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军隶下的攻击核潜艇

更新时间:2024-09-20 18:47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英文:Sturgeon class SSN),是美国海军隶下的一型攻击核潜艇,从发展时间和级别来看,是美国第四代攻击核潜艇;从发展研制的技术特征和用途来看,属于美国第二代攻击核潜艇的主力。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是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的改进型,既继承了长尾鲨级的优点,又克服了不足和缺陷。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首艇于1963年8月10日在美国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1966年2月26日下水,1967年3月3日服役,自1963年至1975年共建造了37艘,已全部退役。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自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之后,到1957年,美国海军共拥有包括“鹦鹉螺”号、“海狼”号、4艘鱼 级、6艘鲣鱼级及“白鱼”号总计13艘攻击核潜艇。然而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早期建造的2艘核潜艇存在许多不足,难以适应新型反潜战的需要,其后建造的鳐鱼级在机动性和居住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白鱼”号的水下航行能力也很差,可见13艘中有7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无法部署在一线履行作战使命,其它核潜艇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武器装备还只限于用鱼雷攻击。

1957年,美国开始计划建造的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其具有优良的水下高速性能和大深度潜航能力,装备了AN/BQQ-2综合声呐和“沙布洛克”反潜武器系统,潜艇的性能、电子设备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由于性能突出,美海军决定从1958年开始成批建造该级核潜艇。期间,美国海军作战部经充分论证,认为美国需要64艘攻击核潜艇作为未来的水下反潜兵力,因此需要尽快建造更多的攻击型核潜艇。但当时正在建造的长尾鲨级并没有令美海军十分满意。因此1961年12月,对长尾鲨级进行了了修改设计,为减少水下阻力而将指挥台围壳尺寸做了尽可能的限制,由于长尾鲨级储备浮力很小,因此对其做进一步改进设计的欲度非常小,此外该级潜艇已陆续处于开工建造阶段,从时间以及施工建造等方面也不允许对其设计进行较大改动,经过设计修改的长尾鲨级改头换面后,便形成了另外一种新型号的攻击核潜艇鲟鱼级攻击核潜艇。

建造沿革

1963年4月10日,鲟鱼级攻击核潜艇的设计尚未完成之际,长尾鲨级“长尾鲨”号潜艇突然发生沉没事故,暴露出该级潜艇在深海航行时结构上的缺陷。为此,美国海军采取紧急安全措施,对正在建造的长尾鲨级进行改进、严格检查以及推迟服役,并总结长尾鲨级的教训基础上,再次对鲟鱼级进行了改进设计。

1963年8月10日,鲟鱼级首艇“鲟鱼”号在美国电船分公司开工建造,1966年2月26日下水,1967年3月3日服役,至1975年8月16日最后一艘“理查德·B·拉塞尔”号服役,历时12年共建造了37艘,35艘使用了二战期间潜艇的艇名,最后两艘罕见的使用了人名命名,其建造数量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在世界各国也没有先例。在建造期间,采取了边建造、便修改设计的做法,使得该级核潜艇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1960年代中期,在已有10余艘处于开工建造状态的情况下,全部加装了侦察设备;1966年3月,开始对鲟鱼级装备拖曳声呐在内的声学侦察设备的研究,成果后来都被应用在后期建造的该级潜艇上。1967年至1969年建造的9艘鲟鱼级,即SSN678-SSN684,SSN686-SSN687,增加了新设备,换装了新声呐,长度和排水量都有所变化。

鲟鱼级分别由电船分公司(电)、通用昆西潜艇建造厂(通)、英格尔斯造船公司(英)、朴次茅斯海军 造船厂(朴)、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纽波)和玛尔岛海军造船厂(玛)6家分担建造,建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费用不断发生变化,最早建造的每艘约4900-5700万美元,列入1967财政年计划的,每艘造价增至7450万美元,列入1968财政年度计划的则为8440万美元,平均造价约7000万美元。鲟鱼级的建造周期大约为3年半,不像长尾鲨级那样长,特别是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建造的仅有2年半时间。

鲟鱼级SSN647“鱼”号最初是由纽约造船公司(纽约)建造,但该公司1967年6月5日破产倒闭,而建造量已达70%。为此,美海军于1967年12月7日与英格尔斯造船公司签订了续建合同,由费城的造船厂将其拖曳至帕斯卡古拉市的造船厂,因此该艇的建造周期长达7年,是该级中最长的。1969年5月15日,SSN665“犁头鲛”号在下水后进行系泊装时,由于工作人员误操作,沉在10.7米深的海底,此时还没有装核反应堆,打捞之后追加了2500万美元的修理费,直至1972年9月9日才正式服役。1987年至1991年期间,SSN683“鲷鱼”号在玛尔岛海军江南造船进行了改装,增加了一个舱段,艇体长度增加了10米,该舱段主要用于装备一种用于回收沉落在海底各种物品的专用设备,另外其指挥台围壳前面的上层建筑也增加了一个明显的凸起结构,尾部增设了一个体积庞大的声呐导流罩。

服役历程

20世纪60-70年代,鲟鱼级攻击核潜艇和长尾鲨级构成了美国海军水下作战力量的主力,承担着美国本土沿海巡逻核防御、远 洋护航等多种类型的任务。在冷战期间经常与苏联核潜艇在水下不期而遇,而苏联核潜艇由于采用双壳体结构,每次相遇都不给鲟鱼级核潜艇让道,从容不迫地通过,甚至有时还故意追着鲟鱼级核潜艇使其被迫偏离行驶航线。

1995年以后,鲟鱼级连续数年前往北冰洋从事北极海域的海洋水文调查活动。鲟鱼级在服役期中,部分艇还被改装成蛙人运输艇或深海救生艇母艇。鲟鱼级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但进入1990年代,随着美海军的战略调整,多数艇已经提前退役,被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所取代,到1999年时,全部退役。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采用拉长的水滴型艇形,与前几级潜艇相似,但艇体比以往的攻击型潜艇大,呈现出更 加光顺的流线型,整体与长尾鲨级中经过艇体加长的SSN613“三叶尾鱼”非常相似;指挥台围壳位于靠近艇的位置且其尺寸和容积都比长尾鲨级的要高大很多,主要原因是在围壳内安装了声呐和被动式测距声呐的换能器;艏水平舵位于围壳上,围壳舵的位置较低,这样可提高潜艇在潜望镜深度的操纵性能;鲟鱼级可在北极冰下活动,为了有利于上浮时破冰,艇围壳结构进行了特别加强,围壳舵可转动90度折起,与冰面垂直以避免破冰上浮时将舵面损伤;舵为对称的“十”字舵配套单轴单桨,这也是美国海军潜艇的传统特色。1967年至1969年建造的9艘鲟鱼级,其艇体长度增加了3米左右,达到92.1米,水面排水量增加到4460吨,水下排水量增加到4960吨。

舱室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与长尾鲨级一样,耐压艇体内部也分为5个舱室,艇内由艏至艉分别为艏舱、指挥控制兼鱼雷舱、反应堆舱、辅机舱和主机舱。艏舱分 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士兵居住舱兼逃生舱,下层是水声探测方面的电子仪器室;指挥控制兼鱼雷舱被3层甲板分隔为4层空间,是鲟鱼级最大的一个舱室,上层有指挥室、操纵室、作战情报室、无线电通信室等,第二层设有声呐室和生活区,第三层为鱼雷舱,布置有4具鱼雷发射管,第四层有蓄电池室、空调房、泵房以及各种液舱等;辅机舱内装有发电机、海水淡化装置、空气压缩机、空调主机等设备;主机舱分为两层,上层为蒸汽轮机和减速齿轮箱,下层为冷却装置、备用给水泵及液舱。

动力系统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反应堆舱安装有1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S5W压水堆,主机为1台齿轮减速汽轮机,最大功率为2万马力,还装备了与长尾鲨级完全相同的三种推进装置,即除主机外,还有垂吊式电动辅助推进装置和驱动主螺旋桨的应急电力推进装置,辅机舱内还安装有2台柴油发电机组。

艇载武器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比以往的攻击型潜艇大,攻击能力增强,尽管排水量比后来的洛杉矶级小,但艇上的武器装备与洛杉矶级相差无几。鲟鱼级艇设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左右两舷各布置2具,发射管的中心线与艇体中心线的夹角大约为10度,“沙布洛克”反潜导弹以及MK48鱼雷均能从这里发射,除此之外,鱼雷管还可装MK67“机动”水雷或MK60“捕手”水雷。“沙布洛克”反潜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可携带一个核弹头,最大射程45-55千米。MK48线导反舰/反潜两用鱼雷最高航速55节,最大射程35-40公里,作战深度760米。1980年代末期,鲟鱼级开始装备麦道公司的“AGM-84反舰导弹/捕鲸叉”AGM-84反舰导弹以及通用动力的“战斧”BGM-109巡航导弹对陆攻击型和反舰型,各种武器总数为23枚。

战斧巡航导弹对陆攻击型,采用地形匹配加惯性导航系统,射程2500千米,核装药20万吨TNT当量,圆概率误差80米。还有2种改型导弹,一种装454千克高能炸药,射程900千米,圆概率误差10米,一般不装核弹头,另一种增加了30%的射程。战斧巡航导弹反舰型,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反辐射寻的,射程460千米,飞行速度0.7马赫战斗部重454千克。AGM-84反舰导弹,主动雷达寻的,射程130千米,飞行速度0.9马赫,战斗部重227千克。

水声系统

鲟鱼级装备的主声呐为雷声公司的AN/BQQ-2低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综合声呐,声呐主体是安装在艇艏的直径为4.6米的AN/BQS-6主动式声呐球形基阵,以及从艏至前部主压载水舱之间配列在两舷的带状AN/BQR-7被动声呐基阵。鲟鱼级第17艘和23艘“犁头鲛”和“青花鱼”号还使用AN/BQS-13脱氧核糖核酸声呐代替了AN/BQS-6声呐,这种新型的声呐可以根据情况任意改变工作频带,具有同时向三维空间发射多波束进行水下探测和搜索的能力,可大幅度地提高探测效率。1967年至1969年建造的9艘鲟鱼级在艇上还换装了AN/BQQ-5综合声呐,此外,还新增了BQR-23拖曳声呐基阵。

鲟鱼级还装备了以主动方式为主、被动方式为辅的雷声公司的AN/BQS-13主/被动声呐,使用埃多公司的AQ/BQS-8或雷声公司的AN/BQS-14A冰下高频探测声呐代替了之前核潜艇上装备的的AN/VQN-1D和AN/VQN-4回声探测仪,以增强在近距离上对目标进行精确探测的能力,冰下声呐布置在指挥台围壳后面的上甲板处的声呐导流罩里,主要用于北极冰下海域里航行使用。

艇电系统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装备的雷达为斯佩里公司的BPS-15或雷声公司的BPS-14水面搜索/导航/火控雷达,I/J 波段;装有MK117型鱼雷火控系统,对抗措施有埃默森电气公司的MK2型鱼雷诱饵发射装置,WLQ-4雷达预警设备,搜索和攻击潜望镜,超高频通信天线以及4个以上的测向天线和电子侦查天线,还装有通信用鞭状天线和浮动天线。1967年至1969年建造的9艘鲟鱼级在艇上增加了15D潜望镜和卫星导航系统。1978年鲟鱼级有2艘在指挥台围壳后面加装了拖曳通信天线。

改装升级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的水下噪声较高,在120分贝左右,易被水下探测装置发现,因此服役后陆续进行了一 些改装,有些艇安装了消声瓦,有些艇装载了深潜救生艇,还有些艇安装上了蛙人运输艇,而具有两栖攻击的辅助作战能力。1967年至1969年建造的9艘鲟鱼级在艇上增加了电子战保障措施室和低压鼓风机等设备,部分艇还加装了特种作战设备,以执行相应任务。

性能数据

该级各艇

总体评价

鲟鱼级攻击核潜艇在设计阶段便注意加强了侦察方面的性能,主要作为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继承和完善 的一级,以及开启了大规模建造核潜艇的开端。另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鲟鱼级第四艘“茴鱼”号的尾部水平舵的两端各有一块端板,尺寸为1.4×1.8米,可保证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有足够的航行稳定性,其实用性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因此,在后来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和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上推广使用了这种结构。(舰船知识)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