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泉 :广西河池市凤山县的泉潭

更新时间:2023-09-25 16:20

鸳鸯泉在河池市凤山县城东侧2.5千米峰丛山体下。距县城约45千米,距南宁市300千米,距河池市160千米。南宁、河池至凤山公路均可通达。鸳鸯泉又名鸳鸯湖、公母塘,是两口南北相隔20多米、水色一清一浊的两眼泉潭。南泉(公塘)呈圆角三角形,面积约300平方米,泉水略显浑浊,底部大部水草茂密,北泉(母塘)浑圆形,面积约580平方米,水色清澈,游鱼历历可数。两泉均为常年泉,流出地表约20米许汇合形成九曲河,自东向西蜿蜒穿过县城。从高处看洼地观景,鸳鸯湖犹如一蓝一绿两颗宝石镶嵌在聚宝盆中。

简介

鸳鸯泉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城东面1.5公里,它由鸳鸯泉、鸳鸯洞等景点组成。在凤山县城东1.5公里处耸云端的凤凰山脚下,两口 左右平排的小泉,两泉间隔42米。左泉呈椭圆形,长轴直径25米,短轴直径20米,泉水略带乳白色,望不见底,称“公塘";右泉呈贺形,直径 25米,水清澈见底,称“母塘"。两潭泉水常年交会流出形成“渊源九曲"的九曲河,淌着清波西流直至汇入巴马盘阳河。鸳鸯泉三面环山,蜿 蜒秀丽,景致迷人,素居县城八景之冠。凤山民间称这两口泉为“公母塘",后人嫌此名土俗更名雅称“鸳鸯泉"。1945年被中华书局出版的《 辞海》收录而名扬九州。鸳鸯洞位于凤山县城东面,凤凰山腰,海拔700余米,为云贵高原南缘岩溶中高位双层溶洞,洞长480米,最宽处320米 岩厅最高点52米,岩厅面积1.2万平方米,从洞口进入便是第一层洞,游程迂回全长1200米,它的形成,集自然美学观赏价值和极高的科学考 察研究价值于一体,观赏性在于岩厅乳石峥嵘,气势恢宏,奇石造形精妙,宏大之处,景含群山之状,石笋高达三十余米,气势磅礴,有如龙 腾虎跃,巨龙盘绕,大瀑奔流,有奇浪飞溅,鸳鸯戏水,银碟飞舞,各种象形造形,栩栩如生,深幽远,尤以松果状石笋为主要特色。洞口 景观秀丽,仰可手指日月,腑可畅饮鸳鸯泉。鸳鸯洞的科学考察研究价值在于反映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和人类发各时期的生态环境。

旅游资源

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家杨颖瑜对此洞评价很高,认为鸳鸯洞的品位相当高,可与巴马瑶族自治县百魔洞相提并论,洞中松果状石笋林,在全国也是称得上一流的。并认为鸳鸯洞的开发潜力很大,前景可观。广西区旅游局规划处杨永德处长于1998年10月专程到鸳鸯洞考 察,称洞中景色为天下奇观,并以溶洞走向和洞物分析的科考方式考察此洞,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古时代,岩溶发育的痕迹,洞中石笋颜 色的层次变化,可记录云贵高原各个时期生态环境的特征。1998年12月,日本三名岩溶专家时考察时,认为此洞很有科学考察价值。1998年3月,鸳鸯洞被凤山县旅游资源调查组考察发现后,立即组织开发,由于洞景独特,交通便利,旅游开发基础好,2008年更因其奇异的自然现象受到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的专题报道(见科技博览:鸳鸯泉之迷),几年来,已有近10余万名中外游客慕名游览,鸳鸯洞已名流区内外,它将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名称由来

鸳鸯泉在当地被称为“公塘”和“母塘”。据附近的村民说,“公塘”和“母塘”名字是村里人自己取的,比较通俗易懂。据称,明代大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凤山后,见到两口一清一浊的泉水,也觉得比较奇异,却嫌其名太俗,遂改称“鸳鸯泉”。“鸳鸯泉”从此叫了开来。

景点介绍

“鸳鸯泉”三面环山,旖旎秀丽,两泉相隔40米,泉底长水草。左泉呈椭圆形,长径25米,短径20米,泉水略带蓝色,看不见底,称“公塘”;右泉呈圆形,直径25米,泉水清澈如玉,略带绿色,称“母塘”。两潭泉水水色各异,一清一浊。村民们说,秋冬枯水季节,两潭泉水清浊现象更为分明。

除了当年徐霞客的到来,多年来凤山鸳鸯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奇异现象,吸引了众多远近客人慕名前来观看,其中四种奇异现象最令人寻味。

水源无处追寻。两眼泉除夏季洪水季节外,其他时期都是静静地流淌,不溢不涸,而其水源的来处不知为何处。

水色清浊迥异。两眼泉岸边中点直线距离40米,但两眼泉水一清一浊古已有之,此种奇异现象一直延续至今,无人解密。

泉水定期干涸。据1942年黄光国撰写的《县志》记载:“城东公母塘,每三十余年,吞吐一次。吞吐时,两塘有响声,水漏下塘底,其声潺潺,母塘外之溪水,亦逆流返塘。水尽塘干,约三点多钟之久,水始复出,公塘依旧痕满,母塘依旧流出成溪。”大意是说,城东公母塘每隔30年有吞吐现象。每逢吞吐,河床干涸,至于泉水流去了何方,世人不得而知。

神奇传说

此外,当地还有一个神奇传说,夫妻喝了公母塘的水,就能生出龙凤胎。

近日,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当年亲眼看见鸳鸯泉水干涸现象的徐秀仁和邹素珍老人。徐秀仁今年已经88岁,在凤城街居住。1937年夏季的一天下午,她在家里绕纱纺线,突然天象大黑,狂风发作,她觉得奇怪,就跑到屋外看,突然看到泉水徐徐往回流。一顿饭工夫后,泉水消失得无影无踪,水塘底都是白花花的鱼,但没有人敢去抓。一两个时辰后,泉水又猛地奔涌回流,而且水流越来越大,惊魂未定的人们赶紧跑出来点香祭拜河神。又过了一两个小时,河水才慢慢恢复平静。

邹素珍老人今年79岁,也住在凤城街。邹素珍称自己也看见过水流回去的怪现象。

那么,泉水的瞬间消失和回流是怎么回事?水色差异又有何种原因?在当地人口中传说的“喝了公母塘的水,就能生出龙凤胎”一事是真的吗?

传说解密

鸳鸯泉的泉水来自哪里?两泉水色各异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近日,科考队一行7人对鸳鸯泉进行了潜水考察,初步考察表明,两泉的水源主要是从泉边和泉底下小石缝流出来的,暂时没有发现大的水下通道,泉水深度在4米至5米之间(公塘5米、母塘4.2米),泉底有水草和鱼等生物,公塘下面的泥土比母塘多。科考队的邓高夫表示,凤山县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溪流密布,天然泉水众多,从乔音河的源头起,有多处泉水。而鸳鸯泉也处在这条源头里面。因此,鸳鸯泉的泉水可能来自乔音河。

那么,水色差异迥然是怎么回事?是水质问题吗?

专家们对两泉的水温、PH值、电导率、特殊项目等分析表明,对比公母泉的水质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两泉的颜色差异并非水的化学成分差异造成。

据曾经到此考察的国内水利专家介绍,光照条件的差异可能是两泉存在色差的主要原因。由于“母塘”更靠近山边,太阳光线入射角存在较大差异,加上“公塘”、“母塘”水体深度不一,因此折射、反射条件不同,而且“母塘”的水草吸收部分光线,从而导致其水色相对较深。专家同时也表示,出水速度也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他们发现,“公塘”出水快,“母塘”出水慢,“公塘”因为出水快,很容易把塘下的泥土扬起,影响了水的纯净度。光照角度、出水速度、泉底水草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至于泉水为何瞬间消失?泉水是怎么回来的?

专家解释,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原来,凤山县一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鸳鸯泉周围都是石山,山上有很多溶洞。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称,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调查小组,曾到当地做过调查,“他们经过探测,发现凤山县到处是石灰岩,不但山上有溶洞,就连湖底也有溶洞和暗流”。村民看到泉水突然消失的奇怪现象,可能是溶洞塌陷引起的。

溶洞塌陷解释了湖水的消失,可湖水又是怎么回来的呢?专家估计1937年当地可能下了一场大雨。位于低洼地势的山湖汇集了周边大量的雨水。冒出来的泉水有大部分属于地下水,他们推断山泉水恢复的原因是地下水位迅速上涨和回流,因为泉底塌陷后,它的底部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连通地下的溶洞或者暗流。

对于“喝了鸳鸯泉的水,就会生双胞胎”一说,记者在凤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7年,该院妇产科出生婴儿560多例,其中有10对双胞胎;2008年1至3月份,在该院出生婴儿180例,其中有3对双胞胎。医学界有一个多胞胎计算公式1∶89n-1,其中“n”代表了多胞胎的数量。正常情况下每分娩89例才可能有一例双胞胎。

凤山县实验小学也给记者提供了一个事例,该校除了2年级外,1至6年级均有一对双胞胎,6年级甚至有3胞胎。

河池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蒋军松认为,双胞胎主要的因素是家族遗传性,某些导致生双胞胎的基因可能遗传。

蒋军松说,双胞胎可分为同卵性双胞胎和异卵性双胞胎。同卵性是因为一个受精卵在发育初期分裂成两个胚胎,而形成双胞胎,异卵性则是母亲的卵巢同时排出两个卵子,并且分别受精成胎。

他说,除了家族遗传性外,其他一些环境因素也有可能对出现双胞胎产生一些影响。“喝了鸳鸯泉的水,就会生双胞胎”的说法暂时没有科学定论,还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