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稻蝗 :斑腿蝗科稻蝗属的一种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1 04:35

中华稻蝗学名:Oxy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斑腿蝗科稻蝗属的一种昆虫,又称蚱蜢、稻蝗。中华稻蝗成虫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与若虫不能飞相比,成虫活动能力较强,既能跳跃,又善飞翔。该昆虫虽是中国稻区的主要害虫,但也是重要的资源昆虫:其成虫和若虫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可食用资源;中医上中华稻蝗成虫极具药用价值;从它体内提取的磷类化合物,可用于食品的功能性添加剂,以及化妆品和其他工业领域中。因此,中华稻蝗也是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

中华稻蝗是渐变态昆虫,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卵粒呈黄色,被卵囊包裹埋入土中;若虫一般为6龄,其外形与成虫相似;成虫体长15.1~40.5mm,体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复眼突出,触角丝状,翅长超过腹部。中华稻蝗是植食性昆虫,喜欢取食水稻叶片。

中华稻蝗的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日本朝鲜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美国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它们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一般多发生在稻田和低洼潮湿的地方。人工养殖中华稻蝗可以通过箱养的方式进行,其卵块和收获的成虫都可以通过冷藏的方式储存备用。

命名与演化

中华稻蝗,中文中俗称蚱蜢、稻蝗、蚂蚱、蝗虫;学名 Oxya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图恩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于1815年命名,被归于稻蝗属(Oxya)下。

在稻蝗属中,中华稻蝗是较为原始的种类,其余物种如日本稻蝗(Oxya 日铜罗花金龟)、山稻蝗(Oxya agavisa)都是由中华稻蝗进化而来。

形态特征

成虫

中华稻蝗体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或背面黄褐色,侧面绿色,常有变异,有光泽。沿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中华稻蝗个体通常较大,而内陆山地地区的个体趋向较小,这一趋势在海南岛台湾岛上的中华稻蝗种群中同样可以观察到。

(表格参考资料来源:)

头部

成虫头大,头顶宽短,顶端宽圆,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颜面隆起宽,两侧缘近乎平行,具明显的纵沟,颜面略向后倾斜。触角褐色,呈细长丝状,25~28节;其长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其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1.5~2倍。口器咀嚼式;复眼灰色,呈卵形。

身体

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褐色纵条纹,前胸背板两侧也有1深褐色纵条纹,和头部相连。前胸背板较宽平,两侧缘几乎平行,中隆线明显,线状,缺侧隆线;3条横沟均明显,后横沟位近后端,沟前区略长于沟后区。前胸腹板突锥形,顶端较尖。中胸腹板侧叶间之中隔较狭,中隔的长度明显大于其宽度。

肛上板为较宽的三角形,表面平滑,两侧中部缺突起,基部表面缺侧沟。尾须为圆锥形,较直,端部为圆形或略尖。阳具基背片桥部较狭,缺锚状突;外冠突较长,近似钩状;内冠突较小,为齿状。色带后突背观为宽圆,两侧突较小,略可见;色带瓣较宽,向后凹入较深;阳具端瓣较细长,向上弯曲。

翅膀与足部

前翅较长,常到达或刚超过后足胫节的中部;后翅略短于前翅。前翅的前缘绿色,其余贴于腹部两侧的部分为褐色;后翅本色。

后足腿节、胫节绿色,股节上膝侧片褐色。后足股节匀称,上隆线缺细齿;内、外下膝侧片的顶端均具有锐刺;后足胫节近端部之半的上侧内、外缘均扩大成狭片状,顶端具有外端刺和内端刺;跗节爪间的中垫较大,常超过爪长。

雌雄鉴别特征

雌性体型较大于雄性触角略较短,常不到达前胸背板的后缘。前翅的前缘具不明显的刺。腹部第2、第3节背板侧缘的后下角缺刺,有时略隆起。产卵瓣较细长,外缘具细齿,各齿近乎等长;在下产卵瓣基部腹面的内缘各具有1个刺。下生殖板表面略隆起在近后缘之两侧缺或各具有不明显的小齿;后缘较平,中央具有1对小齿。

中华稻蝗的卵粒呈黄色,有光泽,长4.5~5mm,宽1.3~1.6mm。

卵囊呈茄形,前端平滑凹陷,后端钝圆,中间略细;长7~16mm,宽6~10mm,每块有卵8~51粒,卵块内卵粒呈鱼鳞状排列较整齐。

若虫

若虫一般为6龄,其外形与成虫相似,各龄间的区别主要在触角节数及翅芽的形状。 1龄若虫触角13节,无翅芽;2龄若虫触角14~17节,翅芽不明显;3龄若虫触角18~19节,翅芽明显,前翅芽略呈三角形;4龄若虫触角20~22节,前翅芽呈尖三角形;5龄若虫触角23~27节,翅芽背面翻折;6龄若虫触角27~28节,翅芽可伸达第3腹节。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稻蝗的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中国,以及美国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

该昆虫在中国的主要稻区均有分布,北起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尤其南方十分常见。由于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的地理屏障作用,中国大陆的中华稻蝗种群可以分为三个独立的群体:沿着秦岭山脉南麓,位于汉江两岸的汉中市安康市的中华稻蝗构成一个种群;秦岭山脉北麓,从眉县延伸至长安地区的中华稻蝗构成另一个种群;黄土高原的另一侧,延安市的中华稻蝗则是另一个独立的种群。

栖息环境

中华稻蝗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该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一般多发生在稻田和低洼潮湿的地方,但在地势高燥的干旱地区也有少量。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华稻蝗是植食性昆虫,喜欢取食水稻(Oryza sativa)叶片,其次是假稻(Leersia hexandra)、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玉米(Zea mays)、麦子(Triticum aestivuml)、高梁(Sorghum bicolor)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禾本科(Poaceae)植物;在没有禾本科植物的条件下,也以红薯(Ipomoea batatas)、豆类(Fabaceae)、花生(落花生属 hypogaea)等作物临时充饥。1~3龄若虫很少取食水稻,多数取食稗草等禾本科杂草,4~6龄若虫和成虫才主要取食水稻;成虫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

一只中华稻蝗一生约可取食稻叶410cm²,若虫期的食叶量约占总食叶量的20%。1~2龄若虫食量较小,3龄开始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但老龄若虫蜕皮和成虫羽化后均有一段停食时间。一天中以10~12时和16~19时取食最烈,中午和夜间栖息于植物深处很少取食,阴雨或大风天停止取食。

运动行为

中华稻蝗成虫活动能力较强,既能跳跃,又善飞翔。若虫最后一次蜕皮时,翅型从无功能的翅芽向执行飞翔功能的后翅呈现跳跃式发展,使成虫具备了若虫所不具备的飞翔能力。

中华稻蝗飞翔时,首先靠跳跃产生前冲动力,再向前向上飞行,加上后翅积极的扇动,能保持较长距离的飞行;而在下落过程中,后翅的臀脉域能形成“伞型降落”效应。

中华稻蝗以上午和下午活动最盛。在不受外界干扰时,多静伏在稻株茎叶上不动。若稍遇惊动,则会迅速下退,躲到植物基部或落入水中。

趋光行为

中华稻蝗成虫对白光和紫光有明显趋性。但只限于交配前10天左右,进入交尾期后,趋光性很小。从灯光诱集的结果看中华稻蝗的趋光与光的亮度有关系,亮度高,诱集的多;亮度低,诱集的少。

集群行为

低龄若虫在孵化后有群集生活习性。初孵出的1龄若虫多集中在一起很少活动,3龄前有群聚现象,3龄后开始集中向稻田扩散转移。

生长繁殖

中华稻蝗是渐变态昆虫,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在长江以南地区一年有2代发生。

交配产卵

中华稻蝗成虫在羽化后25天左右开始交配,8月下旬至9月上旬交配最盛。该昆虫可多次交配,交配多在晴天进行,下午多于上午,午后为交配高峰时段;阴雨天配种较少。

交配后经20~30天开始产卵,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产卵时间大多在中午至下午之间,以午后最多。一般在23℃以下很少产卵。

成虫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在与水田交界的荒地、荒湖、草地等处产卵较多,堤岸次之,路边、田间最少。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土壤湿度在20~30%之间最适中华稻蝗产卵。

产卵时中华稻蝗依靠产卵瓣将其腹部插入土中,先分泌泡沫状物质包裹着卵粒形成卵囊,每个卵囊内含卵粒数不等。每头雌虫产卵10~100粒,卵块1~3块。产卵以土中为主,也有产在稻茬中的。土下1.5~2.5cm深处产卵量最多,可占总量的70%。

生长发育

中华稻蝗以卵块在田埂、荒滩、堤坝等土中1.5~4cm深处或禾本科杂草根际、稻茬株间越冬。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卵开始孵化,广州市孵化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南昌市为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为5月中下旬,北京为6月上旬,吉林省为7月上中旬。安徽安庆地区,第1代卵于5月上中旬孵化,第2代卵于8月上中旬孵化,但数量较少。

若虫一般为6龄,少数5龄或7龄。在25~30℃的条件下,若虫每个龄期10~12天,最长14天,最短4天,在黄淮地区,卵期(包括越冬期)200天左右,若虫期65天左右,成虫期95天左右。7月上旬若虫开始陆续羽化为成虫。成虫多在早晨羽化,在性成熟前活动频繁。7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成虫盛发期。10月间成虫产完卵后大批死亡。

人工养殖

中华稻蝗是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小批量饲养可以采用箱养;大批量饲养可以利用网室或塑料大棚饲养。这里主要介绍箱养:

养殖环境

饲养箱一般为长方体,箱体大小可以根据饲养场地的大小以及饲养规模来定。饲养箱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供中华稻蝗活动取食用,下部供产卵用。上部一般采用透明玻璃、尼龙网或塑料薄膜等制作成封闭空间,前方留一个可推拉的玻璃门,以便投喂饲料和打扫卫生。下部可以用铁皮、实木板或者塑料管等制作成抽屉状,高度约为10cm,里面装湿润的沙土,供中华稻蝗产卵。

饲喂管理

中华稻蝗主要取食禾本科杂草或粮食作物的嫩叶。人工饲养可以找一块空地或建一个温室,种植小麦、玉米等。小麦草或者玉米苗长到30cm左右高时,就可以作为中华稻蝗的饲料。投喂时每天上午从田间或温室中剪取麦苗或玉米苗,撒于饲养箱内,投喂量不宜过多。空气湿度较大时,取食量稍少。随着龄期的增长,若虫食量也显著增加,此时应给麦苗或者玉米苗偏施氮肥,保持叶片嫩绿,并增加食物供应量。

每天要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存物。箱内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50%~80%。

生长管理

雌成虫将卵产于湿润的沙土中。因此,饲养箱下部应经常保持有足够的湿润沙土。一般10天左右挖一次卵块,挖出的卵块在25~30℃温度下,13天即可孵化。如需要长期保存,可将卵块保存在0~5℃的冰箱中,这样可保存数月至一年。

孵化出的低龄若虫应及时转移至低龄若虫养殖区,同一两天孵化的若虫,可放在同一个养殖区,以使其生长整齐;4龄后若虫需转移至高龄若虫养殖区。养殖中,需注意预防老鼠、鸡、鸭等食虫动物的入侵。成虫羽化后,除一部分留种外,其余成虫应及时收集,清除内脏后放冰箱或冷库储藏备用。

主要价值

工业价值

中华稻蝗的脂类中含有7.85%的磷脂类物质,可以作为天然磷脂类化合物的良好资源。从中华稻蝗中提取的磷酯类化合物,可用作食品的功能性添加剂,以及医药、化妆品和其他工业领域中。

食用价值

中华稻蝗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性可食用资源,其若虫、成虫均可食用。每100克中华稻蝗干品,含水分19.2g,蛋白质73.3g,脂肪2.2g,糖类3.11g及18种氨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锌、等。维生素B2的含量是鸡蛋的3倍、维生素E的含量是猪肉的5倍。但热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此外,中华稻蝗还可以加工成昆虫蛋白粉、昆虫罐制食品等,也可用它饲喂家禽、特种鸟类等。

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中华稻蝗新鲜或干燥的成虫均可入药,其性平,味辛,入肺、肝经,有止咳平喘,滋补强壮,止痛,解毒、透疹的功能;内服可用治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厥、咽喉肿痛、疹出不畅,外用可治中耳炎

危害与防治

危害

中华稻蝗主要为害水稻和禾本科禾本科杂草,各稻区均有分布,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中华稻蝗成虫及若虫为害水稻时,轻者稻叶被咬成缺刻,重者全部吃光,仅留叶脉;抽穗后可咬断小枝梗或造成断穗、白穗等;乳熟时可直接取食谷粒,黄熟时则可弹落稻谷影响产量。稻蝗除为害水稻外,还可为害旱作玉米、麦类、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等多种作物。

中华稻蝗是整个东南亚稻区中的重要农业害虫,且泰国巴基斯坦稻区为害严重。同时,中华稻蝗也是中原地区稻区的主要害虫,全年以8~9月份为害最重。

该虫的发生与稻田生态环境、气候等有密切的关系。田埂边发生重于田中间,因该昆虫多就近取食,且田埂日光充足,有利于其活动;老稻区发生重,新稻区发生轻,因老稻田卵块密度高,基数大,田埂湿度大,环境稳定,有利于其发生;一年一熟田发生重,一年两熟田发生轻;冬春气温偏高有利于其越冬卵的成活、孵化和为害。

防治

农业防治

中华稻蝗喜在田埂、地头、沟渠旁产卵,发生重的地区应组织人力冬春铲除田埂草皮,破坏其越冬场所。除此之外,可选择叶面毛多刺、叶缘锯齿深的水稻品种;并合理轮作,水稻和大豆(Glycine max)、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芝麻(Sesamum indicum)等轮作、间作、套种,以减少中华稻蝗食料,抑制中华稻蝗发生。此外,提高稻田周围植被覆盖率,保持环境生态的多样性,是防治中华稻蝗的根本措施。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青蛙(镇海林蛙 nigromaculata)、蟾蜍(Bufonidae)等天敌,可有效抑制中华稻蝗的发生。在中华稻蝗发生盛期,还可将鸭子赶到田里,取食若虫或成虫。

此外,喷施生物制剂如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巴氏蚕白僵菌(Beauveria)、绿僵菌(Metarhizium)、痘病毒科(Poxviridae);喷施植物源农药,如天然除虫菊酯印度苦楝树(Azadirachta indica)叶的石油醚提取物;释放性信息素等措施,均有利于防治中华稻蝗。

科学用药

趁3龄前中华稻蝗群集在田、地边、渠旁取食禾本科杂草嫩叶的时期,可喷洒农药突击防治。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每亩应及时使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g,或25%噻虫水分散粒剂4~6g,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等药剂,兑水50kg喷雾,均能取得良好防效。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

中华稻蝗的天敌很多,天敌昆虫有蜂虻科(Bombyliidae)、丽蝇科(Calliphoridae)、皮金龟科(Trogidae)、食虫虻科(Asilidae)、步甲科(Carabidae)、拟步行虫科(Tenebrionidae)、麻蝇科(Sarcophagidae)和缘腹细蜜蜂科(Scelionidae)等;许多鸟类如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喜鹊(Pica pica)、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百灵鸟(Alaudidae)、乌鸦(Corvu ssp.)、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等都是捕食中华稻蝗的能手;除此之外,还有蛙(蛙科)、蛇(Serpentiformes)、蜥蜴(姆万扎平头飞龙蜥蜴)、蚂蚁(Formicidae)、蜘蛛(Araneida)等。

寄生关系

寄生螨形总目,如红蝗螨、三角真绒螨、拟蛛赤螨、格氏灰足附线螨等均可寄生在中华稻蝗的若虫和成虫体表。

物种对比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是中原地区另一种为害严重的剑角蝗科(Acrididae)昆虫,发生时是一种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在中国历史上,东亚飞蝗造成的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其与中华稻蝗的分别大致如下表所示: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0-20

中华稻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0

Oxya chinensis.COL.2023-10-20

中华稻蝗.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2023-10-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