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更新时间:2023-09-01 10:11

南朝梁,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南朝梁共历7帝,持续时间为502年到557年,国55年,先后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并立。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接受南齐萧宝融的禅位,建立梁朝,改元天监,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恢复生产,南朝梁的经济得以复苏。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以奸臣乱政为借口发兵造反,拥立萧正德为帝,并将梁武帝饿死在文德殿。侯景杀死萧正德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纲萧栋,并于大宝二年(551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次年,侯景被萧绎部下王僧辩陈霸先杀死,叛乱平息,当年十一月,萧绎在江陵县称帝,是为梁世祖。两年后,萧绎被西魏所杀,北齐趁机逼迫南梁拥立萧渊明为帝。承圣四年(555年)九月,陈霸先举兵起义,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太平二年(557年)十月,梁敬帝萧方智被迫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

南朝梁的疆域分布在长江中下洲、江淮一带,全盛时治下109个州、405个郡,后由于侯景之乱,疆域和人口不断缩减。南朝梁重视教育,不仅有国学、地方官学,各地私学同样兴盛。教育的开放下,用人制度也以调和为主,兼顾寒士与门阀。南朝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并进行过四次货币改革,官钱以五铢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民间私铸者多,导致货币流通市场混乱。对外政策方面,随着南朝梁政局的恶化,与邻国的关系从交好、战争变为依附。文化和科技在南朝梁得以长足发展,不仅创造出新的诗体,还诞生一批传世之作,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国号

南朝梁的国号来源于萧衍的爵号。萧衍拜于南齐的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市(今湖北省襄樊市)。萧宝融中兴元年(501年),萧衍趁齐王室内乱之机,率大军进入建康,废齐东昏侯宝卷,立齐和帝宝融,加封为“建安郡公”。次年,宣德太后临朝,诏进萧衍为相国,总百,封十郡为梁公,后又进梁公爵为王。同年,萧衍逼和帝让位,国号因爵号而称为梁。因皇室姓萧,故又称萧梁,以与朱温建立的梁朝相区别;因所处时代为南朝,为与历史上其他同名国号的“梁”相区别,故又称为南朝梁,为近世和当今学者所习用。

历史

建立梁朝

萧衍一族与齐王室本是同族本亲,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深得齐王室重用。萧衍从小博学多才,喜好谋划策略,能文能武。隆昌初年,萧鸾辅政,起用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建武四年(497年),授为辅国将军、雍州刺史

萧鸾在位时,为保帝位稳固,开始对高帝子孙及前朝文臣武将大开杀戒。萧宝卷萧宝卷即位后,延续其父的遗训,继续诛杀河东七王及一批宗室大臣。永元二年(500年),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也因萧宝卷的疑心被赐死。萧衍闻讯,与吕僧珍等人在襄阳市(今湖北襄樊一带)起兵,扶植萧宝卷弟弟南康王萧宝融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称帝。中兴元年(501年)三月,萧宝融在江陵即帝位,萧衍主掌朝政大权。同年九月,萧衍率军兵临建康城下,发动朱雀航之战,围攻台城,同时利用各种渠道瓦解台城内文武官员。不久,东昏侯萧宝卷被齐大臣王珍国等所杀。十二月,萧衍进封为建安郡公,食邑万户。中兴二年(502年),宣德太后临朝,再进萧衍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后又进爵为王,封邑增至二十郡。

中兴二年(502年)三月,在萧衍的授意下,部众逼迫萧宝融禅位。四月初八,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代,建立梁朝,改元天监,是为萧衍

建梁初期

即位之初,梁武帝先后平定了江州刺史陈伯之的起兵叛乱、前益州刺史刘季连的造反。又连续三次起兵讨伐北魏。在政治上,梁武帝革除了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更换异己、任用亲信,恢复门阀世族的尊崇地位,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同时又竭力调和统治阶级内部世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梁武帝还先后多次下诏在全国大规模选拔官员,以才能与廉洁为选拔的主要标准,又依据政绩与清廉作为官员晋升的准则。并下令编修《梁令》《梁律》《梁科》等法典。

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萧衍颁布了“招集流亡诏”,并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土地政策,劝督农桑,减免“三调”。

在文化上,梁武帝积极推行儒家教化,重修经学。为了振兴国家的基础教育,他在国内开设多个馆宇,招纳寒门学士。同时,开设修制五礼的五馆。梁武帝还曾钦令编撰《通史》六百卷。

国势渐崩

梁武帝早年勤于政事,但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朝梁政治腐败、宗室内讧,加之士族阶层的腐朽、北朝的入侵等因素,南朝梁的统治江河日下。

刘宋齐屠宗的影响,梁武帝认为宋齐亡国的最主要原因是皇帝对宗室管理过于严格,因此萧梁建立后,萧衍对宗室实行宽容政策。其弟萧宏两次弑逆并与永兴公主私通、次子萧赞叛梁投魏、第六子萧纶意欲弑君,梁武帝都既往不咎,不仅免除他们的死罪,更对他们委以重任。梁武帝过度的宽容政策,导致宗室毫无忌惮,饱藏私利,苛刻百姓,为所欲为,王侯子弟们“多聚亡命,黄昏多杀人于道”。同时,宗室之间为争夺权、利的矛盾尖锐化。

南朝梁后期,户籍管理制度混乱,出现大量不用承担赋税的浮游人口和荫户。梁武帝以军功免徭役的政策,也使部分庶族逃脱赋税。萧衍佛以后,寺院地主侵占大量的土地,寺院民户成为了免税免役的法外之地,导致很多百姓“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南朝梁后期,州郡县的数量增加了四倍之多,将军名号增加一倍有余、班次增加近一倍,行政机构与官员队伍的急剧膨胀。全国上下免税的人口日益增多,赋税徭役的项目却与日俱增,最终演变成严重社会问题,百姓破产流亡,甚者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动摇了南朝梁政局的根基。

梁武帝后期沉溺于佛教不能自拔。许多官员以崇信佛教作为迎合梁武帝心意的手段,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梁武帝沉溺佛教愈深,对官员的纵容愈烈。他无原则地放免违法乱纪者,纵容不法之徒,使他们有恃无恐,严重败坏吏治。佛教盛行,耗费国家巨额财产,割占大量肥沃土地,招纳无数人口,极大削弱国家经济基础。

另外,萧衍统治前期身体力行提倡节俭,但统治后期宠信臣朱异,朱异为了获取梁武帝的宠任,千方百计“阿谀以承上旨”。朱异当权后,贪赃枉法、肆意聚敛、穷奢极欲,加剧了纲纪的废弛和奢侈风气的弥漫,浪费社会物质财富,导致国力薄弱。

侯景起乱

侯景早年臣事北魏将领尔朱荣,后又降附于东魏权臣高欢。高欢信任他,授他十万兵士专制河南。高欢死后,其子高澄立即着手削减侯景兵权,侯景遂以河南之地叛归西魏宇文泰。宇文泰疑心侯景使诈,派军队先行接管他的七州十二镇。同时,东魏高澄也派大将慕容绍宗向侯景逼近。进退维谷之下,侯景决计降梁。萧衍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派萧渊明萧渊明北上接应。梁军在彭城寒山(今徐州市东南)遭遇东魏军队,梁大败,萧渊明被俘。随后,慕容绍宗又与侯景在涡阳县(今安徽蒙城)大战一场。

侯景败于涡阳不久,听闻梁武帝与东魏议和,曾数次上书劝阻或以重金贿赂,均被拒绝。不久后,侯景以一封伪造的东魏来信,试探出梁武帝决定以侯景交换被东魏俘虏的贞阳侯萧渊明之意,侯景大怒,遂萌生了反意。

太清二年(548年)间,镇守寿阳的侯景,私自扣留税赋,强募城中居民为军士,并强制将百姓子女分配给军士为妻为奴。他还不断向朝廷提出要求,先是求娶高门大户王、谢宗族的女子为妻,被萧衍拒绝后,又上书索求一万匹锦布为军人做战袍,还要求朝廷派遣锻工到寿阳打造更为精密的武器。侯景还暗中勾结对朝廷愤恨在心的临贺王萧正德。尽管朝中如羊鸦仁、元贞、裴之悌等大臣多次报告侯景有异心,但梁武帝却不以为意,认为侯景手下仅有几百名降兵,根本没有实力反叛。侯景便利用梁武帝的绥靖政策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以奸臣乱政为借口发兵造反,率先攻下了马头(今河北省邯郸市冀南新区马头镇)、木栅(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镇)两地,并俘获太守刘神茂,驻军头领曹等人。梁武帝下诏,委任邵陵王萧纶掌符节,督率众军,共同讨伐侯景

九月时,侯景听说官军前来,诈称游猎,出寿阳城,突袭谯州(今安徽滁县)、历阳(今安徽和县),引兵渡江,奔建康城而去。萧衍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萧正德却以载运芦荻为名,派出数十艘大船,暗中接济侯景军渡江。侯景渡江后,分兵偷袭姑孰城(今安徽当涂),随后兵至慈湖(今安徽当涂西北)。当侯景到达建康以南的朱雀航时,驻守宣阳门的萧正德将其迎入台城。

太清二年(548年)十一月,萧正德称帝,年号正平,任侯景为相国、天柱将军。与此同时,侯景率军攻陷了东府城,包围了台城,与誓死抵抗的太子萧统率领的官军僵持不下。时间一长,两方均面临缺衣少粮的困境。为防军队溃散,侯景纵容兵士对百姓烧杀抢掠,一时间城内死尸枕藉堵塞道路,百姓无米可食,只能以人肉为食。

侯景围困台城之时,朝廷的援军也已到了建康城外,但由于互相之间猜疑,关系如同水火,兼无心作战。太清三年(549年),侯景趁援军不合,假意向梁武帝求和,趁机进入台城,将梁武帝禁闭在文德殿。五月,忧愤交加的梁武帝被饿死在文德殿。

傀儡皇帝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萧正德萧正德怨恨侯景出卖过自己,密召郡阳王萧范,要他带兵攻打侯景。侯景得知消息后,勒死了萧正德,改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梁简文帝,又自封为大都督,控制梁朝政权;七月,侯景以朝廷的名义给自己进位相国,封地泰山等二十郡,号为汉王。十月,侯景又借皇帝萧纲之名,加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的封号大宝元年(550年)十月,侯景逼迫简文皇帝驾临西州的私宴,并借其名,自封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

大宝二年(551年)四月,侯景废杀简文帝,改立萧栋萧栋为帝,改元为天正。十一月,萧栋被迫禅让,侯景自封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太始。在他的汉国内设置丞相以下百官,在庭堂上陈设仪仗祭器等物。

侯景之死

承圣元年(552年)初,王僧辩江州出发,率军破南陵县(今安徽繁昌西)、鹊头(今安徽铜陵),进至大雷(今望江县),与从南江(今江西赣江)北上的陈霸先会师于白茅湾(今怀宁县东)。侯景急命侯子鉴率水师抵抗,双方在战鸟(今安徽繁昌北)展开激战,侯子鉴不敌,败奔淮南(今安徽当涂)。王僧辩和陈霸率兵抵达芜湖市,不战而据城,并与据守当涂县南州(今当涂江中)的侯子鉴再次激战。侯子鉴先是闭营不出,后派兵挑衅,王僧辩假意败走,转头以大舰截断其归路,大败侯子鉴。王僧辩占领姑孰,后继克历阳(今安徽和县),入秦淮河侯景为阻拦王僧辩进入,命人用石头装满船只,再并排停靠,以堵塞秦淮河口,又从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西)至朱雀桥10余里沿淮筑垒。陈霸先从北岸登陆,筑营包围石头城,王僧辩乘机进军招提寺北(石头城北)。侯景担心退回西州(今南京西南秦淮河东侧)的路被截断,于是派人在石头城东北连筑五营以控制道路,并亲自率兵士万余人列阵在西州的西面。陈霸先佯退诱敌,同时安排2000名弓弩手潜回到侯军后方。王僧辩的大军朝石头城发起进攻,侯景部将卢晖略开门迎降。

承圣元年(552年)四月,侯景在西州被陈霸先、王僧辩击败后,企图向东逃亡投奔会稽郡(今苏州市),被部下羊鹍杀死在去京口区的船上。侯景死后,镇江市刺史徐嗣徽把盐放进侯景的肚子里,然后把他的尸体送到建康。王僧辩砍下他的头送到江陵县;又砍下他的手送到齐国;剩余的尸首曝晾在市街上,任百姓兵士抢着吃。侯景的大儿子侯和被高澄剥皮后用锅烹煮致死,其余4个儿子被齐显祖阉割后烹杀掉。

侯景之乱使江南三吴等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南朝梁的经济、文化基础不复存在。同时,侯景的野蛮统治,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人口锐减严重,政治动荡不堪。而萧氏的皇族们为获得权利,不惜以南朝的主权、领土,换取东魏西魏北齐的“援助” ,这一举动无疑是引狼入室,东魏、北齐、西魏趁火打劫强占地盘,导致南朝丧失了大片领土,生产力被大大削弱。侯景所侵扰的区域为建康、三吴等地,正是江南士族聚居之地,侯景之乱直接破坏了士族所依赖的地主庄园经济,严重地打击了士族的利益,加速了他们的衰亡。侯景乱梁, 导致萧梁中央政权濒临土崩瓦解之际,江南的土著豪强乘机竞起,各据坞壁, 并成为政治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后期的政治格局。

政权频替

承圣元年(552年)十一月,在部下王僧辩陈霸先等的劝进下,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世祖。梁元帝崇尚玄虚,暴戾凶狠。即位不久,他即令宣猛将军朱买臣秘密处死萧栋萧纪等兄弟四人,又将萧纪父子革除宗籍,改姓饕餮,继而又饿死萧纪的儿子萧圆照萧圆正。两年后,西魏进攻江陵,梁军不敌,城池被攻陷,梁元帝被杀。梁元帝死后,太尉王僧辩及司空陈霸先奉迎梁王萧方智回京,意图扶持为帝。

北齐乘机想控制南朝梁政权,于承圣四年(555年)发动战争,以武力逼迫南朝梁改立萧渊明萧渊明为帝,南梁大败于北齐,尽管陈霸先强势反对,但王僧辩不得不仍旧屈从于北齐势力,以萧渊明为帝,萧方智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天成。陈霸先苦争无果,痛恨王僧辩单方做主,擅自废立,于九月,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萧方智为帝。萧方智正式登基,改年号为绍泰,是为梁敬帝。任命贞阳侯萧渊明为司徒,封为建安郡公,食邑三千户。司空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

同年,宇文泰萧衍的孙子萧詧为梁主,管辖江陵一州之地。于是萧在江陵称帝,年号大定,史称西梁或后梁,并追尊其父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南梁灭亡

侯景之乱以来,南梁内乱不断,各路刺史间或秘密勾结,或与他国勾结作乱,陈霸先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约十年的战争,陈霸先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太平元年(556年),陈霸先进位司徒,加中书监;两个月后,再进为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扬州牧,封为义兴郡公;太平二年(557年),加丞相陈霸先黄钺,监太傅,佩剑着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供给羽葆、鼓吹;次月,尊丞相陈霸先为相国,总领国政,封十郡为陈公,备九锡之礼,加玺远游冠,位居王公之上,加相国,设陈国百司。十月,敬帝禅位于陈霸先后,被贬为江阴王,南梁灭亡。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萧詧在江陵称帝,后传明帝萧岿、后主萧琮开皇七年(587年),西梁被隋朝灭亡,存世三十三年,历三主。西梁作为西魏的附庸政权,历代事奉西魏、北周、隋朝,萧岿之女嫁与隋炀帝为后,因此国废之后,仍在隋朝中央政府与江陵县保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宣帝萧詧的曾孙萧铣岳州校尉董景珍、人张绣等人在江南起兵反隋,意图复辟萧梁。萧铣进据巴陵郡后,称梁王,建元鸣凤。次年称帝,迁都江陵,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隋朝将领张镇州、王仁寿等人先后归降萧铣,后又夺南郡,定岭表(今岭南地区),辖区西至三峡,南到交州,北距汉水,兵力达到四十万。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李孝恭李靖等合兵攻打萧铣,萧铣不忍连累百姓,开城投降。到长安后,萧铣被李渊斩首。萧铣的复辟前后共历五年。

疆域

南朝梁的疆域起初与南齐后期相仿佛,天监中时,有23个州、350个郡,1222个县。后趁北魏衰乱时向北扩张,至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时,州增加至109个,一度恢复到刘宋初期的疆域。中大同后期,南梁大举北伐,一度收复淮北市若干城镇和汉中一地。侯景之乱后,长江以北沦陷于北齐,巴蜀地区沦陷于西魏,又放弃掉云贵高原的当地土著民族,后又丢失掉襄阳市一带、江陵一带。

人口

梁初建的数年间,经代齐及对各地反对势力平定的战争,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在籍人口处于低谷状态。萧衍萧衍在位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的安定,维系各方势力的均衡,并采取了一系列安集人户、促进生产的措施,梁朝人口逐步回升。大同九年(543 年)张缵为湘州刺史,“在政四年,流人自归,户口增益十余万,州境大安。”侯景之乱造成的杀戮是巨大,据《南史》记载“都下户口百遗一二,大航南岸极目无烟。”又“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据《梁书》记载太清三年(549 年)“九江大饥,人相食十四五。”侯景之乱使王朝四分五裂,整体户籍无法统计。而梁中央政权所能掌控之地,著籍者尚不足三万。这种情况随着陈霸先代梁而起,再次统一江南,户籍数量才再次恢复。

内政

官制

选官

萧衍重视统治阶级内部门阀大族与寒门素族之间的矛盾,在用人上采取调和政策。一方面,采用国子学学生经考试而入仕的制度,从源头上限制了入仕的阶层,维护了门阀大族的地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同时,对不限以权贵的五馆生可策试入仕,对寒门仕人采取的明经策试取仕的制度,有利于更多的寒门投入到经史的学习中来,有利于政权基础的稳固。但在萧梁一代,由策试之途入仕的人当中,国子生占了绝大多数。

官品与官班

南朝梁时期仿晋朝官制,官制完备。南朝梁官班制不同于官品,由梁武帝于天监七年(508年)进行官制改革后,确定的不同于九品官制之外、独立发展起来的官阶制度,史称“十八班”。南朝梁的官班制包括流内十八班、流外七班、三品蕴位及勋位、州职六班、郡职十班、县职七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十品二十四班、不登二品将军十四号八班、施于外国的一百九号将军十品二十四班。班多者为贵,同班内的官职按优劣排列。

法律

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下诏修订律令,并任命蔡法度为尚书删定郎,制定律令,尚书令王亮、侍中王莹、尚书仆射沈约等人参议律令修订。八个月后,蔡法度团体在晋律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订活动,共撰写完成《梁律》二十卷、《梁令》三十卷、《梁科》四十卷。

《梁律》的删去了《晋律》中的“诸侯”一篇,增设了“仓库”篇,后为隋唐宋元明清的律典所沿用。《梁律》在用词上更为准确,如将“请”改为“受赇”,着重强调处罚官员受赃枉法;将“盗”篇扩展为“盗劫”,“贼”篇扩展为“贼叛”等等,进一步扩大了篇目法条的覆盖面。《梁令》删去了《晋令》中的“军法”六篇、”杂法”两篇、“军水战”、“军战”、“俸”、“赎” 各一篇,增设“劫贼水火”、“军赏” 两篇,总篇目减至三十篇。此外,律令的名称也进行了改动,如将《晋令》中的“佃”改为“公田公用仪迎 ”,新设“劫贼水火”篇,整体更为简洁准确。

《梁律》里,形成了完备的刑罚体系。死刑二等,耐刑四等,短期自由刑及鞭杖刑共九等,赎刑十等。对于官员犯罪,梁律又规定了八种特定的处罚方式。除刑罚体系完备外,梁律令对于刑罚的执行及工具也进行了详备的规定。

教育

南朝梁时期,由于政权相对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繁荣的景象。萧衍建立不限贵贱的五馆,打破了仅以士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局面,在维持了中央官学发展的基础上,也促使了地方私学的发展。其次,朝廷开办以培养专门人才为教育的学馆,使得儒学思想一统天下的的局面被分化。

国学

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下令修复国子学,主要讲授《五经》《孝经》及梁武帝亲自编撰的《制旨孝经义》,为此还专设了胄子律博士,从事教学工作。同时,他还设置了五馆,教授《五经》,每馆设置《五经》博士一人,招收的对象主要为寒门俊才,且不限人数。为解决外地学子求学问题,梁武帝又于天监五年(506年),开设了集雅馆,主要招募外地学子。天监九年(510年),梁武帝下诏储君及宗室子弟需入国子学学习。然而在此时期,五馆中随着主馆学官的相继逝世或迁任他职,五馆名存实亡。 大同七年(541年),在国学外,梁武帝又下令建立士林馆,用于聚集学者讲学。侯景之乱时,士林馆被烧毁。

地方官学

萧衍深谙以兴学建校来加强的道理,他制礼作乐,广开馆寺,兴建学校,又分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开设地方官学。忠武王萧憺、安成康王萧秀萧绎刺史时,都曾在辖域内开立学校,劝课就业。

私学

南朝梁的私学教育同样繁荣。据史料统计,私学教授多达二十余人,生徒在千余人以上。私学主要分成初级教育(蒙学)和高级教育。初级教育的内容多为字书和一般经书。高级教育不光包括儒学教育,也涵盖玄学、佛学、文学、历史学等多科目。除了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的私学教育外,南朝梁也有各家兼综、合流的私学。

户籍

户籍早期分为黄籍和白籍,后期废除白籍,统称为黄籍。户籍上要登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名字、关系及年龄,死、逃、服役、犯病等情况也要在户籍中注明。其次,宦和婚的状态也要注明,以明确能否享受免役的优待。户籍中还要登记民户的门第等级。与黄籍相联系的是用于登记各民户财产的资簿,资簿是确定征收税赋的依据。

经济

农业

南朝梁时期,由于国家对峙,农业的重要地位突显。为了保障重农政策的实施,梁武帝时积极实行屯田制,军屯是在沿边各州郡县,规模较大,仅南北司二州,就开垦荒田二千顷,两年之后,仓廩充足。

南朝梁的疆域内农业自然条件好,农作物种植业以水稻、豆麦麻粟等作物为主。桑蚕业在农业生产中有得到逐步发展的趋势,麻布成为主要的衣着材料。畜牧业除了牛以外,小型家畜如猪、羊、鸡、鸭也很普及。

为保证水利灌溉,南朝梁还相继修建了宿预堰、曹公堰、寒山堰等水利工程。

手工业

南朝梁时期,纺织业有着显著的发展。如梁世祖萧绎发表的檄文中提到:缚侯景及送首者,封万户开国公,绢布五万匹。南朝梁大臣死后,朝廷都会以布作为赏赐,数量从几十匹到几百匹不等。 以此可见,当时南朝梁的纺织业是处于兴盛的地步。

商业

魏晋时期,受汉末的影响,商业正在逐步复苏,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商业扶持的政策。南徐州所辖的京口区(今江苏省镇江市下辖区)就曾是当时繁华的都会之一,是当时南方的一个经济和商业重心。

南朝和海南诸国通商,在梁时商业尤盛。输入货物多是象牙、犀牛角、珠玑、琉璃、吉贝、香料等,输出的货物多是绫绢丝锦等。王僧孺为南海(即今广州市知府时,南海郡每年都有高凉国的人和海船到来,外国商人在这里进行商品贸易。,过去州郡官员用半价买下货物随即转手卖出,赚取几倍的利钱。以前历任官员都这样做,并习以为常。

西域商人通过河南道来中原贸易的也不计其数,益州建康等地均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处,特别是在刘宋和萧梁时期。西域商贾以商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其商业规模大,且经营的品类都是利润较高的丝绸、香料、珠宝等东西。

货币

国家货币

萧梁一朝,战乱不断,为弥补政府开支和军费的不足,萧衍萧衍在建国之初开始铸行新钱并强制流通。梁武帝天监元年发行了五铢钱,以是否带有轮郭而区分为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由于民间私下习惯用古钱进行交易,且屡禁不止,于是梁武帝下令废止铸造铜钱,于普通四年铸造铁铁,并发行了铁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五铢,这四种钱币大小轻重相仿,钱背多带有四出文。梁武帝太清年间,又在局部地区试铸推行了新货币太清丰乐钱。

民间私铸

由于铁在当时属于廉价材料,而且容易购买、冶炼,给民间私铸带来了极大便利。为了追求利润,民间也大量铸造铁钱,称为丰货钱。有说妇女佩戴丰货钱可以生男孩子,因此也被称为男钱。史籍中还提及到南朝梁时期另外的私铸钱币,即鹅眼钱、两柱钱。

货币政策

南朝梁为规范货币的使用和流通,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政策改革。早在天监年间,萧衍发行了面值均为五铢、重量相差近一半的天监五铢和公式女钱,目的是便于二者之间的兑换,以统一市面流通的货币形态。随后,梁武帝又下达政策,鼓励民间铸钱,并规定了兑换比值,以缩减原先两类钱币的价格差距。但由于各种原因,天监五铢并没有成功的推行开,百姓交易沿用古钱,反而加剧了市场流通货币的混乱。后在普通四年(523年),梁武帝大量铸造铁钱,以铁钱代替铜钱作为法定本位货币。由于铁质便宜且易得,政府和民众拼命铸钱,到大同后期,铁钱数量急增,钱币价值极速变低,市场随之形成了通货膨胀侯景之乱爆发后,劣质钱币小五铢“鹅眼钱”充斥市场,钱币的价值日贱,盗铸更盛,甚至以铁、锡等廉价金属掺杂其中,钱币的购买力跌至零点,实物货币再度活跃起来。萧方智时颁布了新的货币政策,于太平元年(556年)重新开放古钱市场,允许古钱自由流通。古钱和今钱的混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经济再度混乱。太平二年(557年),南朝梁又发行了新的货币四柱钱,面值与重量相差近20倍,但投入市场的效果极差,半个月之后,四柱钱及其他细钱被取消,意味着南朝梁的货币改革再度失败。

军事

南朝梁主要为兵户制,即为兵户设立特别户籍,世代当兵或服各种特定劳役。兵力不足,只能征发民丁充兵,后又改成募兵。但募兵者不再是国家,而是全国各地主持军府的将帅们用以补充、扩大私兵的手段。侯景之乱后,募兵制逐步取代兵户制,导致各地出现了许多乡兵、乡勇。

南朝梁将军的官阶以班为礼秩。天监七年(508年),梁增置镇、卫将军等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定为十品,二十四班;自镇将军以下至四将军,共三十五号,为一品,称重号将军,班次则从二十四减至二十;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武安将军至伏义将军,共一百零九号,为十品,二十四班。普通六年(525年),梁进行了军阶改革,将二十四班改成了武职三十四班。

外交

与北魏

萧梁与北魏之间的关系以冲突大于和平,萧衍曾数次以北朝宗室名义发动北伐。普通五年(524年)六月,梁武帝首次北伐;大通二年(528年),趁北魏内乱之机,梁武帝再次北伐,平定洛阳之乱后,梁武帝撤军。中大通四年(532年),高欢联合河北省大族,与尔朱氏集团发生冲突,梁武帝介入内乱,后由于高欢的胜利,暂停北伐。

即使两国不断交战,但仍然有交好之意,保持往来。永平元年(508年),白早生杀害东晋宗室司马楚之司马悦后,以城降梁。北魏计划用梁的俘虏交换回司马悦的首级及被俘的董绍。萧衍在送回董绍后,转达与北魏息兵通好之意,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普通元年(520年),北魏主动遣使与梁通好,而梁并未给予回应。

与东魏

相较于北魏,南朝梁一直与东魏保持着友好往来。大同二年(536年),两国建交,太清二年(548年)通使因侯景之乱而中断。十三年间南朝梁19次遣使到东魏 19 次。

侯景叛乱,先投降西魏、东魏,后又转而投奔南朝梁,南朝梁与东魏间友好通使的和平局面被打破。梁武帝死后,为争夺帝位,梁宗室诸王不惜纳质献地,勾结外敌,甘为附庸。鄱阳王萧范以子为质,将合肥一地献给东魏,请求东魏援兵,但东魏并未予以支持。

与西魏

南朝梁与西魏基本没有外交往来,反倒时有争战。大同元年(535年),西魏宇文黑曾提出相结邻好,但并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梁武帝死后,岳阳王萧詧兄弟被萧绎派兵围攻,于是向西魏遣使求援,请为附庸。西魏击溃萧绎大军后,萧绎将自己的儿子当成质子,向西魏求和,并愿意结为盟友。借西魏之手,萧绎先后铲除了萧纶萧纪,在江陵县称帝。而西魏也从中获利,借着萧詧求援,先后占据江汉、汉中市、蜀地,版图急剧扩张,实力急剧膨胀。

与北齐

大宝元年(550年),萧绎初次与北齐通使,到承圣三年(554)江陵陷落,双方使节往来大概 12 次。大宝二年(551年)三月,北齐授萧绎梁王的封号。次年三月,又进萧绎为梁主,自居附庸。

承圣元年(552年),萧绎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东下诛杀侯景,侯景的部分将领因惧怕投降后受到惩处,转而投降北齐。北齐趁机占据了南朝梁的江北诸城,与梁军开始发生直接冲突。承圣二年(553年)九月,北齐进攻建康,被梁军重创。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后,北齐立萧渊明为帝,扶植起一个傀儡政权。陈霸先杀死王僧辩、复立萧方智后,依然请藩于北齐。为平定王僧辩部下的叛乱,陈霸先以从子陈昙朗、梁永嘉王萧庄为质,与北齐结盟。

文化

文学

南朝梁之初,频繁的战乱和党禁之祸,使得文人开始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以求避世。萧衍在位中期,励精图治,经济逐步恢复带来俗乐的广泛传播,声乐之娱成为社会的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兴盛。梁代文坛的繁荣,与皇室成员的参与密不可分。梁武帝萧衍是“竟陵八友”之一,爱好文学创造,同时也以帝王之尊,重文轻武,广纳名士,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他废除经学,经常组织文学活动,无疑对整个社会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萧衍、萧统萧纲等皇室成员不仅创作了相当数量的作品,而且萧统、萧纲都有一套自己的文学理论,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南朝梁文学的发展。

文学风格及创新

南朝梁的文学随着章句之学渐疏,玄学的兴起,文学创作更趋抒情化,由言志转向了言情,文学叙事性减弱,个人情感抒发增强,手法上更重语言表达,重技巧。在“四声八病”的理论提出后,诗律确定了下来,随之音调更为和谐,对偶更为工整,文学开始贴近音乐的“神韵”。

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并最终在南朝梁的时候形成以咏物为主的新体诗。最初的咏物仍以山水田园为主,随着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过渡,文人以皇权为中心集聚,诗人的视野也就从山水情怀变为宫廷生活,于是诞生了新的诗体:宫体诗。

宫体诗的描写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多用正侧面结合的方式,将某一外物的形态用比喻、拟人、对比等写法进行全方位的描摹,这使得宫体诗有一种浓重的氛围感。宫体诗另一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写法与对物象的写法非常相似。宫体诗最鲜明的特点是“艳情”,这与诗歌取材有很大的关系。宫体诗最典型的五个题材分别是女色、咏物、赋题、公宴和边塞,五个题材都会有大量描写女性或者爱情的内容,或多或少给人以香艳、妩媚之感 。

主要文学成就

天监十五年(516年),在萧衍的诏令下,由何思澄等五人,历时八年,完成了七百卷大型类书华林遍略》。萧纲凉州也组织了陆罩萧子显等三十人,在中大通六年(534年)编成了佛教类书《法宝联璧》。

南朝梁文学批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著作。全书共50篇。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阐述了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态度和方法。《文心雕龙》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则是一部重要的诗论专著。《诗品》专门评论五言作品,共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一百二十二位诗人、十九首古体诗,分为上中下三品。钟嵘品评诗人时注重其个人风格特点和诗人之间的传承关系,他的品评主张是反对声病说,主张诗歌要有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用典,提倡兼具风古和词采的作品。

萧统萧统的《昭明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从先秦到梁代一百二十七位作家、七百余篇诗文歌赋。该书将文体分成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再在一些大类下按题材分成若干小类。

成书于大通元年(527年)末至中大通元年(529年)间的《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总集。总集收录上至汉魏下至梁代的诗文七百六十九篇,内容中多为表现男女感情的记述,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代表人物

沈约:曾为梁尚书仆射,封建昌侯,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顒等创“四声八病”的理论,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是当时文创作的一项突破。沈约所著甚多,有《宋书》《齐纪》《四声谱》等及诗文集《沈隐侯集》。诗卷包括赋、乐府、四言、五言、七言及联句等多种体裁。在他所创作的诗文里,最突出的是描写山水景物和抒发离别哀伤之情的作品。钟嵘曾评价他的诗“词密于范(云),意浅于江(淹)”。

任昉:“竟陵八友”之一。因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与同期的沈约被时人称为“任笔沈诗”。与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地记》《杂传》等近500卷均已散佚。任的作品凝重质实,在当时实为别调。

吴均:擅长以山水景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韵和谐,风格清丽,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文风清拔,被时人认为“清拔有古气”,后称他的风格为“吴均体“。现存诗歌多为乐府、赠答、咏物之作。流传最广的当属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

何逊:何逊的诗绘景言情,清新宛转,合乎声律,诗风清冷,为时人所重,唐代诗人杜甫曾多处化用他的诗句入诗。何逊的文今存不多,诗尚有九十余首,收录在《何逊集》中。

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是集南朝诗歌成就之成的诗人,其骈赋和骈文的成就最高。庾信初仕梁,后奉旨出使西魏,被留在西魏。在梁时,庾信的作品文藻艳丽,与宫体诗诗人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在西魏时,受北国风土的影响,庾信的诗风大变,既有南方的秀丽细微,又有北方的豪迈慷慨,二者融合产生了一种悲壮瑰丽的独有风格,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南北文学合流的趋势。最能反映他后期生活思想情感的佳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记述了离乱之苦,感叹身世遭遇的不如意。庾信的新体诗在声律上已经有了唐代的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的雏形,在艺术手法上善于用典,而且很有创造性,擅于变化,自然合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宗教

南朝梁建立之初,为缓和社会阶级矛盾,转移宗室政客的争执焦点,维护统治秩序稳定,萧衍萧衍大力推行佛教,他广修寺庙佛像,数次带头舍身为僧,还14次下诏盛开法会,7次亲自出席并6次躬身演讲。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南朝梁在全国的佛寺共有2800余所,入寺的僧尼高达82万余人,仅建康一地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余万。

梁武帝热衷于精研佛法,编翻译佛教经典及佛教活动,僧众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后世三教融合的局面。梁武帝创新佛戒,将世俗律法思想融合进佛教戒守中,树立了对佛教的世俗权威,佛法逐步向世俗低头,逐步丧失了超然地位而自认为中国社会中的一阶层。但萧衍大肆铸造佛像消耗了大量的铜,减少了铸造货币的数量,造成寺院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梁武帝在崇佛政策的指导下,强调救赎与宽容,而救赎与宽容只是相对于贵族阶层而言,相反,百姓面临的是更加严酷的剥削,无疑加深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受梁武帝崇佛的影响,政府官员中崇佛的风气日盛,助长空谈风习,腐蚀军队建设,社会风气浮躁淫靡,世风日下。

科技

历法

南宋后至齐梁初,一再沿用南宋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元嘉历》。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提出改历,并任命祖冲之的儿子祖暅(gèng)为员外散骑侍郎。祖暅随之上奏,说以其父祖冲之所创立的《大明历》与天文现象密合,五年后,祖暅再次上奏,于次年开始施行《大明历》。大同十年(544年),梁武帝拟造采用定朔的新历,以甲子为元,六百一十九为章岁,一千五百三十六为日法,一百八十三年冬只差一度,月朔以其迟疾定小余,分三大二小。后因侯景之乱,改历一事终止。

地理学

天监五年(506年),南朝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任昉任职秘书监时,在南齐陆澄的《地理书》的基础上,编撰了大型方志学丛书《地记》。《地记》主要收录了汉代至南朝萧齐时期的52部方志,分成总志、区域志和专志大三类,共记252卷。总志综记全国史地。区域志专记各州、郡、县史地,具体包括建置沿革、山水亭邑、物产民俗、历史文物等。专志又分为异物、都邑、行记、山川、冢墓、地名、寺观等子目。 异物志专记奇异物产风俗;都邑志专记都城建筑景观;行记专述沿途地理风物;山川志专记山川景色物产。南朝灭亡后,《地记》大部分散佚了,到隋朝时,仅余54部,现有残本53部。

矿物学

南朝梁所著的《地镜图》是一部探矿理论著作,书中的观点认为地下矿物与地面植物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而地面植物的某些种属能指示地下与之相应的特定矿藏。地植物成为矿藏的指示物,还表现在植物生长时间和形态的变异上。一地气候的某些特征也与有些矿物相关,据气候可以找到矿藏。

南朝梁代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在从事药物和制药化学的研究过程中,也发展了无机化学。他明确指出有生熟之分,还清楚地说明了汞剂现象,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其成泥。在辨别硝石时,陶弘景观察燃烧时冒出的烟雾颜色来区分硝酸钾芒硝

帝王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