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可润 :清朝易州知府

更新时间:2024-09-20 21:11

县民大悦,号可润为“番薯公”。当可润当生员时,他读书,她就在旁纺织。可润任无极县知县,她带纺车自随,教北方民妇制车纺织,官民如一家。

人物简介

黄可润(?~1764年),字泽夫,号壶溪。清龙溪县壶屿(今龙海区角美镇西边村)人。祖父黄淑孕、父黄文扬,都以孝行为乡里所称道。可润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淳朴谨慎,具有经世才学。

乾隆四年(1739年)黄可润参加会试成进士。先试职满城区行唐县两县县事,后相继任无极、大城县两县知县,因服母丧离职;期满,先后任宣化区易州知府。在辅20余年,每到一县一州,必先访问耆老,探悉地方利病所在,慎思解决办法,人称他通才达识。特别每遇大赈大役,例如饥荒赈济、修筑城垣、防御水患,都亲身实地办事,不敢任凭胥吏操纵。

无极县,恰遇荒年。黄可润派人走几千里,买回番薯藤数十万条,教民种在燥地里,番薯熟,得以度荒。又教民窖藏番薯,来春复采藤种植,番薯遂繁衍其地,丰歉无虞。县民大悦,号可润为“地瓜公”。

大城县子牙河通过境内,大水至,洼地被淹。黄可润选壮役坚守河堤,防护惟谨,而自当险处,表示不退。指挥操作,不惮劳。潦水退,高地又苦旱,他又急派人南下购水车,教民照样制作,踏水车灌溉高地。

主要经历

每次赈荒,黄可润都稽察有方,不让奸民冒领,因此食品、衣服、药物等实物都能落到实处,惠及穷黎。他积累了长期的赈荒经验,连他邑有灾,上级都令他协助赈务;后来索性总理通州区蓟州等七州县的赈务。他看到百姓有些穷得穿不起衣裤,在风雨中裸着身子,便设法给他们500套衣襦穿。他邑他州的官员也仿效他的做法,由此惊动了清廷皇帝,拨出衣裤5万套给灾民御寒。

宣化区县时,因宣化是九边的一个要地,城周30里,有不少城垣塌了。当时清军正在平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队伍过往频繁。黄可润一面应付军需急务,一面又要修筑城垣,本该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指挥若定,措置裕如。他认为北方人体强力壮,墙要依靠他们,但活儿不如南方泥水匠师细致,就雇了一大批南方匠人支援北方人修建城垣。版筑土方,北匠主之;砌砖铺址,南匠主之。各用其长,工事遂固。又,城西积沙墓高于城垛,人爬上沙堆,城中动静,一目了然。他便出资雇工把沙堆整平。沙平后遍种番薯,像在无极县时一样。又种柳数万株,作为防风的屏障。同时引柳川水环注城下,筑“万柳亭”供行人休息。此外,还创建柳川书院以教育郡中士子。

易州知府任内,黄可润考阅图经,决心清浚久淤的古河。经过爱新觉罗·弘历的传问和许可,他主筑大坝一、小坝四,灌良田4万顷,复导水注护城河以卫城,城益壮。乾隆帝很高兴,赐河名曰“安河”。可润在易州还创建泉源书院、凌云书院,以培养人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诏黄可润任河间市知府。翌年正月,可润未赴任而殁。十月,其子宗度奉父母榇南归。越三年,葬于文圃武山西麓。遗著有《无极县志》、《宣化府志》、《口北三厅志》、《畿辅见闻录》、《壶溪诗文集》。

黄可润的妻子王氏是贫苦人出身的妇女。当可润当生员时,他读书,她就在旁纺织。可润任无极县知县,她带纺车自随,教北方民妇制车纺织,官民如一家。直到可润当易州知府,她依然日夜纺织,至沾寒疾而殁于官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