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 :中国学者、诗人、词人

更新时间:2023-01-14 14:31

顾随(1897——1960),原名顾宝随,字羡季,自号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学者、诗人、词人。

顾随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集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是前清秀才。殷实而又极富文化氛围的家境为顾随后来从事文学研究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顾随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9年起,顾随先后到燕京、辅仁等大学执教。1949年,顾随任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兼附属学校(中学、小学)委员会主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顾随遂任北师大教授。1953年5月,顾随被高教部调派至天津师范学院任教,直至1960年因病于天津去世。

顾随一生研究领域颇广,不仅献身教育事业而且在诗词、小说、杂剧等方面皆有建树。顾随顺应时代发展,词作亦有创新精神,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代表作有《顾随文集》,诗词曲集《无病词》《味辛词》。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顾随原名顾宝随,1897年出生于清河县。顾随祖天祥公、父金公均为前清秀才,因此对顾随的教导十分严格,顾随童年便开始诵读唐人绝句,5岁时便进入家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等。1907年,在顾天祥的安排下,顾随与他的两位叔父一起考进县城高等小学堂,除了学习博物(动植物学)、格致(物理学)、算术等,还有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也是在这里,顾随发现自己偏文而不擅理。1910年冬,顾随高小毕业,考进广平府永年区)中学堂,继续求学生涯。1915年季考北京大学,通过北大国文系的入学考试。同年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建议,到天津大学英语系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回北京大学英文系,改用顾随为名,取字羡季,又自号苦水。

执教经历

1920年夏顾随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于山东青州中学任教。1921年6月顾随离开青州中学后,来到济南市,短期担任《民治日报》的编辑、记者,济南和静的景致使顾随的感到生活十分的诗意。

1921年9月顾随接受了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中学部和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的聘任,顾随与学生相处十分和谐,在顾随的言传身教下,他教过的不少学生都对文学展现了极大兴趣。

1924年6月顾随接受青岛私立胶澳中学的聘请,教书之余,1926年短期间断的兼任过《青岛时报》副刊和英文版的编辑。青岛市美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了顾随的创作热情,教书之余,他一边开始大量阅读书籍一边继续创作小说。同年顾随收到祖父转递的他读广平府中学时的英文老师齐国梁的信件,依老师之言,来到天津女子师范学院继续教学生涯。

1929年,顾随成为燕京大学国文系的专任讲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吸纳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讲授中国诗词,这种贯通中外的讲授方式渐渐受到了大批听讲者的欢迎。由于白天讲课夜晚进行小说诗词等创作,顾随的心力过度消耗,加上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顾随的身体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医治,这也为后来1960年顾随染病去世埋下了祸根。

1937年“七七事变”后,顾随滞留在北平市,迫于生计,在教会学校台湾辅仁大学、私立的中法大学兼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日寇关闭,顾随任辅仁大学专任教授,同时兼授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的课程。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顾随任辅仁大学国文系主任,还兼任“附属学校(附属中学、小学)委员会主任”。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顾随遂又任北师大教授。1953年5月,顾随被高教部调派至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任教,此后一直在天津师院工作。

人物逝世

1960年,顾随因病于天津马场道去世。

主要作品

生前已刊著述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著述合集

以上内容未标明来源的参考资料来源于

创作特点

诗词

顾随其人有着鲜明的刚直个性,他十分推崇辛弃疾,他所拥有的为国家建功立业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奠定了其词的雄壮基调。顾随的词还有着雄奇健婉的特点,表现在歌颂抗日杀敌的爱国之作中,如《满江红》(夜雪飞花,更映衬宝刀如雪)《踏莎行·为老兵送人出关杀敌赋》(百战归来)等等,这些词皆以淋漓尽致的笔墨抒写了词人的爱国情怀,以慷慨激昂的笔调表现出万丈豪情与铁血丹心。1937年北平沦陷,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顾随的词风也发生了转变,他将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诗词创作中,运用象征寄托的手法,以女子的坚贞品质来寄托对祖国执着的爱。

顾随的诗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富有创新精神,体现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冲破前人藩篱,创作出反映社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词。首先,他常常使用一些现代新词语。如 “彷徨” “沾沾自喜 ”“平凡 ”“早晨 ”“赞美”“苦闷”, 等等,这些现代新词语在传统词中都是没有的。其次顾随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会打破传统句法,运用一些新的句法句式来增强词的表现力。比如《荒原词》中有一首《行香子·效樵歌体》不仅在句首,句中和句尾都用了重复和排比打破了《行香子》词牌常规。除此之外,顾随还擅用叠字进行作词。顾随创新精神的第二个方面在于他强调要打破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内容,以词之旧形式表现时代之新精神,用词来表现 “我”的真实人生和 “我”所生活的现实社会。如《卜算子》《贺新郎》都表达了黎明前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顾随词学上的创新还表现在他提出 “自开新境界,何必似花间”的主张,以新颖独特的景象建构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词境,使词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意境的艺术风貌 。

从顾随词作的思想性来讲,自1927年顾随看出第一册词及《无病词》开始,至1960年逝世前发表《闻角词》为止。前后30余年之久,顾随既经历北伐、抗战、沦陷、胜利,以及解放多次的巨变,又经历由青年而中年至老年的人生各种不同的阶段,因此其词作思想的内容自然有多次之转变。

小说

顾随自少年时就对小说情有独钟,他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烘托环境气氛,语言也清新活泼,刚健有力,没有早期新文学作家浮滑轻率的毛病。《反目》把洞房花烛夜新娘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一位未经世事的年轻女子只因在灯下偷看了自己的丈夫而引来舆论的非议,最终导致这对新人“反目”为仇,情节的急转直下蕴涵了对旧礼教的批判,这也是早期新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并且顾随的小说语言简练干净 ,在技术上也显示出创新 ,叙述方式颇为先进 ,往往打破顺叙的手法 ,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如《失踪》《佟二》),而且采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如《反目》),使小说具有一种神秘感而不是让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学术思想

“健全的诗”

顾随在诗词的创作中提出“健全的诗”。关于什么是“健全的诗”,主要有三点。第一,“用诗眼故写出一切的一切”。顾随提出诗让人们看到真正的世界 ,即事物的“灵魂”。 在《禅与诗》一文中,他以禅喻文 ,认为禅与文都是不可说 ;不可说并非 “无”,而是“真有 ” 。顾随认为诗人要用诗眼观察生活,把人类从琐碎枯燥的生活中提升出来,使生活变得生动有趣。第二,顾随要求诗的语言要“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毫不加工,而是要以简单常见的字表达丰富的文学意蕴。顾随认为通过选择、锤炼后的文字能更恰当的表达诗的含义,并且不做作也不矫情。第三,顾随主张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热情,但是只有热情也不够,还要有思想。文学中的思想要经情感的熔铸 :“诗当经过感情渗透,然后思想不干枯”,黄庭坚的诗思想未经感情渗透,虽“后人学之震于其学力”,但不为之感动。不仅如此 ,文学创作对情感也有要求 ,即情感要有节制。

诗化小说美学

20世纪40年代,顾随提出“诗的描写和表现”为小说的最高艺术境界,形成独特鲜明的诗化小说美学。顾随诗化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几个方面。首先,顾随先生把小说上升到诗歌艺术的高度,对小说提出了极高的基本要求,认为写一篇小说没有诗意是没有成为其小说的理由的。而且要想创作出具有诗意的小说,就需要作者有一颗诗心。要对人生抱有强烈的热爱,用一种诗意的眼光去创作小说并展现人生。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就要追求完整之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败笔,在小说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特别注意,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进而体现人物的完整性。最后重点在于诗意的描写与展现就要特别讲究描写与展现的层次即要有严谨的结构。顾随认为小说的行文也要像诗的语言一样凝练,这样才能体现其完整性。

相关人物

家庭情况

顾随膝下有六女,长女顾之秀、次女顾之英,三女顾之惠、四女顾之燕、五女顾之平、六女顾之京,顾之秀、顾之英出于前妻纪氏,后四女为续弦徐荫庭氏所生。顾之京是顾随子女中唯一承父志业的孩子,多年来从事中原地区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顾之京潜心搜集与整理父亲顾随遗著。编著有《顾随讲古代文论》《驼庵传诗录》《驼庵传文录》《顾随讲坛实录》《中国经典原境界》《苦水词人——顾随词集词作解析》等。在她和朋友、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尤其加上顾随“传法弟子”叶嘉莹三十年来孜孜不倦的推崇,使得顾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影响力也逐步扩大。

交游情况

与周汝昌

顾随早期曾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在此期间,顾随与周汝昌结下了师生缘。1941年侵华日军解散燕京大学之后,周汝昌与顾随开始长达二十年之久的通信,直至顾随逝世前,基本不间断。在这过程中通过与老师不断谈论《红楼梦》,周汝昌逐步对红学产生兴趣甚至从事其研究工作。可以说周汝昌能成为后来的红学家,与他的老师顾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顾随1952年在给别人的信中评价周汝昌道:“有周玉言(玉言为周汝昌的字)者(天津人),燕大外文系毕业(毕业论文是英译陆机《文赋》),于中文亦极有根,诗词散文皆好,是我最得意学生。”

与叶嘉莹

顾随一生执教 ,门下知名弟子众多,而叶嘉莹是公认的“传法弟子”。叶嘉莹就读台湾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并深得顾随的赏识。顾随不仅批改她的诗词作品,还经常与她讨论时下佳作。1997年叶嘉莹以恩师顾随号 “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

成就与影响

顾随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40年,培养了叶嘉莹、周汝昌吴小如沉樱欧阳中石史树清邓云乡等一大批文化名人。

顾随1956年顾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顾随年仅十六岁时就在商务印书馆编订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四首诗歌。最早使顾随在文坛享有盛誉的就是词,1927年、1928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顾随连续印了两种词集《无病词》《味辛词》,词集虽未公开出售,但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1990年顾随去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上,周汝昌说过,在20年代后期的北方,提起“苦水词人”,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顾随除了诗词、小说、散文以外,也写杂剧。杂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元代后就渐趋没落,明清时代杂剧很少,成就也不高。民国时期几乎已经没有人来写。从杂剧创作的时代来看,顾随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最后一位杂剧作家。而他的“传法弟子”叶嘉莹对顾随杂剧创作写有长篇论文《《苦水作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空前绝后的成就》,肯定顾随的成就是“空前绝后”,在杂剧创作的内容、思想,以至在杂剧艺术的表现上,都超过了前代杂剧作家。

人物纪念

顾随家乡清河县的甘陵博物馆内,顾随先生纪念馆规模居博物馆内两馆六厅之首,展出信札、日记、著作手稿、照片、书籍等物500多件,展现出了顾随一生卓越的成就。1990 年,顾随的门人弟子聚集北京,召开了“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1997 年,北京行“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和“纪念展览”,《顾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河北大学顾随国学院正式成立,叶嘉莹出任院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