行事,从无过错。皇太子对陈济十分礼重,凡是涉及到要查阅古籍文书的事,都会来咨询陈济。陈济也随事应答,多有裨益。五个皇子皇孙都跟随他学习四书五经。陈济在职位上工作了十五年,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逝世,终年60岁(另一说为62岁)。

陈济的弟弟陈洽兵部尚书,对待陈济像对待父亲一样。陈济时刻谨记为人不能骄傲自满,为人始终谦逊谨慎。他的居所简陋,蓬草做窗苇草做墙,只不过足够稍微遮风避雨。陈济整天端坐,手不释卷。他写文章有理有据,行文质朴,不做多余的藻饰。他曾经说:“文章之珍贵犹如布帛和粮食,是要对世间有益处的。”陈济著作包括《书传补注》《元史举要》《通鉴纲目集览正误》《思斋集》等,但基本已经散佚。

人物评价

明代梁潜评价陈济:陈济学识丰富,”宏博强记“。组织编著《永乐大典》时,天下有识之士两千多人在馆里,都首推陈济最有才能。与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共同编撰《永乐大典》的人里,陈济付出的辛劳最多。

明代姚广孝评价陈济:“(陈济)熟读群书博闻强记的能力让儒生中的魁首都艳羡不已,胸中的学问好像齐备的武库一样打开。”

相关人物

人物轶事

“两脚书橱”

陈济擅长记书,被当时的人称为“两脚书橱”。有一次他的长子侍奉在身边,问他:“外面的人都说您擅长记书,问您一本书,请背诵出来可以吗?”陈济答应了。陈济长子于是提问朱子成书。陈济说:“这书确实难记,你可以举出它的第一句。”陈济长子照做了。陈济于是背诵了全篇,没有错一个字。这就是当时的人说陈济是“两脚书橱”的原因。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参与修纂《永乐大典》的三位太仓人.太仓日报数字报刊平台.2023-09-05

..2023-09-05

央视网.《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 20220924.2023-09-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