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更新时间:2024-09-21 02:19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作者陈飞,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属文学类书籍。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周秦诸子散文研究、先秦两汉史传散文研究等。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术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科学概论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不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

陈飞(1957-),笔名陈潜之、陈选公等,室名天心居。1957年9月生,江苏省睢宁县人。1978年考入江苏师范大学(现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并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3杭州大学成立古籍研究所,随导师转为该所研究生。师从刘操南先生、兼从本所诸先生习治古代文学语文学等。1985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先后在中共浙江省委研究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工作。1991年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1997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暨研究生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董乃斌先生习治唐朝文学,2000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古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省级特聘教授,河北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文选学研究理事兼副秘书长。

陈飞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余年,1990年以前,重在明清文学,其后逐渐转向唐代文学与文化,近年于唐代文学制度用力尤勤,率先提出并力行“官人文学”研究。先后出片有《金圣叹(评传)》(台湾知书房1993)、《唐太宗(传论)》(台湾云龙1995)、《文中了校译》(安徽文艺1995)、《唐诗与科举》(漓江1996)、《大唐西域记(注读)》(台湾三民书局1998)、《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等学术10余部;主编和主撰《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大象1999)、《中州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0)`《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大象2002)等学术著作与期刊近10种;发表《论金圣叹的人格》(《学术月刊》1985年第7期)、《金圣叹与哭庙案考辩》(《明清小说研究》1987年第6辑)、《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精神品质》(《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中国古典文学型态论纲》(《中国诗学》1991年第1辑)、《韩愈的“人臣”定位及其“道”论》(《学人》第3辑、)《唐代文学的文化规定》(《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唐代“常明经”试策考述》(《文史》第57期、)《唐代“秀才科”考辨》(《文献》年第3期)、《唐代进士科“止试策”考论一一兼及“三场试”之成立》(《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二十世纪妇女文学史著述评》(《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等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业绩

第三节 中国散文史研究中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周秦诸子散文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论语》、《孟子》散文研究

第三节 《老子》、《庄子》散文研究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散文研究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先秦两汉史传散文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

第三节 《全本史记》研究

第四节 《汉书》研究

附《后汉书》、《三国志》研究

第五节 结语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诸体散文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序跋体散文研究

第三节 游记体散文研究

第四节 书信体散文研究

第五节 章表体散文研究

第六节 论说体散文研究

第七节 其他各体散文研究

第八节 骈体文研究

第九节 结语

第四章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韩愈散文研究

第三节 柳宗元散文研究

第四节 欧阳修苏轼散文研究

第五节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散文研究

第六节 结语

第五章 明代散文流派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七子派

第三节 唐宋派

第四节 公安派

第五节 竟陵派

第六节 台阁派、茶陵派及其他

第七节 结语

第六章清代散文流派研究

第一节 百年研究概要

第二节 义法的阐释及桐城文论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桐城古文与时文的关系及创作成就评价

第四节 文派流变史及其历史经验教训的探讨与总结

主要参考书目及版本

后记

后记

这本书历时两三年,虽然现在看来,其间仍有不少遗憾,但交稿日期迫近,也只好大抵如此了。

我本人对中国散文研究学术史虽有一些兴趣,但从未予以专注的留心,更没能抽出时间作专门的研究,所以本不应该也不适合来编这本书。而且,以往编书“受伤”的经历,也使我望而却步,只是傅璇琮先生的深情厚谊和教诲勉力,令我实在不愿推脱,于是便硬着头皮接受下来。

大约是2000年的夏日,当时我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书。有次到中华书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所在)拜见傅先生,先生谈起这个任务并希望我能承担下来。在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还特别指示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专题”,以点带面式地勾勒出“史”的轮廓,并列举了几个重点。交稿时间为次年的年底以前,傅先生说出版社打算完成一本出一本,故宜早。

回来后便与几位同仁商量,咸以为这样的课题和工期,非个人之力所能办到,宜分专题约请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共成之。于是由我粗拟了几个“要点”及“注意事项”之类,供大家再议,其意大抵有:一、根据傅璇琮先生的指示精神,复鉴于“散文”概念及界限的相对含混与古今差异,本书在整体上采取了某种简化处理:将考察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古代”;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文学”上;避免一般“史”类著述面面俱到,而是进行专题性的重点考察。因此本书亦可名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术史要》。二、明确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散文研究的“学术史”,而不是一般的散文史或研究介绍。因此,重点应放在对学术性问题的梳理、评论和阐释等学术史的把握上,努力避免单纯的“综述”和撰者自己的研究的介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