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江归棹图 :北宋时期赵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更新时间:2024-09-21 03:24

《雪江归棹图》是由北宋宋徽宗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了一幅冬日雪景山水画,全图未施色彩,仅通过细致的笔触勾勒山石,淡墨渲染江天,从而呈现出白雪覆盖的山峰。

画作内容

《雪江归棹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画,尺寸为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画卷开篇展现的是平缓的远山和平静的江面,江中可见数艘归航的船只。随着画卷展开,山势逐渐高耸,白雪覆盖的山脉和银装素裹的景象渐入眼帘,江河两岸隐约可见楼阁、村庄、桥梁和栈道,以及人们的生活场景,如捕鱼、背纤等。这些元素使得画面动静结合,具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舟中,欣赏不断变化的江畔风景。画卷右上方由宋徽宗亲笔书写“雪江归棹图”,左侧下方则盖有“宣和殿制”印章和“天下一人”花押。画卷背面留有多位名家的题跋,包括宋代蔡京、明代王世贞王世懋董其昌、朱煜等人。

创作背景

《雪江归棹图》的创作背景与其历史时期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在徽宗统治期间,尤其是在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年),由于辽金之间矛盾激化,宋徽宗趁机扩大了领土范围,重新设立了多个州县。这一时期的国土扩张现象在北宋晚期极为罕见。考虑到这些历史背景,可以推测宋徽宗在绘制此画时的心情,这可能是他在政绩显著时的得意之作。

艺术鉴赏

形象

《雪江归棹图》展现了北方雪景江山的壮丽景观,布局开阔平远,近景真实,远景虚幻,主山峰尤为突出。中远景的群山层次分明,相互呼应。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渔民、船家的江上生活,如归棹、泊舟、捕鱼、背纤等,村舍、桥梁和栈道散布于山脚下,行人、仆童和樵夫在其间穿梭,远处的宫殿若隐若现,雪色朦胧,寒气逼人。

构图

宋徽宗虽少绘山水,但其构图风格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颇有相似之处,显示出宣和殿山水画与王诜艺术间的联系,属于李成雪景寒林一脉的延续。

笔法

《雪江归棹图》的笔法特点表现为线条尖锐挺拔、细腻琐碎,树木形态各异,寺庙建筑的线条尖峭爽利,反映出作者擅长绘制树枝和界画的能力。从用笔上看,作品中随处可见瘦金书特有的硬朗尖利笔画特征,以及在转角处偏好使用偏锋、侧锋的习惯,这些都与宋徽宗的书法笔性相一致。

名家点评

清代画家吴升在《大观录》中对《雪江归棹图》进行了评价,认为其格局与王诜的《渔村小雪》类似,但在气韵风度方面更为凝重苍古,达到了王维的境界。

历史传承

自清朝以来,《雪江归棹图》经历了多次收藏和转让,曾由梁清标、张应甲等人收藏,最终成为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溥仪的皇家珍藏。该画作还被多部著作记录,如《东图玄览》、《石果宝笈·续编》、《清河书画舫》、《玩瑚网》、《大观录》等。民国时期,溥仪将其盗出皇宫,随后流入民间,最终由张伯驹先生收藏。1962年,张伯驹先生将此画捐赠给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将其拨交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雪江归棹图》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对外展示。

作者简介

宋徽宗(1082年11月10日-1135年6月5日),即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顼的第十一子,赵煦赵煦之弟。他曾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并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职务。

参考资料

赏画| 赵佶《雪江归棹图》卷.中国书法网.2024-08-14

诡谲气象:宋徽宗《雪江归棹图》背后的意涵.搜狐网.2024-08-14

赵佶艺术简历.人民网.2024-08-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