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耳栎 :壳斗目桦木科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9

鹅耳栎为中原地区保护树种。树皮多灰白色,叶片呈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具刺芒状重锯齿,坚果卵圆形。中国安徽、浙江省等地有分布。

形态特征

鹅耳栎(鹅耳枥属 turczaninowii),也写作鹅尔栎,落叶小乔木。高可达5米,树冠紧密而不整齐。树皮灰褐色、浅裂。小枝细、有毛。单叶互生。冬芽红褐色。叶卵形。长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缘有重锯齿。表面光亮。背面脉腋及叶柄有毛。侧脉8~12对。坚果卵圆形。果穗稀疏、下垂。果苞片状。一边全缘。一边有齿。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落叶乔木,高达14m,胸径70cm。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1930年钟观光教授在普陀山海岛海拔240m处发现,1932年郑万钧教授鉴定并定名为普陀鹅耳枥。生长于海拔240m的陵上坡林缘。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为中原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自然景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种。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树皮灰白色,光滑、小枝灰褐色,疏被长柔毛。叶厚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一10厘米,宽3.5一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芒状重锯齿,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脉腋间具簇生毛普陀鹅耳枥,侧脉11一13对;叶柄长5一10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着生于1年的枝上,长2.5一3.5厘米,下垂;果序长4-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的中裂片半宽卵形,长2.5一3厘米,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而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先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近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卵圆形,长5一6毫米,无毛,具数肋。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全年冬暖夏凉,年平均温为16.3℃,1月平均温5.5℃,8月平均温26.8℃,最热月平均温不超过30.1℃,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3℃,雾期长,相对湿度达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土壤为红壤,pH值5.5–5.7,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4.8%,肥力较高。普陀鹅耳枥由于长期生活在云雾较多,湿度较大的生境里,比较耐阴。原长在以蚊母树为优势种的常绿阔叶林内,现仅有一株位于稀疏杂木林林缘,伴生植物主要有山茶红楠普陀樟等。根系发达,具有耐旱、抗风等特性。雄花于4月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叶同时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开始成熟。

属于西伯利亚系的一种耐寒性木本植物。它的木质十分细腻柔软,常用作工具手柄。鹅耳栎一根多枝,主干繁多,故有“独木成林”的美好形象。

生长环境

生长海拔限度:特产于舟山市群岛普陀山海岛佛顶山。生于海拔240米的丘陵上坡林缘。

分布范围

中原地区独有的品种为大庸鹅尔栎和普陀鹅耳枥张家界市即现在的湖南张家界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