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4

上定林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陵街道方山西北麓。早在南梁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外国商僧竺法秀(今克什米尔人)在建康钟山始建上定林寺,后寺废。

简介

南宋乾道九年(1165-1173)秦高僧善鉴来方山结庐修道,远近信慕,施者踵至,佛殿、法堂、僧房次第建设。乾道九年(1173),善鉴诣府(指建康府)请移钟山定林寺额于此,标志着在方山重建定林寺塔,得到允许,定名为定林禅寺,在方山者为上定林寺,在钟山者则称下定林寺,此因角度不同而称呼各异,并非矛盾。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宋乾道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便募资建寺于此,沿袭寺名。

上定林寺高僧倍出、佛源广播。全国佛寺轮藏之祖傅大多出于此寺。后梁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的第一道场即设于上定林寺。在佛教界上定林寺与少林寺齐名,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后寺毁塔存。至2004年,上定林寺修复一期工程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完工。随着二、三期工程的开展,藏经楼、天王殿、山墙将陆续完工,800多年前的古寺香火将得以延续。

与韩国定林寺的渊源

紫金山上,海拔180米,北纬32度04分190秒、东经118度50分232秒。在这个由GPS精确定位的地点,淹没于历史长河中长达千年之久的南京上定林寺又重见天日了。

发现它的是一支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组成的联合考古队。

这支考古队对上定林寺遗址共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在全国首次发现了南梁大型寺庙遗址,并通过一处全国唯一的陆游游记摩崖石刻基本确定了上、下定林寺的位置。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学者还首次描绘出了一幅佛教经由以南京为中心的东晋、南朝地区向朝鲜半岛传播的图景。

韩国发现“南京瓦当”

在长达8年、历时4次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恐怕就是瓦当和筒瓦。在紫霞湖畔的《文心雕龙》纪念馆内,记者看到了陈列的精美瓦当。“发掘中,仅莲花纹瓦当就出土了27件、10型,这还不算其他的瓦当。”发掘工作的主要参与人、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专家路侃告诉记者。

据路侃介绍,在东亚地区,瓦当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主要用于中央和地方官署以及帝王陵寝、国家礼制建筑和少数贵族府第等,约三世纪中叶以后,开始逐渐用于寺庙,而寺庙中的瓦当则大多以佛教代表纹式———莲花纹为主。

当上定林寺出土的这些莲花纹瓦当送至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的手中时,贺教授立即将这些瓦当放在了整个东亚地区的研究视野中,因为他曾经在韩国见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瓦当。

“在韩国扶余百济的古代寺庙遗址中,韩国的考古队员们也发现了莲花纹瓦当。”贺云翱告诉记者,他曾经与韩国学者合作研究中韩两国出土的瓦当,发现一些出土于韩国扶余百济的莲花纹瓦当与上定林寺的南梁瓦当风格完全一致。

据贺云翱介绍,这两地的莲花纹瓦当边轮普遍较窄并高于当面,当面莲花都为8瓣,瓣间分隔线顶端作倒三角形或倒弧边三角形。“这使得两地的莲花纹瓦当可以归到同一类型之中。”贺云翱说,相反,同时代的北朝莲花瓦当却与之相距甚远,这些异同至少从某个侧面体现出当时南梁、北朝与百济三者之间在寺庙文化上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文化沟通上的亲疏关系。

上定林寺有个韩国分院

南京市到韩国扶余大约有两千公里,如果说一千多年前相同的莲花纹瓦当仅仅说明技术的传播,那么出土莲花纹瓦当的韩国寺庙的名称则让人更相信南朝对于当时朝鲜半岛的影响。

那座韩国的寺庙竟然也叫定林寺!

根据史料记载,百济佛教最初传自东晋,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胡僧摩罗难陀从东晋到了百济,受到沈流王礼敬。次年,百济为其“创佛寺于汉山,度僧十人”,百济佛法由此而兴。

“可以说,百济佛教始传自东晋,这对后来百济佛教文化的流播体系之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贺云翱告诉记者,到了南梁,百济佛教界与南朝佛教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了,甚至在百济还有专门为萧衍建造的大通寺。韩国学者在大通寺的遗址内也发掘出了百济时代的莲花纹瓦当造型,与南京市发现的南朝瓦当的风格也颇类似。

据此,有学者认为百济定林寺的寺名很可能亦源自南朝,即仿自南朝都城建康钟山当时有名的上定林寺。如果是这样,那么此次发现的钟山寺址作为南朝上定林寺的遗存,很可能就是韩国扶余定林寺的源头所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