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镇 :四川江油市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1:20

青林口镇,位于江油市东部,地处蜀道剑门关风景区的南端,从这里,顺着潼江经雁门,上可以绕过剑门雄关抵广元市,也可以翻山越岭走剑阁县,过剑门关而抵广元;下可以直抵江油,经绵阳市,至成都市

有人称青林口为蜀道第一古镇,若从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几乎没有变化的街道型制,历史上的江油三个重镇之一(武都镇、重华、青林口)来看,在今天的川北道上,可以称第一镇。

这里,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还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青林口古镇以其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关注。

历史沿革

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坐落在王爷山与人字山相汇处。王爷、人字两山成东西走向,逶迤绵延数十里,到青林口场镇时两山突然而止,显得高峻雄伟。在两山相汇的山谷间,有一条小河从深山流出与镇前的潼江交汇,使古镇天然的形成了二河汇流,群山环抱的秀丽景致。青林口是剑阁县梓潼县两县通往江油市的交会处,两山、两河、两路在此相交,形成口子。

过去,古镇临河一面和靠山的一面,都是两人合抱大的青七树和黄连木,层层如盖,枝叶繁茂;镇内街上每户门前都栽着水桶粗的阔叶梧桐,美丽的丹顶鹤与鹭在树上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每逢早晨与黄昏,它们一群群地飞向河边的沙滩上栖息或浅水中捕鱼捉虾,人们与它们和谐相处,相安无事,一幅人与自然的天然图画。

站在古镇对面的山坡上,遥看青林口,场镇完全掩映在一片茂林深处,只见青山不见场,只闻其声不见人,青林口也由此而得名。如今的青林口,虽林木在大炼钢铁年代被毁,白鹤已逝,鹭鸶已飞,但由于古镇没有高楼大厦,散落于山坡、河边的青钱柳杨树,仍然阴着场镇,给人以清丽的感受。

古镇的街道全长约二华里,街分新、老二街,依山傍水临河而建。老街沿王爷山的南麓临河而建,新街建于人字山的西南麓面临潼江与老街小河相隔。新、老街由一座泰顺廊桥“合益桥”(现红军桥)相连,仿佛古镇有了几分灵气,因而古镇也就显得小巧、婉约。

古镇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形式。临街下面铺面是木板,栏柱窗格雕工精美,馆驿庙宇画栋雕梁。其屋面均为小青瓦覆盖。独具特色的是新街上有十间铺面长的一段,以房门面为支点,上盖小青瓦屋面成一街上凉亭,百姓称其为“凉亭子”,使得人行其间,冬能防风寒之侵袭,夏能避酷暑之炎热。临河一面的建筑多采用悬梁、悬挑吊脚式。

若在夏季洪汛时,最高水位可达离吊脚楼一尺左右,险象环生。这时若在远处看,青林口场镇就象一艘漂浮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上,景象十分惊险。青林口镇庙宇馆宇林立,如粤闽会馆、文昌楼、火神庙、湖广会馆等,飞檐翘角,建筑气势雄伟。

古镇在明清时代已是著名的旱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曾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现今仍是江油市剑阁县梓潼县三县交界处,过去,小小的场镇住户达五百余家,人口稠密,由于周边物产丰富,街上商店、客栈、手工作坊林立,市场繁荣。即便到了民国初年,青林口仍然以物资交易集散地而名列江油三个重之一(武都镇为当时的县城,重华为农业大镇)。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许多可歌可泣的,至今仍在传诵的故事。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中国国民党嘉陵江防线,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县的金子山、雷家河追击溃逃之敌,于4月初进入青林口。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

一方面进行分田地工作,及时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如今的青林口,仍然可见大量的红军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宣传标语口号;连接青林口新、老街道的合益桥,因一位女红军战士在此就义,而改为“红军桥”;还有黄公祠外墙壁保存完好的,据考证是国内唯一保存的最大的一幅红军标语:“红军是中国民族和牢苦民众的救星”。在川北古镇中,至今仍然保存许多红军遗物的屈指可数,形成了古镇独有的“红军文化”。

青林口古镇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由于青林口所处的位置是在两山相汇处,前又临河,其空间就不甚大,整个街道就显得逼仄和短促,使古镇有小巧之感。其建筑风格紧贴山水,简约朴实,自有一番丰韵。为解决古镇的照明,按北斗七星在镇的不同角落布局,每当夜晚,灯火闪烁,尤如七星高照。灯杆是用当地产的杉木,高度均为三丈三,寓意着天人和一,天长地久的含义。

这里有道教圣地菁华观和文昌宫,其悠久的文化,承接着梓潼县的宗教文化的影响。离此不远的梓潼七曲山大庙,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文昌殿

文昌称文曲星,或文昌星。原为古代对斗魁六星的总称;古代星象家将其解释为大贵的神。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市星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称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

后人为科举功名的获得,纷纷到七曲山大庙烧香抽签。各地为使本地文运昌盛,都纷纷兴建文昌宫。青林口得山水灵气,在清朝出过进士贡生、禀生、翰林等儒雅之士。

这里地处阴平古道和金牛古道相连处,被后人称为阴平支道,如今在青林口还有一段经岁月磨砥后留下的石板路,蜿蜒于丘陵之中,让人遐思不断。是氐、羌和汉族融汇处,也是中原文化古蜀文明的交汇处,其文化底蕴绵绵悠长。

红军油漆标语

“和文景咏开元唱雍乾叮当呤驮时萦耳”

“举通巴卷松指陕甘霹雳旌旗常驻胸”

这是江油青林口镇黄家大院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描写的就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时披荆斩棘、屡克强敌的风采。1935年3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功强渡嘉陵江后,又于四月初攻克剑

门关,随即大队人马分别从广元市昭化镇剑阁县梓潼县等县相继进入江油市境内,从4月7日至17日,红四方面军与川军邓锡侯所部进行了一场以“围城打援”为主要特点的江油之战。古镇青林口就是当时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的指挥部所在地,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曾在此作过战斗部署,同时这里也是绵阳市为数不多的未经专项开发的红军长征遗址,本报记者专赴青林口进行了采访。

现在的青林口,严格来说只是个行政村。从地理位置来看,青林口坐落于梓潼、剑阁、江油三县(市)交界的山沟里,背倚巴山山脉,面向潼江之源,控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曾是一座商业发达的古镇,最辉煌的时候商贾云集,仅旅社就有十几家,钱庄、当铺一应俱全。即便是现在,你仍然能在老街上看到当年颇有名气的广东会馆的遗址。

“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选中这个地方作为部队集结点是有原因的”,江油市党史办副主任欧文敏告诉记者:“这个地方进可攻,退可守,往西可打开川西局面,往南直逼成都市,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嘉陵江西行方向第一块相对肥沃富饶的平地,有助于恢复军队的补给。”张国焘也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赞这里“商业荟集”、“良田美土”。

镇上82岁的老人尚德钧堪称是青林口的“活历史”。他告诉记者,嘉陵江战役之前,青林口这里并没有正规的中国国民党军队,只有一个在区公所指挥下的地方乡团负责维持治安,嘉陵江畔枪声一响,一向耀武扬威的乡团立刻跑了个精光。没过几天,四川省军阀田颂尧又带着他的残兵败将逃窜到此,歇脚不到一天,听说中国工农红军追上来了,一溜烟又往西跑。“我记得当时先到镇上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18师,到了这里就不走了,搞宣传,建医院,还恢复了学校,我就觉得这个部队有点奇怪,和前面看到的不同”,尚老对记者说。

青林口最有名的红军遗迹当属红军桥。据村支书周章频说,这个桥始建于乾隆,原名合益桥,将青林口老街、新街连在了一起。之所以更名叫红军桥,其背后还有个可歌可泣的红军故事。当年嘉陵江战役之后,红军部队的医院就设在了镇上的黄家大院里,当时有一个姓刘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女战士就在医院里养伤。伤还没好,部队就接到了开拔的命令。于是那名女战士就被寄养在镇中一个叫“桂五嫂”的寡妇家中养伤。中国工农红军走后,还乡团立刻窜了回来,并且在镇上大肆搜捕红军伤员。由于有人告密,女红军被乡团抓了起来,在镇中广场上公开严刑审讯。女红军宁死不屈,最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在合益桥的南柱上。为了纪念这位无名的女红军,解放后,全镇老百姓集体向政府有关部门请愿,要求将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

和其它红色纪念地一样,青林口镇上也到处可见红军活动时留下的宣传标语,其中位于黄家大院外墙上的一副标语最有特点。“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15个油漆刷写的大字占据了整整半幅墙面,据称这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中国工农红军油漆标语。由于油漆不像石刻那么容易保存,因此在很多地方往往红军一走就会遭到破坏。这副标语缘何能保留到现在?还是尚德钧老人给出了答案:“红军走后,中国国民党军队就回来了,一开始也是要把这个标语给抹掉的,抹掉第一个‘红’字后,一个宣传兵突发奇想,在‘红’字的位置写上了一个‘国’字,变成了‘国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当时的长官非常满意,就保留了下来,1949年,解放军进川剿匪时看到了这个标语,又将这个字改了回来,才最终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地理环境

位置与区划

青林口镇位于江油市东部。

气候与游季

青林口镇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适宜春秋两季前往游览。

文化

古镇民俗

四川省江油市青林口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距江油市城区50多公里,位于梓潼县剑阁县、江油三县(市)交界

的山沟里。潼江之源马阁水流经此地,这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青山叠翠,王爷山高峻,人字山雄奇,两山矗立古镇东南,形成险要的隘口,故名“青林口”。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古镇建于元代,鼎盛于明清。青林口镇传统的民俗活动十分活跃,逢年过节都有大量的民俗表演。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民间高台戏”这一大奇观。青林口的高抬戏,又叫高台,在青林口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具有古风的戏种,发源于江浙苏杭一带。据说是由清代五省移民带入川内,扎根于青林口古镇。演这种戏用大木方桌为戏台,按剧情需要将两名十二、三岁小演员扮成“角色”固定在台上,上面的童男童女绑扎台上,“金鸡独立”,穿袍戴冠,道具画妆一并齐全,下面由四名壮汉抬着,在高台上进行精彩的表演。以当地新奇事物或民间传说为主线,在高台上设计出惊险奇特的造型,如、、等。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川一枝独秀,深受群众喜爱,于2006年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同年10月获全国民间艺术表演奖;青林口古镇有文昌宫,供奉文昌菩萨。每年春天抬木制的文昌菩萨到古镇每家每户赐福,每家每户在家门口点烛迎接文昌菩萨,也是每年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2007年3月19日,以“赏青林桃花,观民俗民风,览古镇风情”为主题的“古镇春韵”大型活动又一次在江油青林口古镇隆重举行。高台戏巡游、“变脸”、“吐火”、抬神赐福、舞龙灯、划旱船…….从古镇场口开始,一路缓缓前行,沿半边街,通过“红军桥”,到“文昌宫”结束,持续两个多小时。看完表演,漫山遍野的桃花如霞似霓,吸引了大批游人前去欣赏,人们纷纷与桃花合影留念。

风情

高台戏与烧火龙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或大的传统节庆的日子里,青林口都要表演高台戏与烧火龙的民间艺术。高台戏是由四人抬着一个木架,木架上竖着一根木柱,上面可以站一个小孩。其表演的程序是:先在舞台下把架子扎好,架子上站一小孩,木柱上再站一小孩,然后4人抬着架子进入戏台。表演的内容由小孩的妆扮体现出来,表演动作主要是两个小孩来完成。过去,主要表演的是传统戏曲的内容,如孙悟空偷吃蟠桃、天女散花等,如今加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题材。高台戏的看点在于架上的小孩的表演和木柱上小孩的自始至终的平稳掌握。烧火龙是由一条长约30米的龙,由10来个壮年男子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在龙头上装有发射药,点燃后,龙头冒着烟和火花,通过舞龙的人的上下、左右舞动,使得龙头金光闪烁,龙身上下腾挪。尤其在夜晚观看烧火龙,极其壮观和热闹。

特产

青林口的豆腐是其一绝。其风味不亚于同属川北的剑门豆腐。用本地的黄豆,磨制成豆腐,其特点是:白嫩、细腻、清香,有轫性。烹调方法有炒、炸、、烧、炖、氽、凉拌等,有上百种菜品。豆腐风味制作最好的是李氏豆腐庄和东粤大森刘记豆腐庄。此外,还有五香豆腐干豆腐花素面等小吃。

交通

江油市汽车客运站乘坐到马角的班车,票价10-12元,行程约两小时。下车后转乘到青林口的班车即可到达。

旅游

住宿

青林旅馆:卫生条件不错,二楼的双人间外就是河心的绿地,景色怡人。

红军桥

连接老街、新街的桥。此桥是一座石砌三孔拱券桥,始建于清乾隆(1791年)。当时,是一座“飞檐列栏、丹腹浩瀚”的大型木桥,上有桥亭,能承受步、骑、车、轿的通行,名“合益桥”。爱新觉罗·颙琰庚申年春(1800年),因“教匪跳梁,桥毁于火灾”。当地有识之士,集资于清嘉庆戊辰(1808年)春动工,于第二年秋建成一座三孔石拱桥。桥高7.8米,长23.7米,面宽6.5米,全以桥石铺面,条石作栏。以两头街面为引桥,以十四步石阶分两段上到桥的中心。在中拱临河的上游的一侧,镶有半悬空的精雕石龙一头,其头向下游,尾在上游。桥上的亭楼据现有实物论证和文献考查,属晚清时补建之物。亭楼全为木结构建筑,取悬山式分成三块于桥面上。中间高楼与两头敞厅式建筑相连,桥头建有牌坊。形式为双层飞檐,两侧檐口再伸向桥外。中间高楼使双重飞檐八角向空,阁楼造型精致,小巧玲珑,每角系有金属铃一只,微风吹来,叮当之声清脆悦耳。整座桥楼分别刻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木柱全漆朱红色。此桥为廊桥式,晴天遮阳,雨天蔽雨。1935年4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来到青林口,建立了苏维埃政权。5月上旬,因战事需要奉命转移。其中有一位女中国工农红军战士,因伤不能随队前行,便留在场镇上杨银匠家。后被还乡团查出,女战士大义凛然,毫不屈服,英勇就义于“合益桥”南头的木柱上。解放后,青林口人民为了悼念这位女战士,要求政府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1956年经江油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将合益桥改为“红军桥”。现红军桥及石刻标语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菁华观。距场镇约半华里,在潼江的西岸陈家坝中央一稍高的旱坪山上。道观座西向东,居高临下,背靠大山,前临500余亩的陈家坝。站在观门,俯视阡陌纵横的田野,一望无垠。陈家坝三面环水,潼江河就象一条玉带绕坝而过。道观建于清乾隆。建筑系木结构,与一般庙宇相同,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每一翘角上吊有小铁钟一口,微风吹动,清脆悦耳。道观周围是粉壁围墙,围墙内外古柏参天,绿树成荫。

出青林口西场口(水巷子),过悬索桥沿石板小路经过陈家坝约15分钟即到青华观

文昌宫

位于老街火神庙前阶外,原名魁星楼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五年竣工。文昌宫大楼共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魁星点斗像,赤发朱衣,独占头,见而生畏。中层是张亚子、武圣帝君、仓颉夫子几尊坐像,威严肃穆,传说此四尊坐像是一棵树断雕而成。下层是文昌行宫。文昌楼每层的横梁、穿方,木柱上布满了名人题写的匾额对联。其中有一幅对联是清代己酉进士龙安府学院大人符守龙(青林口人)的亲笔手迹:“何以怡情,近水遥山堪入画;略能适意,清风明月不论钱。”文昌宫面向街道的房檐下有一横匾,是一匾三视,文意各不相同。正面看是“代天宣化”,侧左看是“忠义参天”,侧右看是“禹粟传书”。文昌宫大楼系木结构建筑,造型美观大方。飞檐翘角瓦铺琉璃。文昌楼与火神庙之间的街道两侧立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时留下的石碑大字标语。文昌宫后依人字青山,前临潼江流水,茂林修竹,气势雄伟。

禹王庙

又名湖广馆。位于青林口正街,清乾隆初年,由两湖、两广移民陈等五姓联合集资修建。馆门上悬“川福永奠”金字匾额一道,光彩夺目。有大门两扇,侧门各一扇。大门左绘赤松子,右绘篯铿,侧门左是神荼,右是郁垒。进大门是戏楼,行人从楼下穿过磴三步石阶是戏坝。戏楼正对着的是大殿。戏楼宽敞明亮,设计精巧,建筑精美,由于年代久远,维修不力,禹王宫破坏严重,大殿几乎破坏。

另外,还有江西馆(又名万寿宫),位于新街上,左是“禹王宫”,右临符姓住宅;陕西馆,位于北场头,距场镇200米处的人字山西省麓面的山坡上;黄公祠(从场镇过悬索桥即到)、付家大院(正街)可供参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