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 :佛教徒最高的敬礼

更新时间:2024-06-21 21:33

顶礼是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的礼,也称“五体(两肘、两膝和头)投地”,为佛教最高礼节,是佛教中表示最高虔诚、敬仰的礼拜仪式,通常是向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或是师长尊者行此大礼。

顶礼时,双膝跪下,以头叩地,顶额触碰佛菩萨、大德师长之足(或以触地代表),舒展双掌放在头顶两侧、掌心向上,意在代表承接诸佛菩萨或大德师长的传承和加持。而在接过经书时,也可以双掌承托经书,举过头顶,用额头轻触经书,就如同顶礼触摸诸佛菩萨的双足一般。

基本解释

顶礼是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的礼,也称“五体(两肘、两膝和头)投地”,为佛教最高礼节,是佛教中表示最高虔诚、敬仰的礼拜仪式。

顶礼时,双膝跪下,以头叩地,顶额触碰佛菩萨、大德师长之足(或以触地代表),舒展双掌放在头顶两侧、掌心向上,意在代表承接诸佛菩萨或大德师长的传承和加持。而在接过经书时,也可以双掌承托经书,举过头顶,用额头轻触经书,就如同顶礼触摸诸佛菩萨的双足一般。

顶礼膜拜,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陀圣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称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从前,一位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指甲的佛塔阿难陀请问世尊他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

引证解释

顶礼在佛教中有着多种含义和表现形式。它可以是双膝下跪,两手伏地,以头顶尊者之足的最崇敬的礼节;也可以是敬礼、致敬的行为;还可以是鞠躬、朝拜、瞻仰或崇拜、敬佩的表现。

双膝下跪,两手伏地,以头顶尊者之足,是佛教徒最崇敬的礼节。北魏昙鸾赞阿弥陀佛偈》记载:“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唐慧宣《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心欢即顶礼,道存仍目击。”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记载:“清河君瑞(张珙),不胜其喜,宝兽添香,稽首顶礼。”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写:“善男信女们也个个‘合十赞叹,欢喜布施,顶礼而散’了。”

敬礼,致敬。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写:“如今百姓每听的包拯大人到陈州糶米去,那个不顶礼,都说俺有做主的来了。”《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在马上以手加额,望空顶礼,称谢神明庇祐之力,容日专当拜还心愿。”《西游记》第四十回:“行者将菩萨降魔收怪的那一节,陈诉与他君臣听了,一个个顶礼不尽。”明施耐庵《水浒》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鞠躬。《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邓九公﹞说罢,打了一躬。老爷顶礼相还。”王镇《枪》第三幕:“我地下同志一中年和尚,站在禅祠门前的香案旁,守着缘簿时时向进香的人顶礼致意。”

朝拜;瞻仰。《花月痕》第二回:“﹝心印﹞前年顶礼五台后,将便道入都,官绅延主汾神祠。”郁达夫的《雁荡山的秋月》中写:“呆立了一会,对这雁荡山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徐迟的《井冈山记》中写:“而现在朝拜罗霄山脉,顶礼井冈山这样的革命圣地,怎么也是驰车来去呢?”

崇拜;敬佩。清吴炽昌的《客窗闲话·假和尚》中写:“士大夫佥顶礼佩服,大众无不涕泣赞叹。”章太炎的《商兑》中写:“以世俗之顶礼严氏(严复)者多,故政客得利用其说以愚天下。”鲁迅的《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三)》中写:“所以要顶礼明末的遗民,必须接受他的民族思想,这才可以心心相印。”

顶礼仪式

顶礼在佛教中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分为全身顶礼和五体投地顶礼两种形式。五体投地顶礼时,身之四肢(两掌两膝)及额间五部完全着地,若仅四肢着地而头额间不着地,则可能有堕入悬头地狱的风险。全身顶礼时,两手掌向前用力推出,同时两腿伸直,全身平伏地上,称为磕大头。磕大头是学习藏密者首先修习的法门之一。

五体投地顶礼式:身之四肢(两掌两膝)及额间五部,完全着地,若仅四肢着地,而头额间不着地,如《菩提道次第修习加行六法妙道入门经注》及《兜率天赞叹经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语明证经注》云,顶礼时头额不着地,将来堕在悬头地狱,若生人中,则受驼背残疾之若,又五体投地后,同时全身旋即起立,愈速愈妙,不可伏地久停,起时两手不可向背后伸展,依《赞叹经》注,引据《丹巴戒索》大师云,头伏地久停不起,将来生畜生道中,得鳄鱼身,如生人中,身不美观,愚而无智,起时两手若向背后伸展,则生边地,不闻佛名,又闻诸上师云,五体投地后,两手掌落地同时身体应即起立,切不可两手向上一翻,使两手掌朝天,以经中及藏地礼仪,均无翻手之理,每见汉地磕头,皆翻其两手,掌心向上,不知系据何经典,若谓掌心向上,系顶礼佛足之意,按诸经典,虽有顶礼佛足之说,但其仪式,并不如此,兹据《授比丘戒仪轨》云,佛住世时,说法讲经,座下诸众若有启请右绕三匝,顶礼佛足,系以两手抱佛菩萨之双足,头触其膝,下小腿相并之间,为最敬之礼,于佛涅盘以后,凡受圆满具足戒时,仍然行此大礼,今汉地磕头,以翻手为顶礼佛足者,或即由于传讹,亦未可知也。

全身顶礼式:准前五体投地法,两掌两膝着地,同时两掌向前用力推出,随将两腿同时伸直,全身平伏地上,所谓磕大头者是也,磕大头为学习藏密者首先修习之法,藏密以磕大头十万为四加行之一,所谓四加行者,即一皈依,二供曼达,三磕大头,四百字明,此为四加行,此外尚有六加行,即一绕塔,二印塔,三造像,四六字大明咒,或本尊咒,五#施,六宗喀巴大师赞是也,连前之四加行,合称为十加行,每一加行,应修十万,以植修密之基础,然后修持任何本尊之法,自不患不易成就矣,此乃西藏黄教之定轨也,兹将磕大头法,译述于后。行者先制一木板,其长度约与自身及两手相等,须平滑无节,即长约八尺,宽约三尺一板,板之前端,须较后端高出二寸,平放地上,如不制木板,则于光滑地板上行之,亦可。对面悬挂上师佛会图,以为观想之用(如系礼塔或礼拜舍利,则不用供像),对像端正立定,两足并齐,乃恭敬合掌于胸前,然后上举至顶,由上下移,初住额间,此时观想对面上师额间(嗡)字放白色光,下照自身额间,此时自身业消净,顶礼于佛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身项礼,次住喉间,观想上师喉间(阿)字放红色光,下照自身喉间,斯时自身口业清净,顶礼于莲花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口顶礼,次住心间,观想上师心间(吽)字放蓝色光,下照自己心间,斯时自身意业清净,顶礼于金刚部诸尊,祈求加被,是为意顶礼,三业既净,然后展开两手,匍匐于地,两手掌用力向前面,同时推出,两足同时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随将伏地之两手,由上移下,两腿亦同时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随将伏地之两手,由上移下,两腿亦同时起立,如是循环,随力多磕,如两手掌生痛,可用两块小棉絮于掌下为助,初磕时必有气喘头眩之患,则不妨量力行之,入后逐渐增加,若每次能磕至千数以上,则身轻如羽矣,未磕头之前,于两足立定合掌时,行者须先诵下咒。

合掌仪式

合掌仪式在佛教中也有显密之分。显教上的合掌式称为普通合掌,法以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内空如塔形。密教上的合掌式称为特别合掌,有三合掌、五合掌、十合掌等不同形式。无论何种合掌,两手掌心切不可合紧,否则可能被视为外道合掌。

菩提合掌: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内空(切不可两手掌并紧),屈两大拇指上节,如佛龛形,两大拇指指尖,压于无名指下节,表地大(无名指)与风大(大拇指)相合意,此为顶礼佛部诸尊手印,称为菩提合掌。

莲花合掌:准前菩提手印,不屈两大指上节,掌心内空,两中指微开,如未敷莲花形,此为顶礼于莲花部诸尊手印,称为莲花合掌。

金刚合掌:两手相并,十指交叉,右指压左指,掌心内空,如五金刚杵交叉形,此为顶礼于金刚部诸尊手印,称为金刚合掌(按此种合掌注无上本续部用之,至于作本续部之金刚合掌则异是,系两手手背相叉,左手小指钩右手小指,左手大指,钩右手大指,其余三指直立不连,此种合掌法修作本续部者用之。)

仪式细节

顶礼时应先诵咒三遍,然后可选择宗喀巴赞词或忏悔偈等咒语随磕随念。顶礼者应三门全磕,五体投地,一礼一赞。合掌时应留有余隙,不可紧闭掌心,否则可能被视为外道合掌。

身口意的顶礼

身顶礼就是身体做出顶礼的动作,所谓“五体投地”,就是额头、两肘、两膝接触地面。当然也有说,这样的顶礼可以使“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造作的恶业得到清净。

语顶礼是以各种音声赞叹佛的无量功德。《普贤行愿品》中说,“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诵经、持咒、持佛号、传讲佛法等,以不同的形式传颂、赞叹诸佛功德,也是“语顶礼”,其功德能消除恶口障,得无碍辩才,开智增慧。

意顶礼是内心对诸佛菩萨生起坚定的信心。虽然眼前并没有具体的诸佛菩萨圣像,但要深信法界之中诸佛菩萨无处不在,遍满虚空,一颗微尘中也有无数清净刹土,一一刹土皆有佛住持,菩萨眷属围绕。虽未能亲见,但能这样观想,就是在礼敬十方法界无量的诸佛菩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