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 :强调人价值、尊严及权利的理论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8

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的思潮和理论。是一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提倡的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一词由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而来。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人有支配自然、追求快乐的天然权利。法国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人道主义体现了人性中友爱、善良、互助的一面,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对同类之间的相互认同,也是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深层次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上来看,人道主义是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源泉和驱动力。

含义

人道主义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一种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体系,产生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但丁·阿利吉耶里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等。他们针对中世纪神学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蔑视世俗生活、提倡禁欲主义的思想观点,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权”否定“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把人道主义原则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要求充分实现发展人的天性的权利,建立人类“理性”的王国,使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社会作用。

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就其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要求,如尊重人、关心人等,包含合理的内容,应当批判地汲取。但它的理论基础即世界观、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它用抽象的人、人性解释历史,把人类“理性”看作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而它所要求建立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王国。从人类人道精神、人道生活准则的发展看,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出现以前的最高的人道思想。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应该批判和摒弃,而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虽然其中也有很多消极因素,但其中也不乏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对其我们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不可能离开人类世代延续的文明大道而凭空产生,它是建立在历史上人道精神和人道思想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即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它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具有根本的不同,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历史沿革

起源

人道主义(Humanistas)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学派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不过是期望以“人性”冲击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野蛮性”而使用的一个文学名词罢了。在追溯人道主义起源时,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指出:Humanistas(人性或人道)第一次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被深思和追求着,人道的人是指用“吞并”从希腊人接受下来的教化的办法提高了罗马道德、与“野蛮人”相对立的罗马人,是人道主义使罗马人真正地居于人性和人道之中,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罗马现象。但他们当时并没有提出“人道主义”一词。文学意蕴的人道主义是以一种复活古典文学的形式揭示中世纪的结束,并提升人类对真理的信仰能力的一种学习精神。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主张每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当做人看待,而不把人看做人的工具。

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其思想渊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张岱年先生就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包含关于人己关系的一种重要观点,即确认自己是人,亦确认别人也是人;肯定自己有立、达的愿望,也承认别人有立、达的愿望。应该承认,这是道德的一项最根本的原则,可以称为古代的人道主义观点。这是孔子所谓‘仁’的中心含义。”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这场发端于意大利并进一步影响到西欧各国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文主义”。

在传统社会,社会的主导权力往往都和神权联系在一起。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一直认为,除了雅威和他的事业,人间的一切都不具有真正的价值;肉体是邪恶的,人应该用灵魂战胜自己的肉体欲望;人间的一切只是因为上帝才有意义,而个体的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的意义就在于见证上帝的存在和荣耀;人的历史因此也就是在上帝意志引导下不断被上帝所拯救、并见证上帝之荣耀的历史剧。一句话,人仅仅是上帝的奴仆和工具。到了公元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引领着欧洲进入了崭新的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典时代那种重视人的地位、尊严、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文艺复兴的健将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卓万尼·薄伽丘、列奥纳多·达·芬奇、皮埃特洛·彭波那齐等人,通过小说、诗歌、雕塑、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全面批判了传统基督教对人性的压制和迫害。文艺复兴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发现,世界的中心因此从神过渡到人。于是人类觉醒了,人们把生活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从天堂转移到地上。文艺复兴也点燃了人们积极进取、创造和科学实验的热情。文艺复兴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是那个时代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成果。恩格斯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人文主义”并不是一种狭义的哲学理论体系,而是涉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各个文化领域的一种普遍思潮,其特征是世俗化。文艺复兴所发现的“人”,主要是指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所以,在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禁欲的过程中又陷人到另一个极端,即放纵导致了堕落,同时把极端的个人主义从潘多拉之盒中释放了出来。

启蒙运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掀起了全欧洲近代变革的浪潮。到17世纪,英、法、德等国的思想家们继续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眼中的人主要是自然的人。而他们所肯定的主要是人的情感、个性、欲望和幸福的问题,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文学艺术;同时,哲学、政治学等关注社会正义的学科日益成为思想的中心。17、18世纪的人道主义以自然法和自然契约论为基础,强调用人的理性取代蒙昧,用“天赋人权”批判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授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批判封建等级观念和专制制度。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让-雅克·卢梭伏尔泰克洛德·爱尔维修德尼·狄德罗等人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天赋权利。确立了个人的人权—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甚至革命权,传播了同情、怜悯以及作为共同认同的普遍存在的良心(conscience)观念,倡导个性,提倡教育,鼓吹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为基本内容的人道主义的完备的理论形态。这种人道主义摧毁了蒙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基础,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法国1789年革命后颁布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宜言》,标志着以自然法观念为基础、以“天赋人权”为中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十九世纪后发展

到十九世纪之后,人道主义进一步强调博爱主义,把博爱的惰怀上升为人道和人性的根本内容,强调没有博爱就没有平等和自由,就没有人性。以博爱为中心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典型代表。除了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理论之外,20世纪存在主义者所阐发的人道主义(一般翻译为人本主义),作为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重大哲学思潮,通过哲学、宗教、历史学、文学、戏剧等途径,在欧洲并进而在全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法国的福柯等人对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行深刻反省,提出了“反人道主义”的口号。他们当然不是想否定人道、人性等价值。而是对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传统进行批判和修正。这一思路后来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道主义思想

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人道、人文思想。《易传》讲“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贲》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国前东方学会主席顾立雅考证,中国的人道思想、中国的一部分制度,“通过阿拉伯人在12世纪传到罗杰二世亨利二世的朝廷”。进而影响了后来整个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童子问易》指出:《易经》绝对是世界共同的人文原点。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此等语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义相通。

联合国首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在华启动。

联合国正努力建立一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网络,除已在中国启动的首个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外,还将在比利时列日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筹备设立全球应急枢纽。目前,联合国已在埃塞俄比亚加纳南非马来西亚巴拿马共和国和阿联酋等国设有区域人道主义应急枢纽,该机制将进一步纳入全球人道主义应急网络。

基本原则

人道主义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组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志愿者的工作是红十字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863年,在世界各地开展工作,帮助受冲突和武装暴力影响的人们,并推广保护战争受害者的法律。作为一个独立、中立的组织,其职责主要源自1949年的《日内瓦公约》。总部位于日内瓦,在10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21,000名员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资金主要来自各国政府以及各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的自愿捐款。

中国是日内瓦公约的缔约国,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成员,其地位应符合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规则和相关要求。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署)、联合国难民署(难民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基会)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署)对提供救助援助行动起着主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协调应对人道主义突发卫生事件。

相关纪念

世界人道主义纪念日

世界人道主义日是为了缅怀2003年8月19日在伊拉克巴格达运河饭店炸弹袭击事件中遇难的22人,其中包括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尔希奥•比埃拉•德梅洛(SergioVieiradeMello)。2009年,联合国大会将8月19日设立为世界人道主义日。

每年的世界人道主义日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将来自整个人道主义系统的合作伙伴召集在一起,为受危机影响的人们的生存、福祉和尊严,以及为援助人员的安全与保障发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