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5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是现代方立天编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在为高等院校哲学原理教师讲授“中国占代哲学问题”讲义的基础上加工增订而成的,是一部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的著作。

作者在纷繁复杂的中国哲学史料中,筛选出I·二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又以吏为序,选择每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著作的哲学思想,探本求源、提要钩玄地加以评述。这十二个问题是:(1)宇宙生成论,评述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的起源、生成和结构的理论探索。(2)本体沦,评述古代哲学家关于世界万物生成的依据,即本源、本体的学说。(3)时空观,介绍中国古代学者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4)常变观,也就是发展观,着重阐述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及其根源、规律的哲学观点。(5)矛盾观,评述古代哲学家对事物内部对立诸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斗争的关系的看法,也就是对事物运动变化根源的看法。(6)形神观,着重论述占代哲学家关于形神关系的思想。(7)人性沦,就古代哲学家对人的本性,本质的看法进行简要的回顾和评述。(8)人生理想观,阐述古代先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理想的基本观点。(9)6史观,评介古代先哲对社会历史演变发展及其规律的种种观点。(10)名实观,评述古代学者对于名称概念和客观事物关系问题的探讨和论述。(11)知行观,阐述古代哲学家对于认识与实践关系(包括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关系)的思想。(12)真理观,叙述古代哲学家对于真理的形成、真理与谬误、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以及检验真理的方法和标准等问题的看法。以上—,‘二个哲学专题合为三篇:从宇宙生成论至形神观是自然篇;从人性论至历史观是人生社会篇;从名实观至真理观是认识篇。评述十二个哲学问题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此外,每章还前有引言后有结语。引言是对每章哲学问题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对有关讨沦、争论问题作一简介。结语是对每章所叙述的哲学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评沦。

本书以问题为纲来叙述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在体裁上,与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学案体,即按年代先后选录重要人物的主要资料并加以评论的体裁不同,也和以人物或学派为纲叙述哲学思想发展过程的通史体不同,是属于问题解析体。近二三十年,我国以通史体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已有十余种,而问题解析体的哲学史著作尚不多见。它的优长,正如当代中国哲学史界泰斗张岱年先生在为本书所撰的序文中所说:“以问题为纲来叙述中国哲学的历史,较易于体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选出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叙述其源流演变,就可以比较清楚地阐明某一哲学问题的提出、争论、演变与解决的历史过程,如此,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也就昭然彰显了,从而许多哲学范畴的创立、分化、融合、发展的轨迹也就随之厘然莹澈了。”如第七章“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在引言之后,作者设六节,沿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明清的历史顺序,从孔子的“性相近”观点到戴震的“欲、情、知”说,叙述评论了各个历史时期哲学家关于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各家的异同、争论,无不跃然纸上。以问题为纲,将庞杂的中国哲学史料井然有序地组织起来,极便于读者把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对于先秦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的学说,都能提要钩玄,作了充分的评述;对于两汉至明清的哲学,除了论述占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之外,对于魏晋玄学的道家学说、隋唐时代佛教重要宗派的哲学思想,也都作了较详的说明。取材广博,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哲学史就是历代思想家面对现实,思考宇宙人生,探寻真理的历程。站在当代科学的高度,以现代认识论的视角,对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进行深层的开掘,准确地概括解析,是本书的另一特点。例如,作者在第一章叙述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后,又准确而深刻地归纳总结出了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的重要类型:元素沦、道论(绝对观念论)、原子沦、精气论、气论,太极论、虚无论、神创论、象数论和气神论等。并指出这些类型中多元论是少数,一元论是多数。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沦的历史演进特点是:逐步从与宗教神话的联系中摆脱出来;从多元的元素沦到单一的实体论;重视探索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重视从总体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宇宙的整体。这种从现代认识论角度进行的抽绎和解析,是对中国古代哲学义理的深层发掘。

本书非常重视阐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价值: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学派林立,内容丰富,是世界哲学之林中颇具特色的、影响深远的一个哲学类型。作者尤其注意挖掘、总结那些具有中华民族气质的熠闪光的思想成果。如,作者在总结古代常变观时,首先旨定了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运动变化是世界的普遍事实,然后又特别指出“工夫之还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关于古代寸空观,作者评述唐朝唯物主义者柳宗元在《天对》中,以回答屈原《天问务的形式,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宇宙空间无限论的思想,指出他的关于天没有中心的思想,是对空间无限性的十分精彩而深刻的见解。作者评论刘禹锡的时空观说?刘禹锡讲房子“高厚之形”的空间,是依赖于房屋这种有形之物而存在的,器皿的“规矩之形”的空间,是依赖于器皿这种有形体之物而存在的。这是对空间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的卓越探索。本书肯定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内容相当丰富渊”,指出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性格、信仰等部发生过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有阶值的思想的同时,也以严肃科学态度指出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谬误和流弊,例如第五章矛盾观的第六节中,作者实事求是地肯定宋代理学家邵雍朱熹都讲阴阳相分,讲“一分为二”,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同时又指出,他们把对立过分夸大,以致在社会领域否认对立面的转化,这就导向了形而上学。对于古代哲学思想进行理性的审慎分析,肯定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认真地进行分拣,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纵观全书,作者总是一方面介绍历代哲学家有关哲学的基本观点,重要哲学问题的历史演变,一方面又重视“清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轨迹,并初步作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理论概括”。例如,在论述中国古代本体论时,作者明确概括出其特点:从无形的东西寻找有形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哲学家都强调体用统一。作者在注重理论概括的同时,还寸时注意理论思维经验教训的总结。如在真理观一章中,作者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真理观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感性经验或理性认识为标准;二是以客观事物、行动和行动的效果为标准。它们的共同进步性是在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斗争中,下从个人感觉、观念、思想和理论中去寻找真理的标准,而是坚持认识来源于感性,真理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原则。同时又指出,古代唯物主义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最根本的缺陷,是没有真正懂得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占代哲学问题发展史》被学术界认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史论著,问世以来受到好评。1990年第5期《哲学研究\u003e\u003e、1991年2月13日《光明日报》、1991年第6期《教学与研究》分别发表了评论,日本也发表了有关报导。台湾省将出版繁体宇版以供当地高校教材之需。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