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

更新时间:2023-08-15 18:25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依托单位,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该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1958年2月,筹备委员会迁到中关村。1959年5月17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65年,计算所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967年到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分立出来划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1985年,以计算所的软件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次年,计算所成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依托单位。1984年,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此后以计算所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先后创办了曙光、龙芯寒武纪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中国科学院批准计算所筹建中国科学院网络计算创新研究院。2020年8月,计算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有科研部门16个,管理支撑部门10个。有600余位员工,其中包括院士3人,客座院士1人,设有5个研究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研究所有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有博导99名,硕导111名,在读研究生1600余名。

历史沿革

筹备阶段

1956年6月,中国完成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规划中将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和自动化列为紧急措施,并提出立即筹建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从6月上旬开始抽调专职人员,从事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并组建筹备委员会。6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1956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华罗庚(兼)。筹备委员会按照规划中提出的“先集中,后分散”的组建原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起步时,租用西苑大旅社三号楼作为办公和实验室的临时地点。到1956年底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集中了314人,组建了计算机整机、元件电路、计算数学三个研究室。1958年2月,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迁到了中关村新落成的科研楼。

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急迫任务是培养中国第一批计算技术专业人才,为此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派遣科技人员到苏联考察计算机、进修和读研究生,派遣高中毕业生去苏联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面向全国抽调高等学校在学的三、四年级学生来北京,开办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计算机训练班和计算数学训练班。从1956年到1962年举办了四届,共培养出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七百多人。在计算机研究方面,确定了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引进苏联的M-3和БЭСМ-Ⅱ两台计算机图纸资料,组织国内自己的力量进行生产和调试。

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标志着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称为八一型计算机。按照苏联БЭСМ-Ⅱ大型机仿制的104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于1959年4月开始试算,期间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107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60年提供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使用。

正式成立

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首任所长阎沛霖。此后计算机所立足于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制计算机系统,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服务,20世纪60年代先后研制了119机、109丙、015机、18010车载数字计算机。

1962年,在所内成立了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1964年11月,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机。1965年,中国科学院将这两个研究室由计算所分立出来,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东北地区物理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代号156工程处(开始称计算所二部),并在同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次年,研制出了156组件计算机,提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使用,研制出013计算机提供给二机部九院使用。从1960年到1966年,计算所在国内招收培养了24名研究生。为服务“两弹一星”工程,在109乙机的基础上,1967年推出109丙机。

1967年到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代号为1013研究所,部队番号是京字116部队,主要是为国防任务研制配套使用的计算机。为通信兵部研制的五台717型计算机,为二机部提供757大型向量计算机。文革时期计算机所硕士招生工作被中断,直到1977年再次恢复。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在计算所分立出来,划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同年计算所录取了64名首批硕士生,其中41人在国内培养,23人分赴国外的大学和科研单位攻读学位。

1981年研制成功150-AP高速数据处理机,交付给石油部物探局研究院使用。1984年,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1985年,以计算所的软件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次年,国家启动863高科技计划,国家科委经过论证,选中了计算所作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依托单位。此后以计算所的技术和人才为基础,先后创办了曙光、龙芯寒武纪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1991年,研制成功了用于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的KJ8920大型数据处理系统,并与石油部门合作,参与开发石油开采应用软件。1995年,推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实际运行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1998年11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计算技术研究所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组建了计算所二部,同年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率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计算所是首批进入的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底、2000年初和2001年初计算所与中科曙光配合推出了曙光2000-I、曙光2000-II和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计算速度从每秒200亿次到1100亿次再提高到每秒4000亿次浮点运算。2001年开始进行龙芯CPU芯片的研制。次年9月,计算所发布了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并以计算所的知识产权为基础,创建了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2005年,计算所实行了机制体制的革新,将原有的七个研究室调整为三个研究部和一个前瞻研究中心。2006年,计算所与意法半导体公司签署了有关龙芯2E生产销售和升级开发的协议;同年6月,计算所新科研楼投入使用。 

201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天津分所、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正式揭牌。次年3月,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建中国科学院网络计算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数据研究院暨郑州分所正式揭牌。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2021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超级算力大会(ChinaSC 2021)上,英特尔宣布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有科研部门16个,管理支撑部门10个。该所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依托单位。

人员规模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有600余位员工,其中包括院士3人,客座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位。

教学培养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培养计算机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单位之一,为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先后获批为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单位、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单位等。计算所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并从2014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实行学业导师制以及“三段式”教学培养模式,设立了包括“所长奖”“夏培肃奖”以及多项企业冠名奖在内的奖助体系。

截至2023年3月,研究所有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类别2个,有博导99名,硕导111名,累计培养博士、硕士5千余人,先后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另有7篇获提名奖),8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得A+。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先后接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来访,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参与主办西藏网信干部业务培训班,先后与珠海横琴新区共建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和北京朝阳医院共建“脑卒中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曼谷中心与清迈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58年,是中国第一本计算机刊物,《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刊登内容覆盖综述、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技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及其他计算机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应用成果。期刊一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CCF推荐A类中文期刊等;并且被国内外多个检索系统收录,包括EI、Scopus英国《SA》、日本《科学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CSCD、CSTPCD、CNKI等。

《计算机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性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编辑形式与读者见面,同时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国际各大检索系统提供内容介绍,创刊于1978年。期刊刊登的内容覆盖计算机领域的各个学科,刊登的文章被国外机构转载,被国内外多种检索收录,包括EI、CSCD、Scopus、Inspec、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杂志》等。《计算机学报》曾获评“中国国家期刊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及双效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并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展出。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双月刊,由Springer Nature代理国际出版发行,中国境内纸版由报刊发行局总发行,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其编辑委员会由八十余位国际专家组成,其中海外编委占50%以上。已被期刊SCIE、EI、Scopus、DBLP、Computing Reviews、Research Alert、CSCD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与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办的学术性期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CAD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刊登的内容包括涉及CAD与计算机图形学相关内容的学术前沿与综述、图形与可视化、图像与视觉、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EI、英国《SA》及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外著名检索机构以及国际权威期刊检索《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研究所设有5个研究部,下设16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

科研成果

2021年,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此外,计算所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截至2022年底,计算所获得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4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55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15项),院、市、部级科技奖励193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26项),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中科睿鉴科技有限公司的“睿鉴数字内容虚假伪造检测系统和设备”科技成果,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名单。

科普工作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有“计算的脚步”展厅,其位于计算所中关村园区科研楼二层,占地面积约1000平米,并制作了网上VR展厅。开展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该活动曾获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最佳创意奖和最佳人气奖,截至2022年1月,已举办17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有“神计妙算”科普品牌活动,进行科普夏令营、科普直播等多种科普活动。并开展线上科普,开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抖音科普账号。

文化精神

所徽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徽以计算所英文简称“ICT”字母为主体,色彩采用科技行业普遍应用的蓝色系,突出行业特性,记录了计算所曾作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要蓝的历史。

理念

创新、求实

原则

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所获荣誉

2017年6月,计算技术研究所入选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计算技术研究所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2021年6月,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团队获“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7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第一党支部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2年2月,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3月30日,计算技术研究所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9月,计算技术研究所高性能第一党支部、专项党支部、人教联合党支部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荣誉称号。

相关事件

2022年12月16日,美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内的36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了“实体清单”,以期进一步阻挠和打压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