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命运 :交叉命运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6

《交叉命运》Divine Intervention由伊利亚·苏雷曼导演,伊利亚·苏雷曼,曼娜·汉德尔主演的法国战争爱情片,又译《神圣的介入》一个巴勒斯坦导演对于被以色列占领的国土的一次描述。影片的元素充满激情,并且多元、抒情,甚至略显滑稽。

基本资料

中文名:交叉命运

外文名: Divine Intervention

其它译名:神圣的介入;妙想天开

出品时间:2002年

出品国:巴勒斯坦/法国/摩洛哥/德国

类型:爱情/剧情/战争/喜剧

片长:92 min / France:100 min (Cannes Film Festival)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希伯来语

上映时间:2002年5月19日 (法国)

电影剧情

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一位巴勒斯坦男人埃斯和一个来自拉姆安拉地区的女人堕入了爱河,埃斯的父亲由于生意失败而病倒,他在照料父亲的艰难生活和甜蜜的爱情之间徘徊,试图在平衡中同时发展两者。

由于紧张的政治局势,以色列军队在两座城市之间设立了检查关卡,埃斯无法再自由活动探望情人。他们不得不在检查关卡旁边的一片荒地里秘密幽会。在充满火药味的空气里,要维持一段感情看起来并不容易。在血腥的暴力下,他们的爱情显得浪漫而又绝望。

影片花絮

关于导演:

伊利亚·苏雷曼出生于巴勒斯坦,后往美国在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中做讲座。

他导演了不少短片,也是各大影展的常客。1994年,他回到耶路撒冷在欧洲一家机构的赞助和支持下在当地大学创建了电影与媒体系。他曾经和以色列导演阿莫斯·吉塔共同制作了纪录片《Peace in Vesoul》,而在2002年他们双双进入了戛纳竞赛单元。

在失去自己的土地后十二年,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才诞生,长大后的苏莱曼22岁时离开了家乡,自我放逐到纽约,参与一些学生电影的创作,题材多半集中于阿拉伯人在好莱坞被歧视的现象。1993年他回到巴勒斯坦,并于96年创作出了《失踪纪年》Chronicle of a Disappearance,幽默地描绘他的寻根记,风靡各大影展。99年他则抛弃过多的政治意图(虽然他曾说所有事都与个人及政治有关)拍了青少年狂想电影《光纤巴勒斯坦》 Cyber Palestine,在家乡很受欢迎。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影展竞赛,参赛作《交叉命运》是一部有点伊朗儿童电影味道的电影,当然,也脱离不了以巴间冲突问题,而本片巧趣与辨证并存的对白,加上导演自编自导自演,使得本片在坎城夺得费比西里影评人大奖!

影片评价

伊斯兰教抵抗电影不仅在记录片领域卓有成就,剧情也取得了突破。关于巴以冲突真实生活中的惨剧比比皆是,最震惊世界的是1994年斋月的星期五惨案,以色列恐怖分子枪击正在做祷告的穆斯林,制造血腥屠杀。《神圣的介入》并没有以这些素材为中心,它的切入点很新鲜,不是直白地揭露,而是以沦陷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被破坏的社会。充满暴力快感的影像,令人想起了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所不同的是,《神》在暴力与激情中又揉杂了窒息气息。明快的节奏,众多想象性的场景把滑稽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新颖的结构配合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手法相当圆熟。所有素材用混录、变幻剪辑的手法制作起来,变得趣味盎然。此片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2年的欧洲电影学院奖的“银幕国际奖”。

《交叉命运》是一个巴勒斯坦导演对于被以色列占领的国土的一次描述。影片的元素充满激情,并且多元、抒情,甚至略显滑稽。伊利亚·苏雷曼的电影是一种平静和激情的奇异混合物,他用极其敏感地把死一般的平静(尤其是导演描述拿撒勒氛围的时候)和表达的激情揉合在一起。影片开始几场精彩的戏反映的是巴勒斯坦人邻里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的生命日复一日地重复,最终至于彻底的大虚无,而这一切被以欢闹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是痛苦现实的反射,是被占领的后果。这一切完全可以想象。在宵禁之前说完他们所有要说的话,不错过每一天已经变形了的“华彩”。医院中吸烟的戏最为可笑,贴切地象征着他们的焦虑与烦恼,当然这也是和以色列的占领相关联着。事实上,这种日常性对话的缺失,使影片画面变得趣味横生,极富表现力量。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正在于此。

影片的主线是发生在E.S(这是导演自己姓名的缩写,并且他自己正住在耶路撒冷)和他始终没有姓名的女友(演员是住在拉马拉的女记者)之间的一场爱情。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爱情的来龙去脉,但是,我们却可以时刻感觉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尤其是发生耶路撒冷拉姆安拉之间检查站的那一场戏,他们叉着手坐在车里,默默地看着眼前遭受侮辱的巴勒斯坦人。而他们两个人不能住在一起,最大的原因也就在于此。这场戏具有一幅伟大的油画所具有的一切力量。他们改变彼此的态度,重新审视现实。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使我们增强了对巴勒斯坦现实的理解。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巨大悲剧。

这部素描式的电影并没有把焦点放在政治问题上,它关注的是社会对于现状的令人吃惊的适应,尤其是对日复一日的恐怖如此熟视无睹的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导演描述的社会结构的破坏、礼貌的丧失、人权的被漠视,所有这些小插曲才有了更痛心的叩问意味。许多想象性的场景则道出了人们内心的状态,洋溢着暴力的气息,它们与日常情景构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显示出伊利亚·苏雷曼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而他的观察被隐藏在圆熟的表达后面,于是激情也隐藏在冷静的叙述后面。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电影有着大胆的结构,并且被导演用流畅的节奏使一切毫无瑕组接起来。就这样,在这部表面上零散的电影中,伊利亚·苏雷曼异常清晰地透视了政治冲突影响下的内心世界。(冯欣 编译)

获奖记录

◆戛纳电影节(2002;第55届) 获奖:2 提名:1

◎获奖

·主竞赛单元-主竞赛费比西奖:伊利亚·苏雷曼 Elia Suleiman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伊利亚:苏雷曼 Elia Suleiman

◎提名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伊利亚:苏雷曼 Elia Suleiman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法国 2002年5月19日

挪威 2002年8月20日

加拿大 2002年9月9日

瑞士 2002年9月12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