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5:52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成立于2015年5月,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学院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前身为建校之初的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1986年设置高等教育研究室,1989年成立教育管理系,2015年5月正式成立教育学院。目前,教育学院涵盖教育学、理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拥有民族教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教育博士后流动站;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五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硕士(Ed.M)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体育)等领域;开设应用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3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100余人,本科生500余人。

教育学院下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技术系,现有专兼职教职工47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部级专家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 人,占教师总数84.8%。近五年来,全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教育学项目等课题20余项,教育部、湖北省和国家民委等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全院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民委社科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先后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

我院教育学学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2013年),也是湖北省一级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2014年)。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全国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0),也是历届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

教育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以上学术平台。学院还下设有民族地区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所、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院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服务求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少数民族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引领我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民族教育决策咨询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4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8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湖北、河南省、内蒙、新疆、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宁夏、山西省湖南省江西省海南省等12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6%,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近60%。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2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80余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4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4人、楚天学者22人、二级教授1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湖北省立项建设博士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8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9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13个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4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3.1亿元。

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3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441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5项,出版著作275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300余篇,获授权专利83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5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2001年至今连续14年7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大学章程为龙头,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抓好“十三五”规划落实,扎实推动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