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黄鹎 :头顶有直立羽冠的杂食性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5

黑冠黄(学名鹎属 melanicterus),又称黑头黄鹎,是雀形目鹎科鸟类的一种,是斯里兰卡特有物种。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黑冠黄鹎属小型鸣禽,整个头、颈、颏、喉全为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头顶具直立而显著的黑色羽冠。其余上体包括翼上覆羽和尾上覆羽橄榄黄色。尾羽暗褐色,外大部分具橄榄黄色狭缘。两翅黑褐色,除外侧几对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栩栩黄色。下体鲜橄榄黄色。胸和两胁较深暗,翼缘鲜黄色,翼下覆羽黄白色。喙形尖小,基部较宽;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善于鸣啭,叫声多变悦耳;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颅骨。虹膜金黄色或淡黄色,嘴黑色,脚暗褐色或黑色。雄鸟具有红色的虹膜,雌鸟具有褐色的虹膜。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5-42g,雌性25-40g;体长:雄性180-210mm,雌性173-198mm;嘴峰:雄性13-14mm,雌性13-14mm;翅雄:性81-92mm,雌性80-87mm;尾雄:性85-97mm,雌性83-93mm;跗:雄性15-18mm,雌性15-17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和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阔叶林和雨林较喜欢。也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竹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

留鸟,不迁徙。常集5-6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益鸟混群。多活动和觅食在小树和灌丛上,很少到高大的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般是植物果实和种子,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木蓝等树木和灌木果实。也吃少量昆虫,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叫声包括甜美、柔和、小调的哨音和尖锐的呼叫声。

繁殖

繁殖期1-9月。通常营巢于茂密的森林中,也在林下植物发达的疏林中营巢。巢多置于灌木和藤本植物上,距地高1-3米,通常在1.2-1.5米之间。巢为杯状,由枯草茎、枯草叶、细的枯枝、强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的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2-4枚。卵红白色、被有红色和红褐色斑点。测量卵径平均大小为21.2mm×15.6mm。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4天。早成雏晚成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分布范围

黑冠黄鹎分布于斯里兰卡

文化意义

在斯里兰卡,这种鸟被称为Hisa kalu Kondaya - හිස කලු කොන්ඩයා,是僧伽罗语中的名称。

物种分类

黑冠黄鹎最早是由德国自然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1789年正式描述的,他将其归类在属中,并命名为Muscicapa melanictera。种加词melanictera由古希腊语melas(意为“黑色”)和ikteros(意为“黄疸黄色”)组成。格梅林的描述基于英国自然学家彼得·布朗于1776年描述并插图的来自斯里兰卡的“黄胸鹟”。黑冠黄鹎曾被归类在鹎属中。2017年发表的一项黄鹎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鹎属是多系群的。在对属的分类修订中,黑冠黄鹎和其他四种鸟类从鹎属移至了Rubigula属。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