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述胜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理事

更新时间:2024-09-21 04:19

于述胜,男,1964年8月4日生于山东省烟台市,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国教育现代化史和中国教育学术史。

人物经历

于述胜1981年7月毕业于山东烟台第十六中学,同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获得教育学学士(1985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和博士学位(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

1991年7月起,任教于山东师大教育系,历任副教授(1993年)、教授(1996年),并于2000年获聘为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2001年6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担任教育史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起,担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文科重点教材《中国教育思想史》首席专家。2013年,获聘“昆伦学者”讲座教授。

社会任职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理事。教育学教研室副主任。历下区人大代表。校工会委员会副主席等。

讲授课程

中国教育史》(本科课程)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生课程)。

《教育史前沿》《教育基本理论前沿》及《教育科学前沿》(博士课程)。

主要成就

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著作有:

《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专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二人合著,第一位),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现代教育理论》(主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民国卷,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二、三卷,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教育三十年(1978-2008)》(三人合著,第一位),200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师读本·大学》(专著),济南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口述史》(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015。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史资汇编》(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

主要学术论文有: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教育学报,2017年第3期。

《“意义—感通”的教化哲学—儒家教育思想要义新释》,教育学报,2016年第6期。

《尊严师道,敦品砺行—宋代书院中的师道精神》,人民论坛,2016年第9期。

《生生:天地之德,人生之的—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意义世界通诠》,教育学报,2015年第6期。

《“学—教”之道以感应(感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教育学报,2014年第5期。

《“意义—感通”之学以情意为本—以《大学》为中心的义理阐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3期。

《儒者之“学”:修身与学艺》,教育学报,2013年第3期。

《也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基于教育研究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 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教育学报,2012年第5期。

《真直实干的教育学家——陈信泰教授访问记》,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真正的学者——追慕陈友松先生》,中国教师,2011年3期连载。

《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在积累与反思中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教育学报,2010年第4期。

《傅统先教授的学术人生》(陆有铨口述,于述胜访谈),教育学报,2010年第5期。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六十年来中国的教育学话语史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与教育变革》,教育学报,2008年第5期。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载《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学术与人生——解读舒新城和他的道尔顿制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第4期。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解读舒新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理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6期

《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u003c中外教育交流史\u003e》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4期。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现代课程改革的文化问题论纲》,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0期。

《跨学科视野中的百年中国大学研究》,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论大学的师者与作述者——以章太炎的《程师》为中心》,临沂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探寻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话语》,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2期。

《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宋明理学的"本体-工夫"之辨——兼论其教育哲学内涵及理论深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论宋代理学教育哲学的本质主义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论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评价尺度及其发展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说“孝”与“教”—中国传统伦理与传统教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现代转化》,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礼·教育内容·教材结构——朱熹教育思想的一个侧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3期。

《朱熹的自修原则新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文化与教育普及工作

任《读书时报》主编期间,曾先后发表《文化的力量》等十余篇文化随笔。

曾在《中国教师》上开设“品古酌今”栏目,发表了《书呆子说》等十余篇教育随笔。

曾在改版后的《中国教师》上开设“读经明理”栏目,以师生对话的形式,交流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的体会。

在2017年1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文。

近年来,经常参与全国各地的教育家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题讲座,涉及《素质教育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等讲题。

近年来,一直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中心举办的国学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培训班讲授《大学》。该培训班已举办43期。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