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 :西亚和北非的主要民族

更新时间:2023-05-26 15:29

阿拉伯人是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民族。根据联合国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21年,阿拉伯国家总人口数量约为4.82亿人。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吉布提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科摩罗等国。阿拉伯人的官方语言是“闪米特—含米特”语系的阿拉伯语,这是全世界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的宗教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由28个阿拉伯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文字。

阿拉伯人民族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闪米特人部落,根据早期人类学研究和《圣经》记载可知,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主要发源地。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中叶期间,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发动争霸战争,阿拉伯人为了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创建伊斯兰教,冲出阿拉伯半岛,在耶尔穆克河畔击败拜占庭帝国皇帝,占领拜占庭都城大马士革,控制耶路撒冷王国。为了继续扩张统治疆域,阿拉伯人继续征战,先后统治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帝国、阿富汗等国家,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帝国统治衰落,引起阿拉伯人不满。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被暗杀后,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上位建立倭马亚王朝,在该王朝统治期间,阿拉伯人继续向外侵略扩张,并于公元698年统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北非西部地区。公元868年开始,突厥人和波斯人不断扩张势力,阿拉伯人逐渐失去更多的政治权力,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逐渐缩小。几个世纪后,蒙古族于1258年彻底攻占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且杀害统治者,至此,阿拉伯人统治的阿拉伯帝国最终灭亡。18世纪开始,随着埃及苏丹、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阿拉伯酋长国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被殖民侵略,阿拉伯人在西亚和北非的居住地被西方国家瓜分尽。

阿拉伯人在恢复独立后,采取不同的发展举措,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推动阿拉伯人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族解放,正式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旨在共同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了刺激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活力,阿拉伯人推出经济改革计划,减少国家对石油行业的高度依赖,其中,沙特阿拉伯曾在2016年宣布实施“愿景2030”计划。为了建立顺应全球开放时代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也致力于教育改革,根据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00年期间,15-24岁的阿拉伯人的入学率和识字率从45%增长到78%。

过去阿拉伯人崇尚万物有灵,在族内普遍存在拜物教、外来宗教和哈尼夫派。伊斯兰教建立以后,受到广泛欢迎,阿拉伯人纷纷皈依信奉伊斯兰教。除此之外,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也各有特点,他们的饮食特点是甜、腻,以大饼、手抓饭为主食;他们的服饰标准是白色长袍和头巾;他们的葬礼遵循土葬的习俗等。他们会热烈庆祝开斋节古尔邦节,这也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上为人类进步做出过贡献,其中,阿拉伯音乐理论家法拉比的《音乐大全》,不仅在东方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来欧洲音乐复兴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也证明了许多和三角学相关的基本公式,为三角学的建立及发展都奠定了基础。

族称由来

阿拉伯人泛指说“闪米特—含米特”语系阿拉伯语的人。在不同时期,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称谓。

阿拉伯帝国”这一名词,原意是“沙漠”,多指阿拉伯半岛(包括叙利亚西奈半岛)中的沙漠地带,该名词首先出现在公元前853年亚述人碑文上。公元前530年,波斯楔形文字中出现“阿拉比亚”一词。之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及后世的希腊作者们,都用“阿拉伯人”或“阿拉比亚人”指称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人们。后来,阿拉伯人历经大迁徙,在伊斯兰教诞生时期,由于阿拉伯半岛中的贝都因人(即游牧的阿拉伯人)比其他前来定居的人民保留着更加纯粹的语言方式(即阿拉伯语),所以,在此时期,“阿拉伯人”一词主要指称阿拉伯半岛上的贝都因人。当阿拉伯人经过不断扩张,建立阿拉伯帝国后,“阿拉伯人”一词指称的是血统上属于阿拉伯部落或阿拉伯半岛,且说阿拉伯语的人们。后来,阿拉伯联盟领袖认为,凡是在阿拉伯国家生活,运用阿拉伯语交流,受过阿拉伯文化熏陶,且以阿拉伯文化为荣的人,都是阿拉伯人。

历史沿革

溯源

阿拉伯人民族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闪米特人部落,在历史上,阿拉伯人和亚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等民族都有亲缘关系。根据早期人类学研究和《圣经》记载,闪米特人也称“塞姆人”,简称闪族。关于闪米特人的起源地,历史学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阿拉伯半岛,有的认为起源于东北非,后来再迁到阿拉伯半岛。不过,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主要发源地。从阿拉伯人的相关古籍中,可以找到史料证明,闪米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曾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之后,由于畜牧不方便,闪米特人的祖先游牧时,多次从阿拉伯半岛的南部,走到北部的叙利亚沙漠地带。

按照谱系学家的说法,南部的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半岛的土著人民,由于多聚居于也门地区,也被称为盖哈唐也门人,讲的是正宗的阿拉伯语,素有“地道的阿拉伯人”之称;北部的阿拉伯人,也被称为阿德南人、尼扎尔人等,起初使用希伯来语,后来和南部阿拉伯人通婚后,逐渐形成北方的阿拉伯语,所以北部的阿拉伯人被叫做“阿拉伯化了的阿拉伯人”。

变迁

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人早期的主要生活地区在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大部分都是人烟稀少的沙漠和荒芜山区,作为游牧民族,放牧绵羊、山羊、骆驼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只有少数人务农、经商或者进行手工业生产。其中,位于阿拉伯半岛西部的希贾兹地区,在上古时期,已经是世界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

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

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中叶期间,由于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发动争霸战争,阿拉伯半岛内部部落战争也连绵不绝,阿拉伯人的生活每况愈下,各阶层的矛盾急剧加深。打破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障碍,用一种精神力量将各部落联合起来,向外夺取新的地域和生活来源成为多数阿拉伯人的需求。先行者穆罕默德为此创建属于阿拉伯人的宗教——伊斯兰教。随着伊斯兰教不断发展,教徒不断增加,当地贵族集团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危及贵族利益,开始采取各种手段迫害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对此,穆罕默德率领一众阿拉伯人冲出阿拉伯半岛,前往麦地那,并在此宣教成功,又吸引一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宗教为基础的神权国家,多次组织教徒和各地贵族进行武装斗争,迫使贵族不得不接受伊斯兰教。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此时,伊斯兰教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统一的阿拉伯国家逐步形成。

四任哈里发时期

穆罕默德病逝后,阿拉伯国家进入“四任哈里发时期”。在阿拉伯语中,“哈里发”意为继承人。公元632年,艾布·伯克尔被选举继任,在其掌权的两年时间,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并奠定了向外继续扩张的基础。欧麦尔·哈塔卜上位后,于635年发兵攻打拜占庭帝国,在耶尔穆克河畔击败拜占庭帝国皇帝,占领拜占庭都城大马士革,于638年控制耶路撒冷王国。这群阿拉伯人军队精于骑射,单兵作战能力较强,因为习惯艰苦的游牧生活,出征作战指代若干马匹骆驼,以便沿途宰杀充饥解渴,却不需要携带大批的粮草,所以行动十分迅速,常常在敌人尚未做好准备前,发动奇袭。为了继续扩张统治疆域,阿拉伯人没有停止征战的脚步,先后统治整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波斯帝国、阿富汗等国家,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而四处征战的阿拉伯人战士除了迁居到不同地方外,也在各地宣扬伊斯兰教教义。公元644年,奥斯曼帝国上任,由于他任用亲信,并分配给他们大量地产与奴隶,却时常不给阿拉伯普通战士发放粮饷,这引起大量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公元656年,奥斯曼被暗杀,阿里继位。此时,由于首都麦地那出现许多反对阿里上任的派系,导致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阿里不得不选择迁都库法。五年后,阿里在清真寺做完晨礼后,被暗杀。

倭马亚王朝时期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摩阿维亚乘机上位,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并将哈里发的继任从选举制改为世袭制。在倭马亚王朝统治期间,阿拉伯人继续向外侵略扩张,并于公元698年统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北非西部地区。在此时期,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也在倭马亚时代不断丰富,为阿拉伯文学留下宝贵遗产。在倭马亚王朝的后期,阿拉伯国家内部为了争夺哈里发,派系斗争越来越激烈,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公元8世纪中叶,在各地阿拉伯人民的反抗斗争中,以穆罕默德伯父后裔阿布·阿拔斯为首的反对派联合一众阿拉伯人,举行武装起义,并和倭马亚王朝军队在底格里斯河支流大萨卜河沿岸大战,倭马亚王朝战败。公元750年4月,阿布·阿拔斯进军大马士革,彻底推翻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时期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继任,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库法,因当地局势不稳,后又迁都哈希米叶。四年后,阿布·阿拔斯病逝,由其弟曼苏尔继位。继任初期,曼苏尔大力镇压反对派势力,迁都于巴格达,并引进波斯、印度、希腊等优秀文化,这为阿拔斯王朝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进入全盛时代,国家对外贸易不断扩大,阿拉伯科学文化进入光辉灿烂时期。

公元868年开始,突厥人和波斯人不断扩张势力,在阿拉伯国家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建立诸多独立小王朝,阿拉伯人逐渐失去更多的政治权力,阿拉伯国家统治范围逐渐缩小。公元10世纪开始,由于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人民生活贫困,伊斯兰教内部派别邻里,形成群雄割据局面。阿拉伯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到了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被蒙古人攻占,统治者被杀,至此,阿拔斯王朝覆灭,由阿拉伯人统治的阿拉伯国家最终灭亡。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

阿拉伯人失去了以往统治阿拉伯国家的权利后,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人群雄分据,各自占地建国,其中有穆拉比特王国、穆瓦希德王国、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以及马穆鲁克王朝等。公元16世纪,奥斯曼帝国人结束了动荡分裂局面,统治阿拉伯地区,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民众被奥斯曼人控制。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文化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许多阿拉伯的史学家认为奥斯曼统治时期是阿拉伯历史上的黑暗阶段。到了奥斯曼一世统治后期,各地纷纷起义,国家政局动荡。

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期

1798年,埃及的亚力山大港迎来了法国拿破仑·波拿巴率领的法军,生活在埃及的阿拉伯人无法用旧式弯刀抵御法军的新式枪炮,拿破仑部队迅速占领了埃及。但是,即使法国人伪装皈依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仍然无法接受他们,埃及国内起义不断,四处都出现反对法军统治的阿拉伯人。1801年9月,法国从埃及撤军。但是,由于英国势力也开始攻占埃及,并于1882年将埃及变作自己的殖民地,所以,生活在埃及的阿拉伯人无法得到轻松。17年后,英国又进一步南下攻占苏丹,生活在苏丹的阿拉伯人也不可避免被殖民统治的命运。此时,法国也紧随英国的脚步,继续在北非扩张殖民势力,从1830年至1912年期间,先后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变为殖民国。同时,意大利也于1312年夺取利比亚,北非阿拉伯人的居住地被西方国家瓜分殆尽。

英国进入北非期间,也先后出兵攻占西亚诸多国家,如阿拉伯酋长国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尔巴勒斯坦等,建立殖民体系。同时,法国也攻占了黎巴嫩叙利亚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和法国分别于1920年取得了对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此后,西亚阿拉伯人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沦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阿拉伯人建立的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获得了独立。

人口分布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北非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勒斯坦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等国,以及吉布提毛里塔尼亚、苏丹、索马里科摩罗等国。根据联合国统计局的数据,截止2021年,阿拉伯世界总人口数量约为4.82亿人。阿拉伯人分布最多的地区是阿拉伯半岛,其中,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等国都位于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北纬30-12度,东经35-60度之间,南北相距长度约为2200公里,东西宽度约为1200公里。阿拉伯半岛一面和陆地接壤,三面环水,其中,北部和叙利亚沙漠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接壤;东面毗邻波斯湾、阿曼湾;南部和阿拉伯海、亚丁湾相邻;西面隔红海,与非洲相望。按照自然条件,阿拉伯半岛可分为平原、山区和沙漠等三类。平原多位于阿拉伯的沿海地区,称为“滨海平原”,当地阿拉伯人称之为“帖哈麦”,意思为“闷热的低地”。和平原相接的就是山区,其中,海拔约为3760米的舒艾卜峰是阿拉伯半岛的最高峰。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统称为阿拉伯大沙漠,自叙利亚——伊拉克边境向南沿波斯湾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彼岸,其中,半岛北部为大内夫得沙漠,中部为小内夫得沙漠,南部为鲁卜哈利沙漠。在气候方面,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少雨,是世界上少有的干燥地区,其年降雨量除少数地区外,不足200毫米。半岛西南部的也门是雨水较为丰沛的地区,平均年降雨量约500毫米,气候温和,适合农耕,自古就被称为“绿色的也门”“幸福的也门”;半岛东部的阿曼地区,也拥有较为充足的降雨量;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的降水量较为稀少,最少的地区是鲁卜哈利沙漠地区,有时候甚至十几年才会遇上一次降水。在物产方面,自古以来,阿拉伯半岛就以盛产香料闻名于世,远销埃及、印度等文明古国;沉香、乳香、檀香、没药等也是半岛对外出口的重要产品,主要在半岛南部沿海佐法尔一带盛产。半岛的重要植物之一枣椰,素有“树王”之称,拥有较多的品种,其果实椰枣曾是阿拉伯人的主要粮食,树干是建造房屋的材料,树叶被用作燃料。

由于阿拉伯人这一民族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定义,加上时间的推移和历史事件的推动,所以无法明确统计早期的阿拉伯人的人口数量。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埃及为代表的西亚和北非地区的22个国家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人是阿拉伯联盟国家的主要民族,占阿拉伯联盟国家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因为诸多阿拉伯国家没有制定计划生育,所以阿拉伯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较高。根据1979年的世界人口普查数据可知,除了北非和西亚两地,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乍得坦桑尼亚等国家的阿拉伯人,总人口数量也约有1.3亿人。

语言文字

语言

阿拉伯人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这是全世界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的宗教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语逐渐成为西亚、北非各地区的通用语言。期间,阿拉伯语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方言,包括叙利亚伊拉克、内志和希贾兹、也门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八种阿拉伯方言。

阿拉伯语对亚洲、非洲、欧洲的多个地区都产生较大影响,包括波斯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印尼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在内的36种语言都曾吸收过阿拉伯语的词汇,并运用阿拉伯字母进行拼写。

文字

阿拉伯语属于“闪米特——含米特”语系,这是一种由28个阿拉伯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自右向左,被世人公认为是除了中文、梵语外,最难学的另一个语种。

阿拉伯语的词汇分为动词、名词和虚词等三种形式。动词除了表示词语动作的含义,也有单数、双数、复数的区分,阴性、阳性的区分,过去式、现在式、命令式的区分。名词有单数、双数、复数的区分,阴性、阳性的区分。虚词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当它和其他词汇结合在一起时,在句子中起到联系、强调、疑问、应答以及否定等作用。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拜物教

原始阿拉伯半岛居民由于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只能凭经验假设幻想,认为神灵存在于周围的动物、植物、井泉、山洞、岩石等事物中,相信万物有灵。基于这种认知,多神崇拜的拜物教出现,阿拉伯人崇拜一切自然事物,祈求逢凶化吉。

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十分普遍,每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偶像,比如欧扎、拉特、麦纳特被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希贾兹地区的阿拉伯人奉为女神。

外来宗教

阿拉伯人崇拜的外来宗教,指的是早期传入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源自巴勒斯坦)、基督教(源自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等外来宗教。二者对阿拉伯人的信仰产生较大影响,虽未取代阿拉伯半岛的原始宗教信仰,却将一神教的宗教观念带给阿拉伯人,触动了崇拜多神的拜物教

哈尼夫派

哈尼夫派既否定多神崇拜的拜物教,也否定了犹太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号召人们信奉易卜拉欣宗教,将真主奉为主神。哈尼夫派的诞生,使阿拉伯人开始从崇拜多神转变为崇拜一神,为伊斯兰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Islam”的音译,意思是“顺服”“服从”“归顺”“纯净”“和平”等意思。从宗教意义上来说,“伊斯兰”的含义就是归顺唯一神(即安拉)的旨意,服从安拉的戒律。皈依于伊斯兰教的人就被称为“穆斯林”,该词的意思也是“顺从者”。由于阿拉伯半岛长期处于动乱之中,社会各阶层普遍要求改变现状,寻找新出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受到广泛欢迎,阿拉伯人纷纷皈依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自创建起,发展迅速,如今,它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千百年来,阿拉伯人形成的文化方式和生活习惯,多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关。

神圣经典《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是《古兰经》,它集结了穆罕默德的全部教义,是穆斯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基础,也是伊斯兰教的立法依据。《古兰经》被认为是真主安拉的语言,经文零担地记录在椰枣叶、树皮、白石板上,或者留在穆罕默德弟子记忆中,在穆罕默德生前,并未汇集成册。在“四任哈里发时期”,艾布·伯克尔下令整理、保存经文;奥斯曼下令再度订正经文,并将它编成标准版本,史称“奥斯曼定本”,并流传至今。全部《古兰经》共30卷,114章,6200余节,经文内容分为“麦加篇章”和“麦地那篇章”。《伊斯兰教圣经》对阿拉伯语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语生涩难懂,浅显易懂《古兰经》出现后,其文体成为官方文件,长久以往,《古兰经》使阿拉伯文成为当时大众化的文字;二是《古兰经》成为教育必读的手册,维系了阿拉伯各国语言,使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得到统一。

“圣训”

圣训”,阿拉伯文称“哈底斯”或“逊奈”,在伊斯兰教中,专指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包括穆罕默德的言行,以及由他人做出但得到他肯定的言行。“圣训”涉及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教律、宗教修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民事等方面。在伊斯兰教中,“圣训”占据重要地位,是穆斯林民众公认的行为规范之一。

信仰

安拉:信仰安拉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核心与基础。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作者,其他任何神灵都不能和安拉相比较。

使者:伊斯兰教认为,使者是接受了安拉的启示后,向世人传播宗教的人,他们是安拉选派的开导、拯救世人的“先知”,拥有超凡的能力,可以做出预言

经典:伊斯兰教认为,安拉给每个使者都分派了经典。穆罕默德称信奉这些经典的人都是信奉天经者。而《伊斯兰教圣经》是唯一一部安拉用阿拉伯语分派给穆罕默德的经典。

天使:“天使”也称“天仙”,指的是受安拉拆迁的天神。伊斯兰教认为,天使由光创造而成,不分性别、老幼,他们听从安拉的吩咐,在世间执行不同的任务。其中,哲布勒伊来、米卡伊来、伊斯拉非来、阿兹拉伊来是四大天使,在世间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后世: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短暂,后世永存,相信死亡只是连接今世和后世的桥梁。安拉根据天使记载每个人在今世的功过行为,对迎来死亡的人,进行逐个审判,如果皈依安拉的行善者,将永居天国;不信安拉的人或者作恶多端的人,将坠入火狱。

前定:伊斯兰教认为,一切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由安拉预先安排(即前定),个人对这些现象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基本宗教制度

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教制度可分为念、礼、斋、课、朝等五项宗教功课,也称“五功”。

念功:阿拉伯语中叫“舍哈代”,意思是“作证”,就是穆斯林庄重而严肃地念作证词,向伊斯兰教表白,如“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神灵;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礼功:即指礼拜,阿拉伯文称“萨拉特”。在伊斯兰教创建后,礼拜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课。伊斯兰教对于礼拜的禁忌较为严格,身体没洗净、衣服不整洁、地方不干净、时间不正确、朝向不端正等都不做礼拜。礼拜的规定是每日礼拜5次,第一次是在日出之前,称为晨礼;第二次在中午12时至下午3时之间,称晌礼;第三次在下午4时至5时之间,称礼;第四次在太阳刚落下后,称昏礼;第五次在夜晚(即天黑至次日破晓之前),称霄礼。每隔7日聚礼一次,即每个星期五正午过后,在当地的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

斋功:这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重要功课之一。阿拉伯语称为‘索姆”,人们通常称为“封斋”或“把斋’,即在每天太阳出来前一个半小时至当天日落时间内,封斋者不许吃,不许饮,不许一切非礼的行为。其实,伊斯兰教的斋戒包括两层意思,狭义意思指的是封斋者不吃、不竭、不性交;而广义意思指的是是通过斋戒达到使人节制、磨炼意志、清心寡欲的目的。

课劝:即指纳天课,这是伊斯兰教以安拉名义向教民征收的一种宗教课税,这也是伊斯兰教民表现在财帛上的功课。阿拉伯语称之为“扎卡特”,意为“洁净”,即通过交“纳天课”来净化个人的财产。

朝功:阿拉伯语称为“哈吉”。伊斯兰教规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穆斯林,在经济条件允许,且旅途方便的情况下,不分男女,一生中至少前往麦加朝觐一次,以此表示自己对真主的虔诚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阿拉伯人大部分从事农业,时常利用骆驼、马或者驴等动物进行耕地,也有少数地区利用水牛或瘤牛耕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地区开始采取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耕地。比如,许多阿拉伯人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小麦,其中,埃及就以种植小麦为主,曾经,埃及的小麦被出口输送到罗马、拜占庭、麦加麦地那等地,因而也有“粮仓”之称。还有一部分阿拉伯人仍然过着游牧或者半游牧的生活。游牧的阿拉伯人(也称“贝都因人”)主要饲养骆驼,半游牧的阿拉伯牧民不仅饲养山羊、绵羊,也经营农业耕种。

建筑

阿拉伯的建筑以宏伟而被人熟知。其中,清真寺被誉为世界奇观。耶路撒冷王国圆顶清真寺,被称为“沙漠中圆顶”,建于公元691年,这是阿拉伯国家中较为宏伟的建筑之一,阿拉伯艺术大师在建筑物上调绘了各种花纹、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倭马亚清真寺位于大马士革,建于公元705年,建筑墙壁都用大理石,并镶嵌了许多精巧的装饰品,在寺院的南北两方,各有一座尖塔。

饮食

阿拉伯人的主食是大饼、手抓饭,其中,由于制作方法较为简单,且随处出售,阿拉伯大饼十分常见。阿拉伯人的副食可以分为蔬菜类和肉类,其中,蔬菜类食物通常是凉拌生吃,肉类食物以烧烤为主,有时也会采取煎炸、清炖的烹调方式。阿拉伯人的食物特点主要是甜、腻,比如,阿拉伯人在茶点时,会专门吃甜点,据统计,阿拉伯人的平均蔗糖量是世界平均量的32倍。

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传统名菜,通常选用两岁左右的羊作为食材,先将羊皮剥去,再除去头、蹄、内脏,之后用木棍将羊从头至尾串起来。将蛋黄、盐水、姜黄、孜然芹、胡椒粉等调成糊状,并将其涂满整个羊身。最后,将羊头朝下,放进烤坑烧烤十几个小时,等待羊身变为金黄色。

服饰

阿拉伯大袍是阿拉伯民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从古至今,上至国家元首、下至贫民百姓的阿拉伯民族男子在一年四季都喜欢穿大袍。对阿拉伯民族男子来说,黑白两色的阿拉伯大袍就是他们的流行服饰。

“黑大袍”是阿拉伯民族女性的服装款式之一,这是由黑纱头巾、黑纱披肩和黑纱裙子等三部分组成的服饰,“黑大袍”可以裹住阿拉伯民族女性的全身,只露出双眼。

缠头巾是阿拉伯服饰的特点之一,通常头巾颜色分为白色、花格和彩条等。在海湾地区,阿拉伯民族男性经常在白色头巾上面套一个黑圈;在也门,阿拉伯民族男性把头巾缠好后,就将头巾一角披挂在头的一边。

礼仪

阿拉伯人很重视礼仪,尤其是在见面时,更为讲究。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握手、拥抱、互亲对方左右脸颊,来表示亲近。在握手礼仪上,如果性别相同且十分熟识,双方在握手时,会用力拍对方手掌,再使劲相握。如果双方是初次见面,双方只需伸手相握,再将右手放到左胸上方,身体微微前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如果双方性别不一,在见面时,通常情况下,男方不会主动伸手与对方握手。拥抱,对阿拉伯人来说,主要是在同性之间,或是相互熟悉的好友之间进行的礼仪,在拥抱时,双方会会互亲对方左右脸颊,如果其中一方是长辈,那么,拥抱过后,小辈还需亲吻长辈的手,以示尊重。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阿拉伯人还有各自的表达习惯,比如科威特的阿拉伯人在见面时,喜欢亲吻对方的额头和鼻子,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祝福。

禁忌

阿拉伯人男女界限十分分明,通常来说,女性出门一定要带上面巾、披巾,不允许裸露腿部。乘坐公共汽车时,男人坐在前部,妇女就坐在拖车里。商店里禁止女人入内,供宾客使用的电梯也是男女分开使用。到阿拉伯人家中做客时,可以给孩子送礼,但不可以给主人妻子送礼。

在选择礼物时,不能选择带有动物形象的礼物。这是因为在阿拉伯人认为,动物形象会带来厄运。还有,由于秉持左手是不洁净的观点,在吃饭、喝茶、敬酒的时候,阿拉伯人也不允许使用左手,同时,也不能把左手放在桌子上。

节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是阿拉伯人的重要节日,也是伊斯兰教的两大节日。

按照伊斯兰教的历法,没有特殊原因的成年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通过在九月份斋戒,为期一个月。开斋节正是在斋戒结束后,穆斯林于十月初一聚集在一起庆祝完成斋戒。但是,由于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月历标准,又因月亮并非人为控制,所以,斋戒日期不准确,开斋节也没有固定日期。在开斋节这天,穆斯林聚集到清真寺做礼拜,之后,再举行庆祝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拜访亲朋好友、参加家庭宴会等。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的第70天,这是阿拉伯人举行的最盛大的节日。在宰牲节这天,穆斯林要宰牲,并且,为了体现伊斯兰教牺牲和奉献的精神,宰牲的肉不可以全部留给自家食用,而是要并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赠送给亲朋好友,一份赠送给穷人,一份留给自己家里。在宰牲节期间,阿拉伯人家家都要宴请客人、招待亲朋好友。

婚姻

在日常生活中,阿拉伯人的婚姻通常需要媒人的撮合,而非男女自由恋爱。但遵循伊斯兰教的要求,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时,以自愿为主,所以,在举行婚礼时,主婚人会先询问新人是否同意婚事,只有得到肯定回答,才会继续为他们主持婚礼。

阿拉伯人重视订婚仪式,订婚时,男方需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财物。如果女方日后选择悔婚,就要将这些财物退回男方;如果男方日后选择悔婚,这些财物就不必退回。

阿拉伯人重视婚书,在人类历史上,阿拉伯式的婚书是最早的结婚证书形式。婚书上,除了要写男女双方的姓名,还要写双方父亲、主婚人、证婚人的名字,以及聘礼数量。如果日后发生家庭纠纷,婚书中的记载将成为有力的法律证据。

丧葬

阿拉伯人去世后,他的亲人将用白布盖好遗体,在举行葬礼前,依照伊斯兰教的要求清洗遗体。在此过程中,不能撤下白布,要求是洗到什么部位就露什么部位,清洗后要立即盖上白布。期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房间。清洗结束后,用“可番”(即裹尸布)将遗体包裹好,男性有三件,包括贴身背心和两层包裹白布,女性除了上述三件之外,还有一件包头布、一件裹胸布。举行葬礼时,参加葬礼的穆斯林要事先净身,再聚集在一起,并整齐排列,为亡人向造物主祈求祷告。

伊斯兰教实行土葬,并要求不留坟头、不立大碑,不随葬任何随葬品。除了“可番”之外,没有棺木,遗体被直接放进坟坑。亡人从去世到下葬的时间,不可以超过三天。

历法

在历法方面,阿拉伯人创造了太阴历和太阳历,太阴历用于宗教仪式,太阳历用于农业。其中,回历太阳历的平年有365天,逢闰年有366天。

姓名

阿拉伯人通常名在前,姓在后,按照阿拉伯人的风俗习惯,阿拉伯人全名较长,其排列顺序是:本名、父亲名、祖父名和家族名。由于全名太长,在使用上较为不便,对此,近代阿拉伯人改变过去的风俗习惯,将原来的冗长全名简化成三段或者两段,即本名、父名、祖父名;或者本名、父名和本名、祖父名和本名、家族名。其中,家族名类似中国的姓氏。比如,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尼斯·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的本名是穆罕默德、父名是胡尼斯、穆巴拉克是家族名。在埃及,群众都省略他的本名和父名,称其为穆巴拉克。

文学艺术

文学

小说

阿拉伯文学传统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初期,阿拉伯小说才开始逐渐起步发展。之后,经过海卡尔、塔哈·侯赛因陶菲格·哈基姆、台木尔等小说家的推动,阿拉伯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20世纪后半叶,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家纳吉布·马哈富兹的出现,推动阿拉伯小说走向世界,对阿拉伯国家乃至世界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故事

阿拉伯人有诸多民间传说故事。比如《昂泰拉传奇》讲述了主人公为了取悦爱人而选择征战,这种将英雄征战和爱情故事相互结合的方式,表现了阿拉伯人编写故事的能力。再如《一千零一夜》,也被译作《天方夜谭》,这是一部源于东方口头文学的故事集,在波斯《一千个故事》的基础上,于公元10世纪进入阿拉伯人的世界,之后,由阿拉伯人将其定型,变成分夜讲述故事,进而有了《一千零一夜》书名。该书主要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制度。

笑话

阿拉伯人喜欢听笑话、讲笑话,也喜欢传播笑话,笑话是阿拉伯人民间文学的类别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集结在霍加·纳斯列丁名下的系列笑话。霍加·纳斯列丁就是中国百姓所熟悉的阿凡提,“霍加”和“阿凡提”之称都是突厥语中对男性的尊称,相当于中国汉语中的“先生”“老师”等称呼。纳斯列丁笑话的前身是和朱哈有关的笑话,相传朱哈此人是生于10世纪阿巴斯王朝时代的人,《朱哈笑话集》出现后,传遍西亚、北非的整个阿拉伯地区,当它们传播到土耳其后,经过土耳其人加工改编,再传播,最后形成纳斯列丁笑话。

诗歌

阿拉伯人喜爱诗歌,有些诗人虽然没有进入过学校进行专业学习,却可以吟诵许多动人诗篇。这些诗人的出现,可能和阿拉伯半岛文学集市有关系。公元6世纪,阿拉伯半岛每年都会定期举办集市庙会,每逢庙会,各部族的诗人都会来此相聚,彼此争夺胜利的桂冠。比如在一次赛诗会上,女诗人吟诵了一首悼念亡兄的诗篇,诗意悲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也表达了她对亡兄的怀念之情。

散文诗

公元10世纪,阿拉伯文坛出现了散文诗这些散文诗深受波斯散文影响,讲究押韵,且蕴含明显喻义。阿拉伯散文诗《麦嘎美》是阿拉伯散文诗的代表之一,该诗引用了警世语、《伊斯兰教圣经》,也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流浪汉运用机智和学识克敌制胜,反映了社会矛盾,刻画出一个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形象。后来,由阿拉伯人哈利利创作的散文诗《麦嘎麦特》因为反应当时的城市生活,并对社会秩序提出巧妙批评,成为研究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也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仅次于《古兰经》的名著”。

艺术

书法

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人已经形成萨法威书法(萨法山区)、赛木德书法(赛木德部落)、鲁哈亚尼书法(拜尼鲁哈亚尼人)、哈密里书法(哈密尔人)、希里书法(汉志地区阿拉伯人)等阿拉伯语书法体。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希里书法演变出纳斯里体、亚比斯体书法,之后,逐渐形成阿拉伯语的八种书法字体,包括库法体、三分体、纳斯黑体、卢格体、安达卢西亚体、波斯塔里克体、马格里布体、迪瓦尼体。其中,《伊斯兰教圣经》最早是用纳斯黑体抄写而成。

音乐

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君王享受音乐,雇佣诸多民族歌手为其演奏,这推动了阿拉伯人的音乐发展。期间,阿拉伯人肯迪的《音乐大论文》正是运用阿拉伯文字撰写而成的古老乐理著作,作品总结了阿拉伯人的音乐节奏形式,其手稿至今保存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之中。阿拉伯音乐理论家法拉比的《音乐大全》,不仅在东方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来欧洲音乐复兴运动产生了影响。阿拉伯人的主要乐器有方形铃鼓、长笛、芦管、双簧管等。

绘画

阿拉伯人的绘画艺术在伊斯兰建筑中得到体现。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崇拜偶像,所以并不提倡人物画像和雕塑,画饰大多是植物和几何图案,后来,这些画饰被发展成为独特的“阿拉伯式图案”的绘画艺术。但在其他地方,比如萨马腊宫墙上,就有一些裸体美人以及狩猎图。在一些阿拉伯文学著作上,也有人物插图,不过这些插图多出自阿拉伯基督教徒的手中。

手工艺

阿拉伯人有自己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地毯、陶器、玻璃器皿、金银宝石首饰、贵金属镶嵌、细木雕楼、象牙雕刻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在镶嵌手工艺上,阿拉伯人可以把金银宝石组成精妙的图案,镶嵌在武器、水壶天平秤以及其他生活用具上。再比如,阿拉伯人可以将水晶等坚硬物质雕刻成不同器皿,并绘制上精美的图画和阿拉伯语言等。

阿拉伯戏剧

阿拉伯戏剧的发展受到欧洲戏剧的影响和激发,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阿拉伯地区,一些西方艺术家在阿拉伯人地区活跃,这对阿拉伯人戏剧活动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在阿拉伯戏剧发展中,马龙·尼卡什和萨里·尼卡什兄弟二人、阿布·哈利勒·格巴尼等人都曾作出贡献,他们采取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荒诞派等多种创作方法,创造了阿拉伯话剧歌剧、喜剧、诗剧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

自然科学

数学

阿拉伯人在数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科学成就。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整理了印度数学的知识,引入包括“0”在内的印度数字、小数、分数以及负数等,并将其带到欧洲传播发展,由此有了“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在代数方面也做出一定的研究成就,他们研究了包括三次、四次方程在内的代数方程解法。花拉子米的著作《还原和化简的科学》中的“还原”,翻译成拉丁文,正是现代的“代数”。

虽然三角学在古印度、古希腊时期已经产生了,但是,阿拉伯人对三角学进行深入研究后,证明许多和三角学相关的基本公式,为三角学的建立及发展都奠定了基础。

物理

阿拉伯人在物理学研究中,以光学研究成就较为突出。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正确认识了人之所以能够视物的原因,即光线在物体上发生折射,再进入到人的眼睛,其《光学》是古代物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此外,阿拉伯物理学家还较为精确地测定了各种物质的比重,研究了物体运动的速度、距离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运用物理知识与力学原理制造出天平、水钟、自动供水机等。

天文学

在天文学方面,阿拉伯人吸收了克罗狄斯·托勒密著作《天文学大成》的知识后,不断通过天文观测校正托勒密作品中所画宇宙模型的参数,同时通过不断改进模型参数,建立新的行星模型。阿拉伯人重视天文观测,观测结果主要反映在不同的天文表中,比如1080年编制的《托莱多天文表》、10世纪编制的《恒星图像》都曾在西方国家产生较大影响。在工作实践中,阿拉伯人还研制出一些较为精密的天文仪器,如星盘日晷仪、象限仪、天球仪、地球仪、平纬仪以及方位仪等。

医学

在医学方面,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等民族的医学遗产。距今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比欧洲人提前三百年左右的时间,知道酒精的提取方法。在为病人施行手术时,阿拉伯医生就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使用麻醉剂进行治疗。之后,阿拉伯人也成功培育出牛痘苗,并用动物(如猴子)进行医学试验,还用水银化合物治疗皮肤病。在药物研究上,阿拉伯医学家可以配制出许多药品,对于伤寒、霍乱、天花、麻疹等病症,他们也有具备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化学

化学方面,阿拉伯人注重实验,改进了蒸馏、过滤、升华等化学方法,可以制造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氧化亚汞等多种化合物,并将化学运用到制药、制革、玻璃等工业制造上。曾经,阿拉伯人还用磷作原料,制作出可以发光的人造宝石。如今,如碳酸钠乙醇等化学用品的名称,都是来自阿拉伯语。在欧洲,有些化学术语也是通过阿拉伯著作的拉丁语译本传入欧洲的。

现当代发展

阿拉伯国家在恢复独立后,阿拉伯人采取不同的发展举措,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进步。

政治

20世纪以来,除了巴勒斯坦之外,各国阿拉伯人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纷纷摆脱殖民主义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阿拉伯人做了艰苦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也遇到重重困难。比如,阿拉伯人由于地处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阿拉伯人生活的地区一直成为西方大国的重要角逐长,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虐的重灾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推动阿拉伯人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族解放,在埃及倡议下,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等7个成员国国家代表于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正式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该联盟的宗旨是共同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比如1946年3月,帮助约旦的阿拉伯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同年4月,帮助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阿拉伯人摆脱法国统治,获得独立。1951年至1956年期间,帮助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国相继获取独立。六年后,帮助阿尔及利亚获取独立。再如突尼斯为了确保阿拉伯人的权利和自由,于2011年推动宪法改革,并成功建立了代表性的民主制度,包括选举制度、宪法保障等。

经济

石油资源的大量开发和出口,使阿拉伯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且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建立炼油厂、石化厂、天然气液化厂,提炼本国的原油。阿拉伯各国通过产油的财富,不断改造和绿化沙漠,使沙漠逐渐被绿洲覆盖。一批批阿拉伯商人借助石油带来的财富,不断开发各种从冶金到日用品、食品等加工业中,并以此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由于经济缺乏多样性,阿拉伯人的经济贸易交流仅占阿拉伯经济总量不到8%。为此,阿拉伯人推出经济改革计划,减少国家对石油行业的高度依赖,促进地区经济多元化。比如沙特阿拉伯在2016年宣布实施“愿景2030”计划,沙特阿拉伯人计划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能源产业、金融业的发展,减少地区对石油的依赖;也计划通过推动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加快上市脚步,从而刺激地区经济活力,吸引外国投资;还计划大力减少地区的失业率,提高阿拉伯人在私营企业的就业机会,帮助阿拉伯人创造创业环境,支持阿拉伯人创设中小企业。截止2023年,沙特阿拉伯人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包括启动了未来城市NEOM项目,推动地区经济的科技和商业发展。

教育

为了建立顺应全球开放时代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必须致力于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体系的投资,为阿拉伯人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技能培训。阿拉伯人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实行各项高福利政策,每年政府都拨出大量款项用于公共事业,在教育上,修建不同的学校,实行从幼儿教育到大学阶段的全部免费教育。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教育领域取得成就的阿拉伯国家,从2005年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政府就加大对教育部门的投资力度,通过制定合适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提高薪酬待遇等举措,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这一举措整体提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的教学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经济需求。根据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00年期间,15-24岁的阿拉伯人的入学率和识字率从45%增长到7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