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树莺 :雀形目鹟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27

黄腹树莺(学名:Horornis acanthizoides),又名深山莺,为树莺科树莺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形态特征

黄腹树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暗橄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较淡;自鼻孔向眼上后方延伸至后颈的一条狭长的眉纹呈淡黄色、白色或皮黄色的;从嘴基穿过眼向后延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眼先和耳羽和颊褐色和黄色相混杂,而黄色占得比例大得多;两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羽缘的棕褐色较鲜亮,两翅与尾表面与背同色,仅外侧飞羽羽缘更显棕色。下体的颏、喉灰棕色或皮黄色沾灰;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褐色;下体余部淡黄色,肛区和尾下覆羽浅黄色。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或棕褐色,下嘴黄褐色或肉色;脚淡褐色或肉褐色。

指名亚种上体概呈橄榄褐色;颏、喉沾棕,胸和两胁呈灰橄榄色;西藏亚种体较棕,少绿色;腹和胁有较浓的黄色渲染;台湾亚种上体棕褐;喉和胸较少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6-7克,雌性7克;体长雄性108-121毫米,雌性100-106毫米;嘴峰雄性9-10毫米,雌性9-10毫米;翅雄性51-58毫米,雌性49-54毫米;尾雄性49-51毫米,雌性45-52毫米;跗雄性18-21毫米,雌性18-22毫米。

栖息环境

黄腹树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3750米高山和中山阔叶林灌丛、竹丛中。夏季栖息于海拔2700-3750米高山灌丛、竹丛中,冬季可下降至海拔1500-2700米阔叶林灌丛、竹丛中。

生活习性

主要为留鸟,部分游荡。多单独或成对或成三五只小群活动。在灌木丛和草丛中觅食。主要以毛虫蚱蜢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

黄腹树莺鸣声奇异,有三四声尖细拖长的似人吹口哨之音,每个音持续约2秒且上升一个音阶,然后接着几次快速重复的高低"chee-chee”声。叫声包括震颤的"brrrr"及"tik tik tik"。指名亚种的鸣声据称似昆虫的上升的吟叫声"di-di-di-di-di",音调越升越高至高潮突降并以一颤音结尾。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太白山)、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南部)(繁殖鸟)、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绥阳县贵阳市)、四川省(北部松潘县、中部都江堰市乐山市、西南部)、重庆万州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西部腾冲市)、浙江职业足球俱乐部杭州市)、安徽星黄殿祺)、福建(西北部)、台湾(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巢置于灌丛近根处或茶树的枝上,距地面高10.0-60.0厘米。巢由茅草、苔藓植物构成球状的杯形,内垫以一层很厚的家鸡毛、山羊毛、白腹锦鸡羽毛,开口于顶端的一侧,并在出口处以这些毛为檐。高8.1-9.5厘米,深6.2-7.8厘米,外径8.4-13.0厘米,内径3.4-7.5厘米。每窝产卵3-4枚,多为4枚。卵呈白色,光滑无斑,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卵重0.6-1.0克;大小为14.0-16.5毫米×11.0-12.6毫米。雏鸟晚成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亚种分化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