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额闭壳龟 :生活于山区溪流中的龟类

更新时间:2023-09-22 17:55

黄额闭壳又称海南闭壳龟,学名:Cuora galbinifronsBourret;英文名:Indochinese Box Turtle;为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北部湾,尤其是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省,亦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等地,但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柬埔寨东北部。一般生活于山区的溪流中,但海南岛的黄额闭壳龟是生活于低地的。因陆栖性强,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将黄额闭壳龟和黄缘盒龟列入Cistoclemmys属。黄额闭壳龟是杂食性的,圈养个体每次产一至三枚卵。

黄额闭壳龟(学名:Cuora galbinifrons)是泽龟科闭壳龟属爬行纲。成体背甲15~20厘米。头微扁,头顶平滑,呈金黄色,上有黑色不规则茶色斑点,眼球黑色,眼部虹膜为橘黄色,吻端钝。背甲较隆,上有笔画似的左右对称的茶色和褐色的图案或斑纹,背甲中央嵴棱明显,有斑纹。腹甲黑褐色,背甲与腹甲间、胸盾与腹盾问借韧带相连,韧带发达,可以完全闭合。四肢较扁,灰色,上有黄色杂斑点,前肢五指,后肢四趾,指、趾问具少量蹼。背甲很花,个体颜色差异较大。黄额闭壳龟雌雄两性外形差异较小,雌性龟体背甲较宽,尾短,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性龟体背甲较窄,尾长,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模式标本

Cuora galbinifrons Bourret,1939,Bull.Inst.Publ.Hanei. 4; II,Abb. ,2(模式标本产地:越南)

摄龟属 flavomarginata hainanensis,李致勋,1958,动物学杂志,Ⅱ,4:234(模式标本产地:海南岛)

Cuora hainanensis(Li)赵尔宓,1975,动物学报21(4):378(模式标本产地:海南岛)

鉴别特征

背甲隆起,脊部为宽棕褐色纵斑,脊棱黄色,两侧肋板多为黄色,杂有棕褐色斑纹。腹甲能完全关闭背甲。肛盾单枚,其上无纵缝。

形态特征

形态描述依据海南5号、广西2号共7号标本描述:体形中等,背甲长83~186mm,宽68~129mm;壳高40~92mm,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头大小适中,宽20.5~28.5mm,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眼大,眼径大于吻长。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人。87Ⅲ013标本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84Ⅵ001号标本缘盾13对,801201标本缘盾11对。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腹甲人而平,略短于背甲。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u003e胸盾缝\u003e喉盾缝\u003e肱盾缝(或股盾缝)\u003e股盾缝(或肱盾缝)。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目前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尾较短,被硬鳞。

84Ⅵ001号标本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缘盾13对。

生活时头部橄榄色、淡黄色或金黄色,可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吻、枕部、上下喙可有棕褐色斑,有的鼓膜上也有淡棕色细斑。下喙及咽部灰黑色或金黄色。眼后有一金色纵纹达鼓膜。颈部背面灰黑色,腹面浅黄色。背甲正中(椎盾及相邻的肋盾部分)与周缘(颈盾,缘盾背面)为棕褐色,背甲两侧(除上述部位)为黄色。两侧及周缘有似毛笔涂成之棕褐色粗纹或斑。缘盾腹面棕褐色及浅黄色相间,腹甲棕褐色,不规则地缀有少许浅黄色斑。前肢黄色,外侧有黑褐色宽纵纹,前缘有2~3排鲜黄色大鳞。后肢背面灰褐色,腹面浅黄色。尾背及身体柔软部分为灰色或黄色。

物种对比

生物学习性

生活于山区溪流中,84V1002号标本捕获于1983年5月,从海南岛吊罗山带至上海市时,体肥厚,因此腹甲不能完全关闭背甲。后于6月9日产卵1枚,白色,长椭圆形,壳硬,卵径58.5mm×31.5mm,6月11日又产卵1枚,卵径61.0mm×31.0mm,此后腹甲才能关闭背甲。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昼行性,3~7月常栖息于山林中的溪流边,旱季有长达近4个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动也具有明显的间歇期,雨季的活动范围大于旱季。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适应能力差,环境改变,一般不进食,野外栖息最适温度24~28℃。

生长繁殖

每年6~10月为繁殖期,卵白色,呈长椭圆形,直径3厘米,长6厘米,重12克左右。每次可产1~3枚椭圆形卵。

种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极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列入CITES:附录II, asCuora spp.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分布范围

我国除见于海南岛陵水县的大里、南喜、吊罗山及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岭外,在钦州市小董乡、龙州县等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越南

主要价值

观赏,环保。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生境破碎化日益严重,在动物繁殖季节,两性之间由于地理隔绝而无法相遇,动物会与其同域分布的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进行“偷配”,产生杂交后代 (Nolte et al. ,2010)。且这种“错误”的性取向的杂交现象在自然界越来越普遍(Mallet,2007)平顶闭壳龟属和黄闭壳龟同分布于吊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其巢址选择非常相似,生态位的重叠为两种闭壳龟形成杂交种提供了可能(Shiet al.,2005)。平顶闭壳龟和黄额闭壳龟运动行为节律存在高度重叠(重叠指数:Qik= 0.78),两个物种的活动强度除了06:00~09:00时间段外,其他时间段均是相当的。运动行为的高度重叠增加了这两物种的相遇几率,从而为两物种形成杂交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平顶闭壳龟的活动强度大于黄额闭壳龟,且两物种摄食行为的重叠度不高(重叠指数Qik=0.38),黄额闭壳龟摄食行为的高峰期晚于平顶闭壳龟2~3h,导致两物种间在利用食物资源上产生时间异质性(Chesson,1981)和资源分配的差异性(Mac Arthur et al. ,1967),从而达到食物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实现两物种在同域环境中稳定共存。

人工养殖

人工饲养下对环境敏感,胆子较小,常发生拒食现象,人工饲养有较大难度。

饲养方法与黄缘闭壳龟饲养基本相似。但与黄缘闭壳龟相比,此龟非常胆小,初养时要尽量少惊动,否则会长期拒食。饲养此龟时,在正常环境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5~80%。饲养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冬季温度最低不宜低于15℃,而且不能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冬眠期较短。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纲)——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CR)。

列入《2000年农业部修订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种群现状

中原地区国内仅在海南省对其种群数量和现状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如在吊罗山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额闭壳龟在天然林中种群密度仅为0.79只/平方米,而且由于人为猎捕和生境破坏等原因野生种群呈岛屿状分布,因此海南黄额闭壳龟的野生种群岌岌可危,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人工养殖仅在海南、广东省等省有少量,繁殖技术尚不成熟,仅能繁殖出子一代,尚无繁殖子二代的报道。

价值排名

世界十大最贵龟类排名中,黄额闭壳龟排名第8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