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1

闻一多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编著的文学专著。

简介

上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先生《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开创了研究瑶姬的先河,成为后世学者对该神话进一步考察的出发点,但闻先生认为巫山神女即为楚之先妣,是楚的高神,这一观点的科学性还有待商。

作品浅析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在我国,最早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研究文学并卓有成就的当推闻一多。而这篇《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则是在考证了大量的材料后,说明了高唐神女、涂山简狄、姜源等都是源于一个古老的风俗——“高禖”的故事。闻一多认为巫山神女是楚民族的第一位母亲,就和北方中原地区女娲等人相同。瑶姬掌管着行云布雨,同时也掌管着男女之事。这在原始社会本来是一位神圣、高洁而又极其富有人情味的形象,但流传到封建社会,尤其是到了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文人士大夫笔下,原有的巫山神女的形象也就渐渐地起了变化。在封建社会里巫山神女以及描写巫山神女的作品却被人看成是一种“邪恶”。本文的最后作者以“文明的进步把羞耻心培植出来了,虔诚一变而为淫欲,惊畏一变而为玩,于是那以先妣而兼高禖的高唐,在宋玉的赋中,便不能不堕落成一个奔女了”一句为结尾,作者的态度便显而易见了。

说到原型批评理论,那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原型批评理论”了。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原型批评努力透过文学现象的表层去探寻其中蕴含着的神话原型以及远古原型,它将非文学的文化内容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中,探析文学作品与文化史上的其它作品、神话传说、宗教仪式等之间的联系,以及文学作品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去寻觅其中的内在规律。原型批评理论强调从宏观的背景,把文学作品置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整体中去考察研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题材、结构、情节还是作品的体裁、意象、象征、隐喻,都努力将其与远古神话宗教仪式、民间风俗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而探析作品深刻的内涵。

原型批评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把文学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中,以便去考察揭示文学与神话仪式宗教风俗等方面密不可分的关联,并在较广泛的文化形态方面研究文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一文用《候人》的文本,\u003c风·蝃蝀\u003e,以及古人的《候人歌》的本事,来阐明《曹风·候人篇》的性质。便体现了原型批评理论的这一特点。各种文学作品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情节,在叙述着一个神话故事或者故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而已。当然,文学虽是“移位的神话”,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经过了“置换变形”的。至于对涂山氏、氏简狄、高唐氏女禄这些神话原型,则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置换变形”。用荣格的话来解释就是,“原始意向即原型——无论是神怪,是人,还是一个过程——都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形象,在创造性幻想得到自有表现的地方,也会见到这种形象。因此,它基本上是神话的形象。我们在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类意向赋予我们祖先的无数典型经验以及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们是许许多多同类经验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它表明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原始意象的模式对创作的制约和推动的作用。

原型批评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努力从相近的原型中、历时性的分析探索中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渊源。原型批评注重从许多单个作品的联系中和系统的研究中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其中仍然有着不变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相近的原型分析和探索,寻觅到文学发展中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和规律,从而也挖掘出原型发展中的一些变异,开掘出作品中深刻的历史意蕴。高唐神女、涂山简狄、姜源等都是“高禖”这位远祖的化身,都源于同一个古老的风俗。“反正几位先妣是从某一位先妣分化出来的,我们就不妨将他们个人的许多故事合起来,当作一个人的故事看……”这是本文的原话。通过相近原型的比较,得出高禖这一祀典“确乎是代表着那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礼俗”在世代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这一结论,从而把宋玉的《高唐赋》和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仪式联系起来。

闻一多《说鱼》一文中也有使用原型批评理论的痕迹。\u003c说鱼\u003e一文通过对《诗经》、《楚辞集解》、民俗音乐、文人诗词中“鱼”的意象进行分析,说明鱼象征着“匹偶”或“情侣”,鱼的游戏隐喻情欲,以打鱼、钓鱼喻求偶,以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最后作者在第六章“探源”的一开始就总结说这是因为:“在原始人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这便是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的民族心理和情感的原因。另外,闻一多还进一步考证,鱼的象征观念不仅在中国,在希腊古埃及、西亚及现代的许多野蛮民族都有着同样的观念。“至今闪族人还以鱼为男性器官的象征,他们常佩的厌胜物,有一种用神话作装饰的波伊欧式尖底瓶,这种神鱼便是他们媒神赫米斯的象征”。闻一多卓有见地的考证与分析给人以很大的启示。

原型批评方法运用了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把文艺与神话与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意象等等联系在一起,展开文艺批评,大大拓展了文艺批评的视野和范围,使文学研究、文艺批评呈现出一种较为宏观的生动局面。改变了新批评派孤立地绝对地观察文学的现象。原型批评能深入到人类文明的远古,探析人类远古文明与现代之间的关联,从而努力揭示现代文明与人类原始文明之间的关联,揭示出文学与远古神话信仰、宗教、民间风俗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对人类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揭示艺术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物往往相反相成,优点中却可能潜藏着缺点,神话原型批评正是这样。它一方面能对文学现象作宏观的远视,整体的把握,却不能细察个别作品的精妙奥秘,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它一方面能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追溯到它和神话、仪式和原型的渊源关系,却忽视了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将丰富的鲜活的文学艺术一一还原为某种神话原型模式,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这是我们应予充分认识和注意的。

写作方法

就本文的具体写作方法我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点,本文使用最明显的一种写作方法就是“类比外推”。所谓的类比是指通过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特征、属性和关系)的类似点,从而把其中一对象的其他有关性质,移植到另一对象中去。因此,类比外推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方法。

单从本文的标题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第二章候人诗与高唐县赋,第四章虹与美人,第五章曹卫与楚,第六章高唐与高阳,第七章瑶姬与涂山氏,第八章云梦与桑林都运用了这种写作方法。不仅如此,其实第一章和第三章也使用了类比外推的方法,第一章中对《鄘风·蝃蝀》,《候人歌》,《曹风·候人篇》三篇文章的分析和比较,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曹女与涂山氏行为性质的相似等。第三章,对“隮”字的阐释,则是通过霓”与“资”,“资”与“隮”,“霓”与“云”三对字义的比较,采用类推的方法,就像数学方程式一样,循环推导,证明诗的“朝隮”即赋的“朝云”。

“类比外推”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写作方法,不论是比较几者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还是要着重突出某一方的某一特性,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一定要有充分的材料支持,清楚的逻辑思维,再动手写之前一定要明确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说明哪一点突出哪一点,否则就容易自己把自己搞糊涂。

第二点,“旁征博引”是本文写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旁:广泛;征:寻求;博:广博股份;引:引证。指说话、写文章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从而加强文章的真实度、可信度。使论据充分,观点才能站得住脚。

闻一多先生不愧为博学大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据经典,将相关语句、文章一一罗列,其观点也就在这字里行间自然体现出来。如第一章中鱼可比为男人这一说法,作者分别引用《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豳风·九》:“九罭之鱼,鳟。我之子,衮衣绣裳”,《齐风·敝》:“敝笱在梁,其鱼鲂。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周南·汝坟》:“鲂鱼赬尾,王室如毁”,那么鱼可比为男人这一说法则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成立了。再如虹与美人(第四章)一章,为证实“虹”是阴阳二气交接之象的说法,作者引用《淮南子·说山篇》、《吕氏春秋·节丧篇》、《汉书·天文志》、《初学记》、《易通卦验》等书中的相关资料加以说明。紧接着又对“虹即淫邪之象”、“虹为阴性”和“虹是阴淫于阳的象征”三种说法分别加以论证,其方法也是“旁征博引”。还有第八章云梦与桑林中,为得出“凡社必有木”这一结论,就分别引用了《论语》、《白虎通义》、《周官》中的相关内容:

《论语·八脩篇》曰:“郑哀公问社于宰予。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白虎通义·社稷篇》引《尚书·逸篇》曰:“大社为松,东社为柏,西社为栗,北社为槐。”

《周礼·大司徒》曰:“设其社稷之遗,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与其野。”

而紧接着的“社一名丛”的解释,则更是旁征博引了,分别引用了《墨子·明鬼篇》、《六韬·略地篇》、《战国策·秦策》、《汉书·陈余传》、《太玄·聚篇》、《急就篇》、《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有关内容。类似这样的引用在本文中处处可见,这是论文写作一大要求,当然也是一篇优秀论文的耀眼之处。同时,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运用材料也是写好一篇文章不可忽视的一点。

第三点,本文在写作中对一些概念性词语进行词义的释析,使读者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谓的“词义释析”一般是从词的语义性质和语义范围入手,对词的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概括程度、适应对象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词的用法着手,对词的搭配关系、词性及句法功能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词的语体风格着手进行分析。当然,还有关词语跟其他多义词在词义上的交叉关系等。

针对这一点,我们还是以第二章释隮为例。为阐明诗的“朝隮”即赋的“朝云”之一观点,作者先是解释了什么是“次”、“霓”、“资”,“隮”:

“次”,朱骏声曰:“本为茨之文言文,象茅盖屋次第之形。”

“霓”,《说之解字》:“霓从儿声”。……霓古读如次。

“资”,《说文》:“资,态也。”

“隮”,《蝃蝀》《传》曰:“隮,升气也。《笺》曰:朝有升气于西方。”《周礼》郑玄《注》曰:“隮,虹也。”……

经词义的阐释之后,作者找出并证明各字之间的微妙关联:“次”与“霓”古音同,“资”是“次”的假借字,因而“霓”与“资”无论在形义或声音上都相合。“资”与“隮”是同声通用字,所以“隮”就是“霓”的二重假借字,而“霓云”又不可分,所以诗的“朝隮”即赋的“朝云”。这一连串的词义辨析看起来十分复杂,但理清其中的逻辑以后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此外还有第六章“高唐县”与“高阳”,闻一多先生指出:“现与说高唐即高禖,不如说高唐即高阳,因为唐、阳确乎是同音而通用的字,卜辞成汤字作唐,\u003c说文\u003e唐之文言文作畅,都是例证”。第八章“云梦”与“桑林”的辨析,也都是运用了这一方法。

无论是从原型理论来说,还是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一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它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给我们开启了文学研究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