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棘蜥 :鬣蜥科棘蜥属的爬行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1

丽棘蜥(学名: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是鬣蜥科棘蜥属爬行纲,俗名七步跳、丽眦蜥。丽棘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同时也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无危(LC)。并被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列出。

形态特征

体粗壮,头体长小于尾长,雄性头体长平均75.90毫米,雌性平均80.63毫米,背腹略扁平,吻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头顶前部较平;头背部鳞片大小几乎一致,仅中央有数枚略大的鳞片。眼大,两眼间的头顶部略有凹陷,吻长大于眼径,吻棱显著。眼后棘1枚,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鼻孔位于吻棱下方,略近吻端,眼径与眼耳间距相等鼓膜裸露,其上方有一发达的棘,其下方有一小棘。吻鳞宽为高的两倍,头后两侧各有一枚显著的枕棘,上唇鳞8-12枚,下唇鳞9-12枚;颏鳞三角形,由颏鳞至口角有2-3行棱鳞与下唇鳞平行排列。颈5-9枚,形侧扁窄长,背鬣较颈鬣低矮,呈锯齿状,两者不连续;背鬣自前至后逐渐变小,延伸至尾基背面即不显。体鳞大小不一,呈不规则覆瓦状排列,间杂有大棱鳞,大鳞后端起强棱,棱尖斜向后上方,肩褶发达;腹鳞比背鳞大,并明显起棱。尾细长而侧扁,约为头体长的1.5倍。雄性尾长平均132.66毫米,雌性尾长平均123.6毫米,基部膨大,雄性尾基腹面突起。

四肢强壮,其背面鳞片较腹面鳞片为大,指、趾均有爪;前肢第Ⅲ、Ⅳ指几等长,后肢贴体前伸趾尖达吻眼间,或眼后、鼓膜等处。

生活时头背部为淡黑灰色,体躯灰棕色,体前背中央有一菱形棕黑斑,体背具有黑褐色斑纹,体两侧带有浅绿黄色;四肢背面具黑褐色横纹,并有少数黄色斑;体腹面色浅,有分散不规则黑点斑。尾背有棕黑色环纹7-16个。

分布范围

丽棘蜥分布于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在中国分布于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海南省广东省

近种区别

丽棘蜥与长棘蜥(Acanthosaura armata)近似,丽棘蜥眼后棘不发达,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体鳞大小不一,间杂有大棱鳞;颈鬣发达,与背鬣不连续;后肢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尾长约为头体长的一倍半,尾背有黑褐色横斑。长棘蜥体侧扁;眼后棘和颈鬣发达,其长度与眼径略相等;头顶部鳞片大小不同;无咽囊;后肢贴体前伸达眼耳之间。

生活习性

丽棘蜥生活于400-1200米山区林下,常活动在路旁、溪边、灌丛下及林下落处。行动迅速,爬行时常四肢触地,身体略举起,有时停止行动环视周围,受惊后又继续逃去。其食性以蚯蚓为主。

生长繁殖

丽棘蜥为卵生动物,在中国海南,4月就进入繁殖期。产卵8-17枚,平均13.2枚。左侧4-8枚,平均6.2枚,右侧4-9枚,平均7枚。卵椭圆形,呈灰黄色,卵径8-18.2毫米×6-11毫米。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