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更新时间:2024-09-20 23:06

陈鸿,男,1957年6月出生,是一位中国教育家。他在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6年底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6年底获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历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系学位分委会主任、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高科技中心一般委员、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作研究人员、中科院理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沈阳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2002-2007,中科院沈阳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1994-1999,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作研究人员  

1997-2007,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95-2004,中科院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2007,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2-2006,中山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2001,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理论物理重大问题”专家组成员

2007-2011,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研究计划)项目“光子晶体的带

隙调控机理与新现象研究“首席专家

“Commun. in Theor. Phys.”编委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准周期超晶格的集体激发与光学性质的研究”于1998年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发辐射和受激吸收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于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无序材料的低温特性的理论研究”于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近40篇被SCIEI收录。

研究领域

陈鸿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理论及实验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无序系统低能元激发、复杂系统的弛豫行为、聚合物及无序系统的亚稳态、准一维材料的热力学及输运行为、耗散量子系统、低维强关联系统、光子晶体。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光子晶体

2.负折射、左手材料、特异材料(metamaterials)  

3.人工微结构对经典与非经典波动的调控作用  奖励荣誉1.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无序材料低温反常特性的理论研究。(排名第二)  

4.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名称:耗散量子隧道效应的理论研究,(排名第一)  

5.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项目名称:自发辐射和受激吸收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排名第三)  

6.2001年12月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一维相互作用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排名第三)  

7.1992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二等奖(研究奖)。  

8.1993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

9.1996年获上海市“十佳”青年科技启明星奖。  

10.1996年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

11.1997年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被纳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

12.2004年获人事部、科技部等批准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称号。

教学成就

先后主讲过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热力学、固体量子场论、量子统计、凝聚态物理前沿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教学情况

大学本科“热学”。 

大学本科“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大学本科“固体物理”。

研究生“固体量子场论”。  

研究生“凝聚态物理新进展”。 

科研情况从事凝聚态物理与光物理研究。 

获得荣誉

陈鸿先后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二等奖(研究类),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国家教委宝钢教育奖特等奖。1997年得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被纳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同年起任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理论物理重大问题”专家组成员及“强关联多电子系统”子课题组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