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鹤舞 :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传统舞蹈

更新时间:2023-01-20 12:52

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海澄村一带的民俗活动,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据说南宋时期,白鹤被当地民间视为吉祥鸟属,是福寿康宁、吉祥如意的象征。由于当地先民对“鹤”的喜爱与崇拜,又因当地环境优美,经常有大批丹顶鹤栖息繁衍与三灶岛,当地百姓对鹤观其行、听其声,形成了以模仿鹤的行为与外观的“鹤舞”,成为当地迎春花纳福的拜年方式。

三灶鹤舞表演时间,在新中国成立前于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新中国成立后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举办。表演时,一般有五位表演者,分别表演唱鹤歌、跳鹤舞以及锣、鼓、三种打击乐。表演有固定程序:“开光(祭拜仪式)”“拜老(逐户祈福)”“羽化(焚烧道具)”。其主要动作特点是“临门”“觅食”“啄吃”“洗嘴”“休息”“嬉戏”“归巢”七个动作形态,将鹤的行为表演的生动、栩栩如生。表演时,伴以“鹤歌”,锣鼓和鸣,场面欢快、热烈。

三灶鹤舞风格独特,蕴含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动物图腾的崇拜,是岭南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并开设鹤舞传习展示馆,为其发展提供载体。

历史渊源

在民间,自古流传的有关三灶鹤舞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如有说古时,有一位白须神仙来到了三灶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看见丹顶鹤与狮子打架,神仙上前调和。白鹤和狮子停止打架后,神仙便想离去,白鹤和狮子异口同声问道:“神仙脚步匆匆,是要去哪里?我们还未谢你!”神仙便回答到:“今天是正月初一,是人间的大好日子,百姓们都前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我便去凑热闹。”白鹤和狮子一听,便同神仙一同前往。至此,三灶每年的大年初一,便有舞鹤市和舞狮的风俗。也有当地民众说三灶鹤舞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清嘉兴市年间。因为白鹤象征长寿,代表吉祥如意,人们希冀通过模仿白鹤的舞蹈形式,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但据史料记载,三灶鹤舞起源于南宋时期。据说,因三灶镇三面环珠海金沙滩银沙滩阳光咀沙滩,环境秀丽宜人,水土肥美,有大批丹顶鹤于此栖息,当地百姓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模仿白鹤的动作神态,创造出“鹤舞”这一民间舞蹈,成为当地民间迎春纳福、贺老拜寿的民俗活动。也有明嘉靖二十七年《香山县志》第八卷史料记载:“涉猎书史,鼓琴调鹤以自娱,因自号琴鹤东人。成化中,至京师翰得七品散官,出入诸名公门下。皆为赋琴鹤东人诗。丘文庄公序之,略曰:昔宋赵清献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这一段文字讲述宋朝人士赵清献,舞鹤表演精湛,并将其传入四川省。明朝时期,又有一位舞鹤高手何庸,因跳鹤舞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赐其为七品散官,在各名门望族、文人雅士中表演鹤舞。

三灶鹤舞兴盛于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在三灶镇香山县广为流行,跳鹤舞蔚然成风。据统计在当地的上表、正表、英表、田心、鱼弄、龙堂、圣堂、春花园等地区成立七、八支舞鹤市队伍。后因抗战时期,倭寇入侵三灶岛,战乱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无暇兼顾,导致鹤舞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三灶鹤舞再次兴起,成为当地民众春节时期贺年的主要民俗活动。据《文化三灶》记载:解放时,跳鹤舞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于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七举行。大年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是民间最为重要的日子,大年初七是人日,代表吉已送到,用丹顶鹤带来吉祥,图一年的好兆头。

表演特征

表演时间

1949年之前,三灶鹤舞的表演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1949年之后,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其表演时间改为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七。当地人认为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用以“求吉”,用白鹤带来吉祥,正月初七是人日,寓意美好事物已送至。三灶鹤舞的表演时间不受约束,可以白天举行,也可晚上举行。

表演程序

三灶鹤舞的表演程序固定,分为“开光(祭拜仪式)”“拜老(逐户祈福)”“羽化(焚烧道具)”三部分。

开光:由村中长者以笔点睛开光,开启祭拜仪式,并唱鹤歌,开光时的鹤歌以请丹顶鹤来贺年为主题。

拜老:举办祭拜仪式,表演者给60岁以上的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表演者由五位组成,一人唱鹤歌、一人跳鹤舞、一人敲锣、一人打鼓鼓、一人打钹。表演时,表演舞蹈者,穿上“鹤衣”,藏身其中。表演者双手鼓翅,模仿白鹤刚睡醒起身的样态。并接连表演梳理羽毛、寻找食物、吃食、踩水、飞翔等七种动作。舞蹈表演始终伴有音乐,“鹤歌”以及打击乐队同表演同起,每唱一句,表演打击乐器者打一下,锣鼓打击节奏快慢结合、强弱分明,随着舞姿的变化而变化;

羽化:即表演结束后,焚烧丹顶鹤道具(即鹤衣)。过去是正月十五傍晚将鹤衣抬至村口烧掉,近代为了不延误农时,将“羽化”仪式时间改为了正月初七傍晚。焚烧道具的过程中,要唱以送别为主的歌,寓意将白鹤送上天堂,请它明年再来贺新年。

动作特点

三灶鹤舞主要动作是“临门”“觅食”“啄吃”“洗嘴”“休息”“嬉戏”“归巢”七个动作形态,模仿鹤的生活习性,而提炼美化形成的鹤舞动作。

临门

临门是白鹤发现环境优美的新领域,而发出欢跳、振翅等动作。舞蹈表演中的动作特点为前点步跳跃、双脚交替跳跃,并模拟丹顶鹤的振翅与点头动作。

觅食

觅食是白鹤外出到小河边与田间地头寻找食物。舞蹈动作特点是慢步走、快步走、跑步、并步跳跃。

啄吃

啄吃是模拟白鹤吃食的动作。舞蹈动作特点是双腿跳跃行走、振翅行走、左右脚交替踏步等,并模拟白鹤吃食的吞咽、嘴巴轻点地面等动作。

洗嘴

洗嘴是模拟白鹤吃食结束后,洗嘴巴的动作,有时白鹤将嘴巴轻放于水中摆动,或有时放在草坪上摩擦。舞蹈动作特点是张开与关闭双臂、弯腰俯身垂头、前踏步摇摆身体。

休息

休息为模拟白鹤梳理羽毛和闭目养神的姿态。舞蹈动作特点有下蹲、抖羽毛和单腿直立。

嬉戏

嬉戏是模拟白鹤伸脖鸣叫、呼唤朋友,以及白鹤之间相互追逐的画面。舞蹈动作特点是仰天慢步、抬头转圈、疾跑飞翔、蹬脚前进等。

归巢

归巢模拟的是白鹤成群结队飞回自己巢穴的动作。舞蹈动作特点是右脚前错步行进、展翅飞翔、伸脖等动作。

服装道具

三灶鹤舞的表演服装,根据丹顶鹤的外形特点设计而成,当地称其为“鹤衣”。

白鹤的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后在“开光”仪式程序时,涂上颜料装饰眼睛;白鹤的脖子由外部由纱帐缠裹,内部由一根木棍支撑,方便演员操控表演;白鹤的身体由竹篾编制而成;白鹤的羽毛以前由竹子的叶子制成并涂上白色颜料,现在由白纸糊制而成。整个鹤衣长达两米,重达十余斤,表演者穿着要达几个小时表演。

音乐特点

三灶鹤舞表演时,唱鹤歌贯穿始终,以清唱为主,曲调婉转。每首鹤歌的歌词有四句,每唱一句,击打乐器打一下,且每一、二、四句的结尾要押韵,每句鹤歌的歌词开头必须为“白鹤”,歌词结束必须为“出齐羽毛飞上天”,中间多为即兴编创,内容多为祝福语或者教育人等警示语。但在“开光”和“羽化”仪式时的歌词较为固定,“开光”时唱“请丹顶鹤贺年”的歌词,“羽化”时唱“送别仙鹤”的歌词。

锣、鼓、钹三种打击乐器伴奏为三拍子,有强有弱、激扬顿挫。整场舞蹈动作随着鼓点跑动和跳跃,每一次打击乐器停止时,鹤舞的动作要定在一个造型上,等待音乐再次响起时,继续舞蹈。每当出现碎鼓敲击时,表示鹤舞的上场和下场。整场表演随着节奏乐器的击打愈演愈快、欢快热烈。

保护传承

保护现状

三灶鹤舞在历史传承中几转兴衰,如今随着文化繁荣,鹤舞已经面临濒危。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渐渐兴起,但八十年代后表演又渐渐减少。改革开放后由于人们到港澳台谋生,三灶本地居民大量减少,三灶鹤舞的传承人也流失严重,鹤舞表演几经中断。现如今,三灶鹤舞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据了解,三灶鹤舞现存最年轻艺人已有五十有余,而表演鹤舞又需要强大的体力消耗,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地的年轻人出于生存的需要外出工作,又对鹤舞传承缺乏积极性,导致传承断层,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现每年正月表演期间,三灶鹤舞的老艺人会集中对年轻人免费授艺,让其春节期间演出。

自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三灶鹤舞得到珠海市三灶镇政府的逐渐重视,挖掘与传承工程一直继续。1995年,珠海市组队参加广东省民间文化汇演活动,三灶鹤舞列入其中;2006年,三灶鹤舞于珠海民俗音乐盛典第二届歌手大赛中获得老年组金奖,同年,传承人陈福炎(舞鹤者)、徐炬兴(歌唱者)受邀在珠海广播电视台表演节目,并到当地的海澄小学组织鹤舞培训班教授,编创了小学群舞《鹤娃》;2007年三灶鹤舞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将三灶鹤舞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设立专项资金保护小组;余后五年内,连续推广与普及三灶鹤舞,出版文字、影音等制品;2010年,金湾区投资50万元的三灶鹤舞传承展示馆正式开放,并参加上海市世博会“广东省活动周”的展演;同年,三灶鹤舞第三批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6月5日,金湾区人员以三灶鹤舞为素材,创编了《三灶鹤舞》参加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荣获金奖;2019年7月25日,三灶鹤舞荣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七彩七夕·幸福中国——我们的节日七夕”晚会节目;时至今日,三灶鹤舞一直成为珠海市大型元宵节巡游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加大三灶鹤舞的文化宣传力度,使之得到重视。

代表性传承人

陈福炎,出生于1933年,2007年7月被评为三灶鹤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12月评为三灶鹤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3月被评为三灶鹤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12月被评为三灶鹤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邓爱珍,出生于1972年,2013年8月被评为三灶鹤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谈森荣,出生于1966年,2013年8月被评为三灶鹤舞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