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 :唐代与宋代时期八位散文家

更新时间:2023-09-11 21:47

唐宋八大家,也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唐朝文言文运动的倡导者、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因文学复古运动、斗争,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古文整体代表的趋势不断加强,吕祖谦选编《古文关键》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说的雏形,其门下弟子楼昉选编《崇古文诀》将“唐宋八大家”第一次齐聚于选本中,元代理学家吴澄作《别赵子昂序》第一次提出“唐宋七子”,明代初年古文家朱右编辑了《六先生文集》(又名《唐宋六家文衡》)是“唐宋八大家”的最早出处。明代中期,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代表人物唐顺之编辑《文编》,“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范围开始清晰。明代万历年间茅坤在诸家选本的基础之上,于明万历七年(1579)仲春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名正式流行。

唐宋八大家中,韩、柳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反对骈文,发起“古文运动”。欧阳修等继承古文运动,反对五代十国文风败腐。他们倡导、实践、推动了唐宋时期的古文文化走向,共同掀起了古文革新浪潮。他们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把散文从骈俪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辟中原地区古代散文发展新的高峰,在文风文体、文学思想等层面都极具浓烈的文学色彩,成为后世一切开笔作文的典范,影响了中国元、明、清等各代散文创作,及现当代的语文教育,同时,也影响了东亚文学圈的日本文学。

名称由来和形成原因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8位散文家的合称。这称号的提出是文学斗争的产物,是为表达一种散文主张而提出的。

明朝初年的文学家朱右,以唐代韩愈起来反对六朝浮华的文风,倡导文言文运动,柳宗元和之,选韩柳两家;以五代十国文风败腐,欧阳修起来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曾巩、王安石、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和之,选宋代六家文等人的散文为命名为《六大家文集》,“蜀苏氏父子”三家为一,实际上是八大家。

明代中叶,文坛上掀起了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他们在散文方面主张“文必秦汉”,认为文章越古越好,秦汉以后无文。在“前七子”“后七子”之间出现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为代表的“唐宋派”,明确提出把唐宋散文当作典范来学习,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反对李梦阳和何景明的“复古派”。“唐宋派”的唐顺之编了《文编》,自周迄宋,于唐宋两代选朱右所选之八家。稍后的散文家茅坤,继朱右、唐顺之的说法,提倡学习唐宋文言文,并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对韩愈欧阳修苏轼的散文尤加推崇。明朝末年,茅坤把这八个人组合到一起,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为当时学写古文的人提供一些范文,正式提出了“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此书刊印后,“盛行海内”,“唐宋八大家”之名就流行开去。此后,因这八位大家的散文创作艺术成就高,影响大,经明代著名散文家排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后人一般就不再轻易地更动了,治古文者皆以这八家为宗。

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

东汉末年,经过魏晋六朝到初唐,讲究形式、忽视内容的骈文盛极一时,构成一种形式主义文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发起“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书写题材、体裁更为广泛,表现形式、创作技巧更加多元,语言表达更加清新的散文。宋代的欧阳修继承韩愈的古文运动,反对五代十国文风败腐,曾巩、王安石、三苏也相和倡导古文革新。

南宋文学选家在选文实践上开始关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作家的散文。南宋前期,吕祖谦选编《古文关键》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普巩,张耒八家之文,提出了“唐宋八大家”之说的雏形。该选本是中国文学史上第部以韩柳欧苏古文作品为核心的文章选本。吕祖谦逝世后,其的门下弟子楼昉秉承师志,选编《崇古文诀》三十四卷,大力推行唐宋古文。唐宋部分依收文数量,前八家分别是韩愈欧阳修、苏轼、柳宗元苏洵、张耒、王安石、曾巩,苏辙以四篇列第十。《崇文言文诀》将“唐宋八大家”第一次齐聚于选本中。南宋末年,谢枋得编选《文章轨范》第一次出现选本选王安石,放弃张耒。同时代的朱熹吕本中等,也特别强调韩、柳、欧、苏文章的典型性,认为学习韩、柳、欧、苏之文是学文的必由之路。南宋,“唐宋八大家”有了一个初步、大致的轮廓和范围。

金、元时期

金朝的作家如金代文坛领袖赵秉文杨云翼、文学家王若虚、元好问等,将韩、柳、欧、苏的散文作为学习的典范,特别是苏轼的散文备受推崇。

元代前期作家郝经在《答友人论文法书》中指出韩、柳、欧、苏的文章“能自得理而立法”,堪为后世文章楷模。吴善在《牧庵集序》中认为韩、柳、欧、苏为文章宗工,奉为经典。刘壎、吴推崇的对象接近于“唐宋八大家”全体。元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元代理学家吴澄作《别赵子昂序》,第一次提出“唐宋七子”这一概念,他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并称为“唐宋七子”。吴澄的“唐宋七子”较之唐宋八大家仅少苏辙一人,这是元代前期最接近于唐宋八大家的一种表述。

元代后期,虞集主推欧阳修、曾巩、苏轼,陈秀明主推韩、柳、欧、苏,戴良主推韩愈和欧阳修,倪瓒主推韩愈和苏轼。从总体上看,韩、柳、欧、苏(轼)四家得到比较广泛的认知,而“唐宋八大家”作为整体的概念和范围还是保持南宋时期的初始状态,不够明朗。

明代

明代初年,文言文朱右在前人的基础上,选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八人的散文作为典范和楷模进行编辑,以专书的面目出现,编辑了《六先生文集》(又名《唐宋六家文衡》)。因所选姓氏为六,写“六家”,实质上选入作家是“八家”,这是“唐宋八大家”整体展现的开端,是“唐宋八大家”的最早出处。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七子派,打着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使散文创作走向了食古不化的道路。以唐顺之和王慎中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提出为文应该学习唐宋文的法度。为此,唐顺之编辑《文编》,书中唐宋文的数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后来他又编《六家文略》,将“三苏”合为一家。“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范围开始清晰。

明代万历年间,“唐宋派”的代表人物茅坤,继朱右、唐顺之的说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在诸家选本的基础之上,于明万历七年(1579)仲春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并初刻刊行,史称“茅一桂本”。书中选取八大家的散文作品共164卷,其中韩愈文16卷,252篇;柳宗元文12卷,120篇;欧阳修文32卷(附《五代史钞》20卷),286篇;王安石文16卷,211篇;曾巩文10卷,87篇;苏洵文10卷,60篇;苏轼文28卷,251篇;苏辙文20卷,172篇,总计1439篇。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刊行后,则“家弦户诵”,“盛行海内”。“唐宋八大家”的概念和范围由此诞生、确定,“唐宋八大家”之名就正式流行。

清代

清朝初年的散文家储欣论文推崇唐宋,采取唐顺之、茅坤之说。清人对“唐宋八大家”典型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超过以往。如张伯行认识到“唐宋八大家”的典型意义,并对“八家”的典型特征作了总结。杭世骏指出无论是作散体古文,强调师法“唐宋八大家”是为文的必由之路,姚鼐的后人姚永朴,他在《文学研究法》认定“唐宋八大家”是文章“途轨”,即学文的路径。

清人尊崇“唐宋八大家”为经典已经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亲自选编《唐宋文醇》全书选文共474篇,“唐宋八大家”占了452篇;“桐城派”宗师方苞主持选编《古文约选》,集录古文358篇,其中“唐宋八大家”文则占313篇;“桐城派”另一位宗师姚选编《古文辞类纂》,选文章约700篇,“唐宋八大家”占411篇;晚清高步瀛编选《唐宋文举要》,共选文248篇,其中“唐宋八大家”文共144篇‘;沈德潜专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读本》,收入“唐宋八大家”文370篇;张伯行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专门选入“唐宋八大家”文317篇,突出其经典地位。

理论主张与创作特点

理论主张

“唐宋八大家”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心人物。他们共同反对骈体文,反对绮丽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提倡恢复和发展秦汉散体文的优良传统,不同程度地坚持了文道合一的方向。唐朝的韩愈主张从书中求道,学习儒家讲的道理;柳宗元在治学思想上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主张从“及于物”中求道,“文以明道”的具体主张,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其文章中率先提出“文有二道”的思想主张,文学有辞令、褒贬、导扬、讽谕四种作用以及文学有本于著述和本于比兴两大部类。

宋代的欧阳姓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曾巩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法以适变,道以立本”“文以明道,文道并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苏辙在文章创作上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论点,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王安石提出“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等文学主张,提倡经世致用,批判了宋初深陷形式主义的“西昆体”诗派。

创作特点

八家之文各有所成,各有特点。唐朝两家之文雄健奔放,奇崛峭厉;宋代六家之文平易通畅,委曲迂徐。宋人李涂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清人吴振乾说:“奥若韩,峭若柳,宕逸若欧阳,醇厚若曾,峻洁若王,既已分流而别派矣。即如眉山市苏氏父子兄弟相师友,而明允之豪横,苏轼之畅达,苏辙之折,亦有人树一帜,各不相袭者”。

人物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

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先后任监察御史、阳山县令、吏部侍郎、潮州市(在今广东省刺史、吏部侍郎等。韩愈之兄韩会柳宗元之父柳镇交谊甚深,韩愈与柳宗元是世交。二人尽管文风不同,论道有别,而且分属不同政治集团,却能相互敬重,全交情于始终。

韩愈各体兼长,但最擅长的是论、辩、书信、赠序、祭文和碑志。其所写文章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抒发意旨创立学说,自成一家崭新见解,所以世上有“韩文”之誉。现存散文近400篇。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柳宗元(773年-819年)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宗元”。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市司马,之后又远调柳州市刺史。

柳宗元是思想深的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散文反映现实,“不平则鸣”,“辞必己出”,他最擅长寓言、杂文和山水游记。今存诗文600余篇。代表作有《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和《非国语》等。他的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如“永州八记”、《黔之驴》等,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也很高。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为范仲淹鸣不平被贬为宜昌市(今宜昌市)县令,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被外放滁州市扬州市等地。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礼部贡举的进士考试,排抑“太学体”,使文风为之一变。后,升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因他引起议之争,罢为天和殿学士、刑部尚书,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在北宋六家中,欧阳修是核心人物。嘉元年,在张方平的引荐下,苏洵拜访了欧阳修,与其相交。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曾巩、苏轼苏辙登进士第。王安石在庆历四年(1044),曾巩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约有法;议论既纡徐有致,又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语句圆润轻快而无窘迫滞涩之感。所谓“幽情雅韵,得骚人之指趣为多”(刘熙载《艺概·文概》)。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代表作有《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曾巩(1019年-1083年)

字子固,北宋文学家,世称“南丰先生”。为欧阳修所赏识,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州。元丰六年(1083年)病卒于江宁府(今南京市)。

曾巩的散文含蓄典重,雍容平易,柔婉平顺,偏于阴柔之美。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辩难,不露锋芒;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他的作品,古文700余篇,一部分是制、类公文,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流传下来的文集只有《元丰类稿》五十卷,加收二卷《集外文》,更名《曾巩集》,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苏洵(1009年-1066年)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担任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撰礼部尚书太常因革礼》。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

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的作品以文贵自然、文章有个性、语言犀利为特色。其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犀利,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语气,改变文章节奏,使人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嘉祐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一起流传至今。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殿中丞,杭州市通判,密州、徐州市知州。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不久被召还入朝,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祐四年(1089年)外任杭州知州,随后相继出知颍州、扬州市。元祐七年(1092年)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市

苏轼的散文挥洒自如,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气势磅礴如江涛海潮,“随物赋形”而“姿态横生”。他的议论文带有战国纵横家的习气,尤其是早年的文章,有时故作不合时宜的惊人之语,但说理透彻,气势逼人。而后文风逐渐沉稳,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苏轼现存散文4000余篇,包括有议论文、记游文、传记碑文、书札、题跋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长篇大论,也有短章小文,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书吴道子画后》《答谢民师推官书》《方山子传》等。

苏辙(1039年-1112年)

字子由,又字同叔,晚年号滨遗老,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辙与苏轼一起中进士。嘉祐六年,苏辙与苏轼一起献策参与制举选拔,被授予试秘书省校书郎,担任商州区军事推官。赵顼时期升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后因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之事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省推官,辗转跟随张方平文彦博任教授和学官。元丰二年(1079年),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直到元丰七年(1084年)调任歙州绩溪县知县。赵煦登基后,任右司谏、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开始,苏辙被贬为汝州市知州,再贬宜春市知州,又贬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贬为化州市长史宋徽宗时期,官复太中大夫,蔡京执政后,降为朝请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的官职退休,十月三日(1112年10月25日)去世,谥号文定。

苏辙的政论和史论的特点在于“稳”,对事件的剖析明确、精当,而且往往在对史事的严谨论述中,暗含着对现实的讽喻,带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预见性。他的传记、杂记文富有文学色彩,语言冲雅淡泊,叙写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他一生著作颇丰,有《栾城集》九十六卷(含《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诗集传》二十卷、《春秋集解》十二卷、《老子解》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略志》十卷、《龙川别志》二卷。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初任地方官,后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获宋神宗赏识,次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一年后正式拜相。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的举措,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王安石变法”。面对保守派的反对与宋神宗立场的转变,王安石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区。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刚劲有力,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他的文今存千余篇。有《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明嘉靖间翻刻之南宋绍兴市本;又有宋刊本《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其中文五十六卷,诗词四十四卷,代表作有《伤仲永》《感事》《登飞来峰》等。

成就影响

成就

韩愈柳宗元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开创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宋代的欧、曾、王、苏等人,继承唐代文言文运动的传统,进一步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八大家倡导、实践、推动了唐宋时期的古文文化走向,共同掀起了古文革新浪潮。他们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散文的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的传统;都继承了古代散文直抒胸臆的传统,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散文讲究词令和重视修辞的特点,发展并完善了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把散文从骈俪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散句单行,自由书写,为接近口语的新型散文作出了贡献。他们开辟了中原地区古代散文发展新的高峰,在整个散文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

影响

中国影响

自明代朱右茅坤等人遴选和标举唐宋八家散文之后,研究古文之人皆以八大家为宗。在文风文体、文学思想等层面都极具浓烈的文学色彩,成为后世一切开笔作文的典范。自他们之后,散句单行、自由活泼的散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使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影响了元、明、清各代散文创作。在其影响下,清代形成了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文言文”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也有重要借鉴意义。王安石的论说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口子》《原过》等,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六国论》《赤壁赋》,曾巩的《墨池记》等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根据学情为高三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为高中学生的散文写作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

日本影响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从明代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开始,对东亚文学圈的日本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开始选本在不断传播,散文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传入日本后,受到了日本文人的推崇,而后沈德潜的《唐宋八大家读本》、储欣的《唐宋八大家类选》等散文选本也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明治年间出现了唐宋八大家选本热潮。日本出现了一批唐宋八大家的选本或者评注本。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清学者王棻说:“唐、宋八家,后人故无有过之者。”

民国学者陈康认为西汉之后,是唐宋八大家把说理散文艺术发展推向新的高峰,所谓“论理之文,自西汉以来,至此为极盛焉。”

清末学者唐恩溥更是提出:“夫文章之道,非取之周秦诸子、两汉百家则其源不深;非约之八家义法则其途不正。”

负面评价

史学家刘咸炘说:“世言唐宋文,皆曰八家,一若韩、柳可以尽唐,欧、苏、曾、王可以尽宋者然。此大疏漏也。”

学者章炳麟认为韩、柳等“自以为古文辞,纵材薄不能攀姬、汉,其愈隋、唐末流猥文固远”。

清史馆馆长王闿运认为“唐宋八大家”是适应八股文写作需要出现的并称,谓“八家之名,始于八比,其所宗者韩也。其实乃起承转合之法耳,固无足论。”

后世纪念

2020年12月2日至2021年3月2日,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行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展览馆藏八大家的重要古籍和有代表性的版本30余种。

相关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