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拟鲉 :鲉科拟鲉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7

须拟鲉(学名:拟鲉属 cirrosa)是鲉科拟鲉属的一种暖水性中小型海鱼,俗名鬼石狗公、虎鱼、过沟仔、臭头格仔。栖息于珊瑚礁和岩礁附近的裂隙洞穴中,主要以小鱼和甲壳亚门为食。须拟鲉的肉质可食,煮熟后毒性消失。

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10尾;体长98~179mm;采自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外斜渔场、遮浪、西沙永兴岛;并依陈乐才(1981)标本23尾,采自中国基隆市台北市恒春镇台东县等地。

背鳍7-8~10;臀鳍3-5;胸鳍15~18;腹鳍I-5;尾鳍20~24。侧线鳞。鳃耙5~6+10~12。椎骨24、25。幽门盲囊5。体长为体高2.9~3.1倍;为体宽4~4.7倍;为头长2.2~2.5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倍。头长为吻长3.2~3.8倍;为眼径4.9~5.5倍;为眼间隔7~8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2倍;为尾柄长2.3倍;为尾柄高4.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7.4倍、第二鳍棘3.7倍、第三鳍棘2.8倍、第四至第五鳍棘2.6倍、第六鳍棘2.8倍、最后鳍棘3.4倍、倒数第二鳍棘6.2倍、倒数第三鳍棘5.3倍、最长鳍条2.4倍;为臀鳍第一鳍棘4.2倍、第二和第三鳍棘2.2倍、最长鳍条2倍;为胸鳍长1.3倍、基底宽2.8倍;为腹鳍长1.8倍、鳍棘4.1倍;为尾鳍长1.5倍。颜角前段40度,后段30度。体中长,略侧扁,长椭圆形,尾部向后渐细小;背鳍鳍棘前背部不显著隆起,背、腹缘浅弧形;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长略短于尾长;尾柄中长,甚侧扁,尾柄长为尾柄高1.8倍。头颇大,中等侧扁,吻背缘稍陡斜,眼后背缘略低斜,腹缘凹弧形。吻较长,圆钝,吻长约为眼径1.5倍。鼻孔2个,靠近,前鼻孔距吻端约为距眼2倍,后鼻孔位于眼稍前。眼较小,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至吻端的距离约为眼后头长3/5。眼间隔狭而凹入,眼径为眼间隔1.4~1.5倍。口中大,端位,口裂长约为头长2/5,呈45度斜裂。下颌比上颌略长,下方具3黏液孔,前端具1向下骨突。上颌前端凹入,上颌骨伸达眼中部下方,后端宽圆。上唇薄,下唇后半部微厚。上下颌及犁骨具细牙,腭骨无牙,犁骨牙群左右相连,呈“人”字形。舌宽厚,端部尖小,游离。鳃孔宽大,前下端伸达眼前部下方,上端无卷孔,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左右分离或微连,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前3条细小,后4条基部宽扁。鳃耙粗短,上端具细刺,最长鳃耙约为鳃丝长2/3~4/5,鳃丝长约为眼径2/5。假鳃发达。

鼻棘1个,尖锐,有数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里侧。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无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颇大,菱形,宽和长约相等;外侧具6条辐射状棱和棘;上缘具1骨突;下缘前叶尖长,向前;中叶具1向前短棘;后叶尖三角形,具1尖棘,向下略后。第一眶下骨宽短,宽约为长1.5倍,具1棱棘,略短于眶前骨长1/2。第二眶下骨向后宽圆,伸达前鳃盖骨上缘,宽约为长1/2,约与眶前骨等长,具2棱棘,前后排列。第四眶下骨短小,游离。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终止于第二眶下骨后部。前鳃盖骨具5棘,中等大小,辐射状排列;第一棘显著强大,基前具1副棘;第二和第三棘较小;第四棘宽短,第五棘微小。鳃盖骨具2叉向棱,后端各具1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棘粗壮,尖锐。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和眼后棘各1个;鼓棘1个,位于眼后棘后方;眼间具额棱1对,远低于眶上棱,后端无额棘,额棱间前半部具1纵棱。顶骨光滑,前部左右相连,后部宽离;无顶棱,前后各具1顶棘和颈棘。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2~3个,微小;翼耳棘大,1个,前有纵棱;后棘上方1个,下方2个;肩棘1个。胸鳍基部上方具1肱棘,颇大。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深凹;额棱间沟宽浅;枕骨部微凹;眼前侧下方具1斜沟;眶下棱与眼眶间具1纵沟。前鼻孔后缘具1短小羽状皮瓣;上颌骨具1宽大皮瓣和一些小皮瓣;下颌下方具2~4较大羽状皮瓣和一些小皮瓣;眶前骨具3皮瓣,后者宽大;眼上棘具1小皮瓣;眶下棱具皮瓣;眼上缘具4~6行皮突;前鳃盖骨和下鳃盖骨具大小皮瓣多个;颊部具皮瓣;沿侧线及体侧散布皮瓣;背鳍鳍棘部散具皮条;胸鳍散具皮瓣;肱棘具1宽大皮瓣。眼前棘,眼后棘,鼓棘,顶棘和颈棘以及吻部无明显皮瓣。鳞中大,栉鳞,覆瓦状排列;胸部和腹部均被细小圆鳞。眼后、眼下、前鳃盖骨上部、鳃盖骨后部具鳞;吻部、上下颌、颊部,眼间隔,眼后头背,鳃盖条部无鳞。侧线斜直,上侧位,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背鳍、胸鳍和尾鳍等鳍基部具细鳞;臀鳍和腹鳍一般无鳞。体侧鳞片略呈方形,前侧角略呈直角形,前缘浅弧形,波曲。中心点后端位;前区长约为后区长9倍,后区宽约为后区长8倍;前辐射沟9~12条,后辐射沟约40条;后区前缘斜直,与侧区外缘相交呈钝角;后环片在近基底几横行,分化为短小三角形突起,后行形成较小短棘。

背鳍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1.5倍,其间具1缺刻;第一鳍棘短小,约为眼径2/3,与倒数第二鳍棘约等长;第二鳍棘颇长,与最后鳍棘约等长,约为第一鳍棘2倍;第三至第五鳍棘最长,约为眼径2倍,略短于最长鳍条;头长为其长2.1~2.4倍;后部鳍条几伸达尾鳍基底,最后鳍条3/4鳍膜连于尾柄。臀鳍起点位于背鳍鳍条部前端下方;鳍长略短于背鳍鳍条部;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最长,约为第一鳍棘2倍多;第三鳍棘略短于第二鳍棘;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基底。胸鳍宽圆,下侧位,伸达肛门,不达臀鳍起点上方,具1不分枝、5~6分枝、9~12不分枝鳍条;下部不分枝鳍条肥厚,鳍膜凹缺。腹鳍胸位,伸达肛门;第二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1.6~1.8倍;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2/3;第五鳍条1/2鳍膜连于体壁。尾鳍圆截形,长于腹鳍,略短于体高,头长为其长1.5~1.6倍。体褐红色,腹侧较浅淡。头体散具不规则斑纹和斑点。项背至背鳍第三、第四至第七、第九至第十鳍棘以及第二至第四、第六至第八鳍条等处下方各具宽大斑纹。头背在眼间隔具3~5条、顶枕部具2条细纹,眼前下方、下方及后下方各具1条纹,口腹侧具斑点。背鳍鳍棘后部常具1大黑斑;胸鳍具数条横纹;背鳍、臀鳍、腹鳍和尾鳍具斑纹和条纹。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大,椭圆形。肠较粗短,盘曲2次。肝2叶。幽门盲囊细长,5个,伸越胃后端。椎骨24。无鳔,外肌带宽短,肌肉部与韧带约等长,后端有3韧带突起。

分布

须拟鲉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包括印度、太平洋区、南日本、台湾、非洲南部、红海、大洋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夏威夷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

经济利用

须拟鲉可作为海水观赏鱼,亦可食用,适合红烧或煮清汤。其肉质可食,煮熟后毒性消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