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C-1“飞豹”战斗机 :中国研制的战斗机

更新时间:2024-09-21 22:50

FBC-1“飞豹”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双发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它的学名为“歼轰-7”,飞豹的设计单位是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制造单位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的主要用途是进行对地、对海攻击,并且具备一定的空战和自卫能力。

因中国有关方面提出以研制发展歼-8来取代FBC-1,或者与德国合作生产狂风战斗机。后来,遇到国民经济调整改革,FBC-1自然被列为“量力而行”项目,从而使研制进度大大减缓。后在1982年,由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和批准,FBC-1的研制重新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988年12月14日15时27分,FBC-1飞机首飞成功。

2000年1月20日,中国FBC-1“歼轰-7”击战略轰炸机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研制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美苏冷战正酣,美、苏等航空大国都在积极努力地开始发展第三代战斗机,它们对战斗机的要求多强调多用途性,既能对地、对海攻击,又具备一定的空战和自卫能力。中国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基于此,研制一种既能中远程实施轰炸,又能自卫和对地、对海进行多用途攻击的歼击轰炸机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大事。FBC-1加速研制时,中国有关方面却提出以研制发展歼-8来取代FBC-1,或者与德国合作生产狂风战斗机。后来,遇到国民经济调整改革,FBC-1自然被列为“量力而行”项目,从而使研制进度大大减缓。然而,中国科技工作者并没有放弃研制工作,而是利用FBC-1“量力而行”之后干扰较少的时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进,以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飞行和战术技术性能。

历史沿革

1982年,由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主持和批准准,FBC-1的研制重新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当时参与研制的主要人员只有800人,且由于当时国民经济还很薄弱,整个研制工作没有一间固定的试验室,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靠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整个绘制过程都是用铅笔和尺子在图板上一点点画出来的。一架飞机的43万个零部件,全是设计人员用手工完成的,而且整个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

1988年12月14日15时27分,FBC-1飞机的首飞成功,1989年1月23日,FBC-1飞机在首席试飞员黄炳新和特级飞行员邢彦才的驾驶下进行了飞行表演。海军副司令员李景、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王昂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观看了飞行表演,给FBC-1飞机以很高的评价。后经过二十多次的初步调整试飞,FBC-1于1989年9月29日正式移交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整试飞。1989年11月17日,FBC-1飞机首次进行超音速飞机,在跨音速飞机中飞机出现侧向抖动,结束后抖动消失继而出现了左右飘摆,着陆后发现飞机腹鳍撕裂,垂尾尖部发生局部变形和裂纹。为此,长达3年多的艰难的跨音障排故攻关工作开始。

1992年8月25日,为了测得较为准确的振动数据,FBC-1飞机在试飞英雄黄炳新团长的驾驶下做了专题试飞。按专题飞行计划,在不同的高度做了跨音速试飞,以检查飞机的振动情况。当在五千米高度、1.07马赫飞行时,振动相当严重,黄团长紧收油门,减速的瞬间听到两次响声、振动消失,技术熟练的黄炳新立即驾驶飞机返航。飞机返航后,飞行员发现方向舵飞掉了。这是几年中几架飞机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振动。

在1998年11月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一架国产新型歼击轰炸机首次亮相,后在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五十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由6架这种新型歼击轰炸机组成的箭形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也是中国“飞豹”FBC-1歼击轰炸机。“飞豹”由来“飞豹”是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一种双座、双发、多用途、全天候的超音速歼击轰炸机。它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的多用途、高机动性歼击轰炸机,也是中国科技人员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典范。

名字由来

FBC-I研制成功后,不少人建议也像国外飞机那样起一个类似狂风战斗机幻影2000战斗机“鹦”“河马”之类的名字,科技工作者们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大家争先恐后,想出了上百个各具特色的名字,最后集中在“西北狼”、“撒手锏”、“飞豹”3个名字上。由于歼击轰炸飞机代号的前两个字母“FB”是英文FIGHTBOMB(歼击轰炸)的缩写“飞豹”的汉语拼音正好是FB,英文同汉语拼音正好吻合,所以最后定名为“飞豹”。

而FBC-1是“飞豹”的出口编号,其中字母F代表战斗机,B代表该机具备轰炸功能,而C则是英语“中国”的首字母。“飞豹”则是第一个正式由航空系统赋予的可公开的国产战斗机绰号。

武器系统

FBC-1“飞豹”一改中国战斗机的传统造型,机头向前俯视,两侧方圆型进气道如同飞机的一对人眼睛,机身上跃起的两个机翼似娓鹏展翅,给人以威严的感觉。该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机翼为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前缘为锯齿并带气动扭转,机翼后缘内侧装有单缝式襟翼,外侧装有副翼。飞机平尾采用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其高耸的大后掠单垂尾历历在目机身两侧进气道与机翼融合向后延伸并形成蜂腰形机身,直通尾部两台外露式发动机喷管。机身下表面装有单块式大面积腹鳞,后机身的上下表面装有4块减速板。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呈小轮距“外八字摇壁式。座舱采用双座串列式布局前后座分别为驾驶员和领航员。机头为圆椎尖状向前探视,连同前后水滴型座舱盖玻璃,使整个机头高悬。

战斗机型

FBC-1是中国战机中首次使用小轮距“外八字”式起落架的战机,这种设计是为配合上单翼布局,便于机翼上外挂物的配置。由于FBC-1采用2台“斯贝”涡轮风扇发动机,其风扇尺寸较大,且又不允许增加延伸管,因而后体机身布局设计成为全机设计的关键之一。设计人员参考国外先进战机的设计,经过大量风洞试验,成功推出蜂腰机身及喷口外露的设计。且FBC-l“飞豹”具有7个外挂点攻击威力强,能携带多种制导武器炸弹火箭弹、航爆弹等。其全部外挂均挂在7个挂点上。解决好外挂物和载机的相容性成为研制的重点难题之一,科技工作者在采用国内首次多台天平测力技术以及外挂武器的发射和投入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使FBC-1成为中国第一架多外挂战机的典型范例。

性能介绍

飞控系统

FBC-1采用的自行飞控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并投入使用的一套先进的飞控系统,它由三轴控制增稳、自动增稳和自动驾驶仪组成,首次实现了机载设备高度自动化典型战机的性能指标,FBC-1的计算机系统也很先进飞机的导航系统和目标搜寻、跟踪系统均由计算机处理。

航电系统

FBC-1采用了数十种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大多都是首次随机研制的最先进电子设备。其雷达系统与火控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及导航系统交联,能远距离探测和跟踪目标,并实施自动跟踪,具有较强的下视能力和快速识别目标能力,而且具有超低空防撞飞行的能力,是中国机载雷达中性能较全、指标要求较高的雷达系统。通讯导航系统除电台之外,还装有GPS卫星导航系统,FBC-1还具有综合电子干扰系统,使有源干扰设备兼有施放杂波干扰和欺骗干扰的能力,对敌机载截击瞄准雷达、空空导弹制导系统、地面炮瞄和地空、舰空导弹的控制和制导系统实施干扰,破坏敌雷达或红外跟踪、制导系统,提高载机的突防生存能力,而且将电子对抗敌我识别系统等实行了有效的交联,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机电子对抗与敌我识别的能力。

座舱设备

FBC-1“飞豹”的座舱设备也极其先进,座舱采用了红光照明系统对仪表照明、平显照明以及仪表表外照明和导光板照明、应急照明等进行了科学配置,使座舱光线柔和,不易引起疲劳,电门字符清晰,应急照明系统确保飞行安全。

前后串座设计

由于FBC-1“歼轰-7”歼复机采用的是前后串座设计,所以,其弹射座椅采用了双座指令程序弹射系统,在火箭弹射座椅上安装了侧向发射火箭,用以控制弹射轨迹,这一系统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前后串座高度跳伞以及0-1000千米/小时的弹射救生。

基本参数

飞豹外观

近观“飞豹从外观上看,“飞豹”的气动布局一改以往中国仿制和改进的歼击机。它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外形线条非常流畅。它的圆锥状机头向下低伸,水滴形玻璃座舱盖到机头雷达罩的过渡很圆滑,座舱为前后串列式布局,前后座分别为驾驶员和战斗机领航员。它采用机身两侧进气的方式,进气道为方圆型。从侧面看“飞豹”的前半部分,恰似一只蓄势待发、已做好进攻准备的“豹子头”,而它的两只安装在机身上部的具有下反角的后掠式上单翼,就像是这只“豹子”的一对翅膀,这或许就是其绰号“飞豹”的来历。其机身两侧进气道与机翼融合成一体,一直向后延伸到发动机的喷管,并形成蜂腰形的机身,这又仿佛是“飞豹”柔韧而有力的腰部。

主要用途

FBC-1“飞豹”歼击轰炸机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孤立战场,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执行远程截击和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进行攻击等任务,该机的7个外挂点能携载多种攻击威力强的武器,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4枚空空、空地或空舰导弹,另装有1门23毫米双管航空机炮。该机的武器配置使其具有近距格斗和远距拦射能力。该机火控系统先进,导弹火控系统具有全高度作战能力和多目标攻击等能力,并采用平显装置进行高精度火控系统控制技术。

歼击轰炸机

歼击轰炸机主要是歼轰-7及其各种改型。1988 年12月14日,歼轰-7成功首飞,1989年11月17日,首次超音速飞行。这是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第一种双发双座超声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也是中国第一种具备大航程、大载弹量和较强空中自卫能力的歼击轰炸机。

歼轰-7是中国第一架安装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战机,也是第一架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战机。电传飞控除了更容易以电信号发送接收导航系统的命令,进行自动化低空飞行,也可增强低空稳定性,减少气流干扰。歼轰-7断断续续的研发过程中,西安研究所只能以5、6十年代的原始方式进行工程研制,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较好,美阈同意提供战机研发的相关技术,西安研究所导入了美式规范,进行详细研制。

1992年,中国试飞员黄炳新驾驶原型机挂载4枚导弹进行试飞,在跨音速速阶段发生严重振颤,方向舵受不了负荷而脱落,试飞员返场降落时使用副翼与发动机的推力差修正方向。1996年,试飞员杨晓彬与导航员唐纯文驾驶085号原型机从辽宁兴城机场起飞,在进行海上试飞科目时,飞机发生故障而返航。但试飞员以机腹迫降,在跑道上不幸翻滚而牺牲。

但受限于中国只有50台斯贝发动机,歼轰-7飞机数量不超过18架。在美苏冷战结后,中苏恢复交流,陆续进口f苏27SK(后自行生产命名为歼-11)与苏-30MKK(歼-13)双发动机战斗机。这些些战机的空战性能这到第四代战机水准,并具有下视/下射的超视距攻击能力,这不是歼轰-7所能达到的。而空对地弹药的挂点与载弹量也不逊于歼轰-7,尤其是电视制导反辐射导弹填补了中国空军的打击能力空白,也吸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订购。这使得歼轰-7的发展再度面临危机,1998年,歼轰-7在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亮相,并改以FBC-1作为其外销型号,这是“屮国歼轰-7”(Fei Bao China)的汉语拼音,也是“中国战斗轰炸一型(Fighter Bomber China-1)的缩写。

服役情况

2024年,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王牌飞行员闵志红驾驶“飞豹” 战机,在沙漠地区超低空飞行31分钟;从出云到击发命中目标,仅用时4秒。

获得荣誉

2000年1月20日,中国FBC-1“飞豹”击轰炸机获得199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相关评价

该机采用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动力强劲,可使“飞豹”的最大平飞M数为1.7,最大实用表速为1210千米/小时,而且在低空也具有良好的跨音速性能。在“歼轰-7航空武器系统的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武器外挂方案,它一共有7个外挂点,最大外挂重量达到6500千克。这种方案需要解决好外挂物和载机的相容性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终于使“飞豹”成为中国第-架多外挂战斗机的典型范例。(航空世界评)

“飞豹”上采用的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飞行控制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是目前中国投入使用的最先进的一套飞行控制系统,它由三轴控制增稳、自动增稳和自动驾驶仪组成,可实现自动驾驶、自动领航、航向预选、火控交联控制等功能,使中国的战机进入了智能化的行列"飞豹”的雷达系统与火控计算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导航系统交联,可探测和跟踪远距离目标,能进行自动跟踪并具有较强的下视能力和快速识别目标的能力。此外,它的导弹火控系统还具有全高度作战和多目标攻击能力。“歼轰-7”的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双管航空机炮。外挂武器可有多种方案,比如在火控系统的控制下,它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4枚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空舰导弹,其武器配置除注重对地攻击外,还具有空中近距格斗和远距拦射能力。除能携带多种制导武器外,它还可携带航空炸弹火箭弹等弹药。在正常载弹量时,“飞豹”的作战半径可达1650千米。这些武器的使用以及大的作战半径,使“飞豹"可打击敌战役纵深内的交通枢纽、海空军基地等重要目标:执行远程截击和打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和编队的任务。(航空世界评)

FBC-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从而使其一降生就不落后于别人,有自己独特的长处,比如,中国在航空气动研究方面是比较早的,在FBC-1后来的方案论证阶段,科技工作者就采用了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技术优化处理,并不断进行风洞吹风造型试验,从而得出最佳飞行气动布局。如采用翼身融合的上单后掠翼,以及跨音速面积律的应用,多外挂布局,双发尾喷管的机身后体布局等等,都是因为首次采用的新技术。在这种新型气动布局下,连同大推重比发动机和先进的机载设备,从某种意义上讲,FBC-1的高机动性要优于传统的国外第三代战斗机。(市场周刊评)

参考资料

歼轰-7 飞豹歼机轰炸机 发展历程(JH-7,FBC-1).爱空军.2023-12-19

我军王牌飞行员穿云4秒打爆目标!.抖音短视频.2024-04-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