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齐云 :高齐云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4

高齐云,男,1933年2月20日生,江西吉安人。时用笔名齐云,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研究工作。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5年8月10日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2岁。

个人履历

生于江西吉安市并受启蒙教育,续受青年教育于湖南衡阳市。1951年入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从文学史家王起教授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其学术论文“试论李白诗的艺术成就”后收入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

1956年研究生提前毕业转入新成立中山大学哲学系任助教,后任讲师,专修美学。1960年代期间在中国国内报纸刊物发表多款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方面文章,其间曾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70年代中期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起带头人之一,中国高等院校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主编,并与多位知名哲学家包括近年陆续逝世的孙伯鍨(2003年)和吴仕康(2004年)共同编辑书写由黄楠森庄福龄及林利(女)主持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第一部多卷本(八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80年代起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社会主义辩证法教学研究,着重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参与学术界有关活动,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等职。

在198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研究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地位、研究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1998年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更颇受学术界关注,被认为具有“注重创新,反对教条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等特点。

其学术观点曾带动中国国内部分哲学界学者的“回到马克思”思潮。

长时期患心疾病。进入1990年代更日显身心不支,但尽力而为。因心力衰竭辞世。

学术主张

高齐云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研究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地位、研究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1998年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更颇受学术界关注,被认为具有“注重创新,反对教条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等特点。其学术观点曾带动中国国内部分哲学界学者“回到马克思”思潮。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数次撰文讨论世界环境与中国政治改革,灵活分析并带独立批判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

高齐云在《解放思想是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u003c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u003e自序(第一、三部分)摘要》中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解放思想,恢复哲学应有的批判的功能,打破教条主义的僵化体系,揭示马克思主义体系多样化发展形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新发展。

高齐云在《关于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起点——马克思新哲学体系探讨之三》文章中指出: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起点,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这是卡尔·马克思新哲学面临的根本任务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所规定的,也是马克思新哲学的研究方法所要求的。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共同产物,必须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把握其本质。作为马克思新哲学体系起点的“现实的人”,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范畴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结构而组成的范畴群。

高齐云在《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哲学的不朽活力》文章中提出:必须从认识论的高度理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这是用什么思想路线、思想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是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为依据,揭示批判的革命的本质是马克思哲学的活力所在,阐明这一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坚持自我批判与服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现机制。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和坚决地贯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

主要作品

获奖情况

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哲学专著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奖一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吴玉章基金奖一等奖等学术荣誉。

曾从读于高齐云的知名学者中有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秘书长田丰,现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李恒瑞,和受美国原总统威廉·克林顿夫妇器重并为2000年度国际环境保护奖“苏菲奖”(Sophie Prize)获奖者、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环保顾问的著名中原地区民间环保人士廖晓义女士。

社会职务

原麾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原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原中国华融副总裁、在中国经济与政治决策界颇具影响力的多产作家(论著包括“落日的辉煌”,“中国大势”)刘德福博士(已于2004年患肺癌早逝),早期师从高齐云作硕士研究,并合作主编“社会主义改革十论”, 为其第一本书著。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高齐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学术座谈会述要.万方数据.2024-04-22

解放思想是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自序(第一、三部分)摘要.万方数据.2024-04-22

《关于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起点——马克思新哲学体系探讨之三》.知网空间.2024-04-22

《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哲学的不朽活力》.知网空间.2024-04-22

高齐云自选集.豆瓣读书.2024-04-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豆瓣读书.2024-04-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