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位于中东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09-26 17:22

巴勒斯坦国(阿拉伯语:巴勒斯坦地区‎,英语:the State of Palestine),简称巴勒斯坦,是位于中东、亚洲西部的半总统共和制国家,法定首都在耶路撒冷(未得国际承认),行政中心拉姆安拉,实际控制领土为2500平方千米。约旦河西岸分为11个省,加沙地带分为5个省。巴勒斯坦人口约1350万人,主要人口为巴勒斯坦人,国家总统为马哈茂德·阿巴斯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处于内陆,地势西高东低,地面起伏变化大。中部阿苏尔山海拔1016米,是全国陆面最高点。加沙地带临海,有40千米海岸线,地形为沿海低平原,最高海拔不过105米。全国为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微冷湿润多雨。流径的河流较少,主要的河流为约旦河和加沙涸河。巴勒斯坦矿藏和石油贫乏,渔业资源包括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植物种类丰富,共发现2250种植物。动物种类比较匮乏,以鸟类为主。

巴勒斯坦经过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后,先后经历希腊化和阿拉伯化,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英国委任统治时期。1947年,联合国建议建立巴勒斯坦国、犹太国家以及国际化的耶路撒冷以色列于1948建立但遭到阿拉伯国家反对,后经5次的中东战争,巴勒斯坦国于1988年11月15日宣布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唯一合法代表,领导约旦河西岸领土范围,加沙地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织实际控制。巴勒斯坦没有铁路,一切运输全靠公路、汽车完成。巴勒斯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失衡,进出口渠道单一。截止2021年,巴勒斯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50.27亿美元。

巴勒斯坦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主要景点有阿克萨清真寺希沙姆王宫。截至2023年巴勒斯坦共有伯利恒主诞堂和朝圣之路(Bethlehem Church of the Nativity and Pilgrimage Path)、巴蒂尔(Battir)、哈利勒老城(The Old City of Khalil)和泰尔苏丹(Tel Sultan)4处世界遗产

截至2024年5月2日,巴勒斯坦国已获得143个国家的承认,先后与埃及叙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巴勒斯坦在联合国拥有非会员国观察员身份,是阿拉伯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77国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

名称由来

巴勒斯坦国名来源于公元前13世纪末,进入迦南的最大群体腓力斯人给巴勒斯坦所在的土地起了一个名字:腓力斯坦(Philistian),意为“腓力斯人的地方”。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曾把叙利亚南部地区称为巴勒斯坦。公元135年,罗马帝国侵占这一地区后,阿拉伯人希腊语的“腓力斯坦”转译成阿拉伯语的“巴勒斯坦”。从此巴勒斯坦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

巴勒斯坦的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个部分。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巴勒斯坦已经出现了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同种的原始人。中石器时代,巴勒斯坦的山洞中已有进行农业实验的痕迹。新石器时代,巴勒斯坦人开始驯化动物、学习制陶并建造城市。

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公元前4世纪,随着加苏利亚人的到来巴勒斯坦开启了铜器时代(公元前4000—前1200年)。考古学家在巴勒斯坦的不同地点都发现过铜器,证明巴勒斯坦在那时已有完备的铜加工技术。

青铜器早期

公元前3000-2500年,从阿拉伯半岛(Arabian Peninsula迁徙来的闪族人进入巴勒斯坦,其中有迦南人。迦南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平原地区,并且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早期国家,因此巴勒斯坦也被称为“迦南地”。在这一个时期,巴勒斯坦的城镇生活逐渐扩大。

青铜器中期

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1500年),四大文明古国(Ancient)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腓尼基(Phoenicia)、米诺斯克里特(Minoan Crete)和叙利亚(Syria)等周边文明影响着迦南。种类繁多的商业联系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促进了新陶器形式的发展、葡萄的种植和青铜的的推广。这个时期的丧葬习俗则是受到了来世信仰的影响,迦南人与埃及的贸易往来在中王国时期的埃及祭文得到了证明。

埃及统治时期

公元前1550-1400年间,迦南城邦被埃及新王国统治,成为他的的附庸。在雅赫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一世的统治下,埃及新王国的领土逐步向黎凡特扩张。公元前(1450-1350 年)的政治、商业和军事事件被驻埃及的使节和迦南人代理统治者,在称为 "阿玛尔纳书信"的379块楔形文字石碑上记录。

法老塞提一世(约公元前1294-1290年)在其统治的第一年,发动了一场战役,将迦南重新归属于埃及统治。向北一直推进到拜特谢安(Batshyanne),并采用他的名义任命当地诸侯对该地区进行管理。

青铜时代晚期

青铜时代晚期,由于统治一地区埃及人撤出,当地文明进入了一个长期衰落时期。13世纪晚期开始到11世纪早期,数百个规模较小、没有保护的村落在迦南地区出现,大多位于山区。在部分村落里,以色列和犹大居民在晚期所具有的特征首次出现。公元前11世纪,村庄的数量减少,但是其他定居点则达到了坚固城镇的地位,从而对村庄数量的减少进行抵消。

早期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

埃及人撤走后,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重新占领了迦南。以色列的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梅内佩塔石碑上,法老梅内佩塔于公元前1209年左右建立了这个石碑。以色列人从迦南原住民中分化出来的,在中部高地定居,从南部的犹大山丘向北部的撒玛利亚山丘延伸。人口最多的时候可达四万五千人,与占据平原和沿海地区的迦南城邦相对隔绝。

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从爱琴海(Aegean)地区移民而来,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 并融入了当地居民。先是被亚述吞并,后来又被巴比伦吞并。

以色列和犹大王国

公元前10世纪和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和犹大两个相关的以色列联合王国出现, 北方为以色列,南方为犹大。以色列较为繁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到公元前8世纪,以色列人口增长到了16万人,拥有500 个定居点,外约旦西北部地区为以色列人的定居地。

9世纪中叶,奥姆里德王朝向以色列北部王国扩张,北起大马士革附近,南至摩押境内,对大量的非以色列人进行统治。公元前853年,以色列国王的阿哈比率领一支反亚述联军,在卡尔卡尔泰战役击败了亚述国王沙曼尼塞三世。几年后,附庸摩押王弥沙叛变了色列,以色列人在外约旦的主要定居点被摧毁。

公元前8世纪30年代,以色列北部肥沃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被大马士革阿拉姆国王哈扎埃尔征服,以色列王国因此遭受重创。公元前9 世纪晚期,在耶胡布国王统治下的以色列成为亚述的附庸,被迫纳贡。

亚述入侵

亚述国王提格拉特·皮莱塞三世为了直接地控制这些附庸国,亚述变成行省。提格拉特·皮莱塞(Tiglath Pillace)及其继承者在公元前734年开始就对巴勒斯坦征服。公元前720年,以色列首都撒玛利亚被亚述人占领,以色列王国因此灭亡。萨尔贡二世将王国的27290名居民往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北部驱逐,许多以色列人向南方的犹大王国迁移。

公元前715年,犹大王国掌权的掌权为希西家埃及亚实基伦结盟,并采用拒绝进贡的方式反抗亚述人,亚述的森纳赫·里布因此向犹大王国发起进攻。公元前701年,森纳赫·里布(Sennacher Rib)率军围攻耶路撒冷王国,以失败告终。亚述继续向南扩张,埃及被亚述征服,在公元前664年亚述占领了底比斯

巴比伦时期

公元前631年,亚述国王阿舒尔班尼帕林(Ashurbanipalin)去世,亚述帝国的实力由于继承人的争夺受到削弱。巴比伦借此机会起义,征服了亚述的大部分领土。埃及也在此期间,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权力,并将诸侯国体系建立在该地区,即诸侯国需要纳税以换取军事保护。

公元前616年,埃及代表逐渐衰落的亚述,派遣军队北上与巴比伦对抗,但是并未取得胜利。公元前612年,巴比伦占领了亚述的尼尼微欣,公元前612年占领了哈兰。公元前609年,古埃及法老尼科二世再次率军北上,处死了犹大王约西亚(Josiah),在米吉多(Megiddo)设立了埃及的基地,拥立耶和亚基米(Jehoiakim)为犹大王。

公元前605年,巴比伦人在卡尔凯米辛战役中击溃了埃及军队,战败的埃及军队逃回尼罗河。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摧毁了非利士城市亚实多、以克伦、亚实基伦和加沙。公元前601年,巴比伦将黎凡特的所有前国家划为殖民地。巴比伦人延续亚述的做法,将反抗其军事力量的人驱逐出境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入侵埃及失败,被迫将军队撤回巴比伦重建,包括犹大一些附庸国因此叛变,犹大-巴比伦战争爆发。公元前598年,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叛乱结束。公元前597年,犹大王国国王耶哥尼雅以及耶路撒冷的贵族和神职人员被驱逐到巴比伦

公元前587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围攻并摧毁了耶路撒冷,结束了犹大王国,大部分的犹大人被流放到巴比伦。犹大和非利士城邦加沙(Philistine city-state of Gaza)、亚实基伦(Ashkelon)、阿什杜德(Ashdod)和埃克伦(Ekron)被解体,融入新巴比伦王国,成为新巴比伦帝国的行省。犹大新巴比伦帝国的一个犹大行政区划,名为耶和华省。

波斯(阿契美尼德)时期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被居鲁士大帝征服后,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Achaemenid Empire of Persia)的一部分。分为五个波斯行省,即:耶胡德麦地那塔(Yehud Medina Tower)、撒玛利亚(Samaria)、加沙、阿什杜德(Ashdod)和阿斯卡隆(Ascalon)。波尼西亚城邦继续在今黎巴嫩(hostil)发展,而阿拉伯部落则往南部沙漠迁移。

公元前538年,流亡的犹大人在波斯人的允许下返回耶路撒冷。犹大人后来被称为犹太人,他们定居在后来被称为耶和华麦地那(Yehud Medinata)或耶和华(Yehud)的地方,是波斯统治下的一个犹太自治省。犹太回归后对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摧毁的第一圣殿进行重建。

公元前6世纪和5世纪之交,位于今黎巴嫩的腓尼基国王提尔和西顿在波斯人的手里获得沿海平原至阿什杜德地区的控制权,推罗获得上加利利的控制权。 4世纪中叶,整个海岸被腓尼基人占领,一直到南部沿海平原的阿斯卡隆。

公元前404年,埃及摆脱了波斯的控制,为了与之对抗,在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区扩张势力范围和军事力量。埃及在一段短暂的时期内,控制了巴勒斯坦和腓尼基沿海地区。公元343年埃及被波斯重新征服。

希腊时期

公元前332年—公元前142年期间,巴勒斯坦处于希腊的统治下。期间经历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公元前332一前323年),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23一前197年)和塞琉西帝国(公元前197一前187年)。此后,希腊文化对巴勒斯坦的本土文化产生冲击,巴勒斯坦各个城市逐渐希腊化,希腊人和当地人之间关系紧张。

公元前330年,巴勒斯坦被亚历山大大帝在前往埃及的途中征服。由于提尔和加沙没有立即臣服于亚历山大的城市,作为惩罚亚历山大屠杀了他们的公民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庞大帝国被他的将军们瓜分,为了争夺对帝国的控制权而互相争斗。公元前320-318年,巴勒斯坦被托勒密一世占领,但为避免与入侵的安提戈努斯发生冲突,在公元前315年撤军。在迪亚多奇的帮助下塞琉古一世,他公元前312年占领巴勒斯坦,但由于安提戈努斯的军队再次逼近,只能维持几个月。

公元前301年,戴阿多奇国王联盟击败了安提戈努斯,该省被授予塞琉古,托勒密占领巴勒斯坦。托勒密国王在公元前201年管控期间,巴勒斯坦贸易和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农业是通过复杂的租赁和国家监督制度来控制的,石油、谷物、盐、亚麻布和啤酒等重要商品被国家实行垄断。

在公元前201-200年的第五次战争中,塞琉古王朝从托勒密王朝手中征服了巴勒斯坦。公元前198年控制了前叙利亚和腓尼基省。巴勒斯坦的持续上升的希腊化,导致传统的犹太人与急于希腊化的犹太人形成对立。

公元前167年,安提阿哥四世,对犹太人进行镇压,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被重新献给了希腊神宙斯。 导致由哈斯摩尼家族的犹太-马卡比领导的起义,在起义期间,犹太叛军对塞琉西帝国军队进行了游击战。

公元前164年,安提阿哥斯四世(或其子安提阿哥斯五世)对这一法令进行废除,允许犹太人对圣殿进行清洗并将其重新献给他们的神。犹太叛军卷土重来,并得到试图削弱塞琉古王朝罗马人的支持。公元前157年,塞琉古王朝与约拿单达成协议,任命他为大祭司--犹太最重要的职位。公元前140年,犹太事实上独立了。

公元前130年,犹太开始对邻国征服。征服后对领土上的非犹太人强迫他们皈依犹太教,进行驱逐或要求他们按时缴纳贡品。公元前100年,犹太征服了北部加利利(Northern Galilee)到南部内盖夫的整个巴勒斯坦腹地。从100年到70年,哈斯摩尼人征服了沿海和外约旦的许多波利斯,哈斯摩尼国王和耶路撒冷的圣殿机构都因战争带来的收益变得繁荣。

罗马时期

公元前73年至63年间,罗马共和国通过第三次米特拉达战争中,将其影响力在该地区扩展。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将巴勒斯坦纳为其中一个行省,公元前40年左右,巴勒斯坦被帕提亚人征服,罗马盟友海尔卡努斯二世被废黜,哈斯蒙尼家族的傀儡统治者安提柯二世被任命。

罗马帝国的统治直至公元4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罗马帝国实行“反犹政策”,大批犹太人出逃,自此,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历史告终。

早期穆斯林时期

6世纪末,伊斯兰教穆罕默德(Mohammed)创立了伊斯兰教,其信徒被称为穆斯林。在636至640年间征服了巴勒斯坦。

穆斯林将叙利亚的领土划分为五个军区或省,领土 Prima宫和巴勒斯坦领土成为强德菲拉斯汀(Jund Filastin),南面为亚喀巴(Aqaba),北面到达加利利(Galilee),西起阿里什(Arish),东至杰里科(Jericho)。该省的边界后来在土伦人的领导下向东和向南扩展,包括如今的约旦南部和沙特阿拉伯西北部地区。提比利亚(Tiberias)取代西托波利斯(Thessaloniki)成为该省的首府。

巴勒斯坦在该时期,是其最繁荣和富饶的省份之一。此期间巴勒斯坦的经济得益于其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战略位置、涌入的 朝圣者、优质的农产品和当地的手工艺品。制造或交易的产品主要为大理石和白石矿的建筑材料死海盐和丝绸等。巴勒斯坦犹太人在此期间是专业的玻璃制造商,被欧洲被称为“犹太玻璃”。

穆斯林时期投入了大量精力在舰队的发展、海港和造船厂的修建、沿海城市的加固以及在巴勒斯坦建立海军基地方面。阿克雷(Acre)成为主要海军基地。由于靠近拉姆拉(Ramla),巴勒斯坦的主要港口从凯撒利亚(Caesarea)变为贾法(Jaffa)。

倭马亚王朝

656年,拉希敦哈里发奥斯曼(Rashidun Caliph Uthman)遇刺身亡,哈里发王朝第一次内战爆发。战争661年结束,哈里发被倭马亚王朝统治,哈里发的首都从库法(Kufa)迁至大马士革(Damascus)。

744年,巴勒斯坦部落反抗哈里发。哈里发为了安抚部落,向部落许诺各种职位和其他福利。 此举虽然结束了叛乱,但部落对哈里发的敌对态度仍然存在。745年,叙利亚再次爆发起义,马尔旺二世(Marwan II of Maldives)成为了新的哈里发。巴勒斯坦部落爆发了另一场起义,马尔旺二世摧毁了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和其他城市的城墙作为惩罚。

阿拔斯哈里发

750年,阿拔斯家族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由于阿拔斯王朝的权力基础在波斯,在762年将哈里发王朝的首都迁到了巴格达(Baghdad)。巴勒斯坦因此失去了中心地位,变成哈里发王朝外围的一个省。

873年,埃及总督艾哈迈德·伊本·图伦(Ahmad Ibn Tulun)宣布独立,图伦王朝建立。图伦王朝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对耶路撒冷教堂进行翻新。906年,巴勒斯坦被阿巴斯王朝重新占领, 埃及和巴勒斯坦总督穆罕默德·伊本·图吉·伊赫希德(穆罕默德 Ibn Tuj Ihsid)被授予其领地的自主控制权。 966年,严重的反基督教骚乱在耶路撒冷发生,伊赫希德摄政王在968年去世后,无政府状态出现,法蒂玛哈里发在第二年征服伊赫希德国

法蒂玛王朝

10世纪初,法蒂玛王朝在北非建立了哈里发政权。969年,伊克西德的领土被征服,哈里发政权对巴勒斯坦进行控制。他们入侵导致与巴勒斯坦与拜占庭人、卡尔马提亚人、贝都因部落等部落形成对立,与法蒂玛军队中的柏柏尔人和突厥人派系之间开始了长达六十年的不间断和极具破坏性的战争。 以贾拉赫人为首的贝都因人,在977-982 年、1011-1013年和1024-1029年通过叛乱获得哈里发的同意,在对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取得事实上的独立统治。在997-1010年,贝都因人在巴勒斯坦统治、掠夺和许多暴行,导致巴勒斯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1世纪,西亚被穆斯林突厥塞尔柱帝国入侵,拜占庭和哈里发的领土被入侵,巴勒斯坦再次成为无政府状态。1077年,反对塞尔柱统治的起义在巴勒斯坦蔓延,塞尔柱人为了镇压屠杀了耶路撒冷的人民,并消灭了加沙、拉姆拉和雅法。1098年,法蒂玛王朝从塞尔柱王朝夺回耶路撒冷。

十字军东征时期

11世纪,教皇组建十字军进行东征。1099年,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将整个地中海东部海岸占领,从北部的现代土耳其到南部的西奈半岛。十字军国家在被占领的领土上建立起来,1100年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1099-1291),包括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和现代黎巴嫩。对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控制。

1187年被萨拉丁·本的军队击败,阿尤布王朝对巴勒斯坦的大部分地区控制,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被埃及军队占领。

1229年至1244年,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夺回了耶路撒冷。1229年,十字军国家在第六次结束谈判后,耶路撒冷、伯利恒(Bethlehem)和拿撒勒(Nazareth)以及连接这些城市海岸的一片狭长地带被授予耶路撒冷王国。1244年,耶路撒冷被赫瓦兹米人占领,焚烧了耶路撒冷的教堂,并屠杀基督徒。1291年埃及军队攻破,巴勒斯坦结束了十字军对其的占领。

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

马穆鲁克苏丹国在埃及建立,是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间接结果。1260年蒙古帝国首次到达巴勒斯坦,首先是景教基督徒将军吉特布卡(Gitebka)率领蒙古军队突袭巴勒斯坦。艾因贾鲁特战役时被马穆鲁克人击退。1291年马穆鲁克被摧毁的英亩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和最后据点。1300年,蒙古族在加赞(Ghazan )和穆莱(Moulay)的带领发起了几次短暂的袭击,最远的攻击距离到达加沙,耶路撒冷被蒙古人占领了四个月。

奥特斯曼时期

1486年,争夺西亚控制权的敌对行动在马穆鲁克王朝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1516年,奥斯曼帝国谢利姆一世的军队打败埃及马木鲁克王朝军队,巴勒斯坦地区被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结束。伴随奥斯曼帝国的没落,巴勒斯坦被西方列强进行争夺。

1799年,巴勒斯坦的加沙、雅法和海法等城市被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占领。1830年,在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uhammad Ali)入侵前夕,耶路撒冷和纳布卢斯的桑贾克的控制权移被波特交给阿卡总督阿卜杜拉·帕夏(Dura Pasha)。1832年,穆罕默德·阿里的埃及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1834年埃及的统治期间受到全国范围内反征兵和其他民众认为具有侵略性的措施的民众起义的挑战,镇压摧毁了巴勒斯坦的部分村庄和主要城镇。

1840年,在英国的干预下,埃及归还黎凡特的控制权给奥斯曼帝国。 1860年,巴勒斯坦融入全球,社会经济借助欧洲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迅猛。从1880年开始,犹太移民大规模的开始,基本上来自于欧洲来自欧洲,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明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德意志共和国一方对英法作战。

英国托管和分治时期

1915年英国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战役。根据1916年英国与法国秘密签订战后瓜分奥斯曼帝国领土的《赛克斯—皮科协定》,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1917年,战争于到达巴勒斯坦南部,英国正规军攻陷巴勒斯坦多个城市,从此巴勒斯坦开始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同年11月2日,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布女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为犹太复国主义在巴勒斯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1922年《圣雷莫协定》规定,英国对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英国委任统治政府执行《贝尔福宣言》,国推行“扶犹抑阿”政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削弱阿拉伯人的力量,同时为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敞开大门。1939年,英国为确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东的利益,转而支持阿拉伯人,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自此英国委任统治政府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关系趋于紧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犹太复国主义者与委任统治政府矛盾逐渐激化。1942年5月,犹太复国组织在纽约比尔特莫尔饭店召开紧急会议,提出《比尔特莫尔纲领》(Biltmore Programme),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1947年4月2日,受到美国政府、犹太复国组织、阿拉伯人的多方施压,英政府正式通知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召开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进行讨论巴勒斯坦独立问题。1947 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建国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分治方案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应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并撤出军队。其后2个月内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独立国、犹太独立国,将巴勒斯坦56.47%的土地划给犹太国家,将43.53%的土地划给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以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组成,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共计有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1万人;犹太国面积1.585万平方公里,共计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耶路撒冷及其郊区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结束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的前一日,犹太人领袖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宣布独立,以色列国正式建立。次日阿以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并吞并了26%的托管领土,约旦占领了犹太和撒玛利亚地区。将其更名为“约旦河西岸”,而加沙地带则被埃及占领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加入联合国。

中东战争与巴勒斯坦建国

在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二天,它的所有邻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阿拉伯国家全部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即1948年的中东战争。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1953年9月,阿盟理事会确认了“巴勒斯坦实体”的存在,并正式任命哈迈德·舒凯里(Ahmad al-Shukeiri)为巴勒斯坦驻阿盟代表。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这次战争被称为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4年5月28日,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公里)、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150平方公里),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被称为第三次中东战争,由于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战争使得100多万阿拉伯人逃出巴勒斯坦地区,最终沦为难民。

巴勒斯坦人在被占领土上反抗以色列统治的第一次起义后,巴以双方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规定了5年过渡期。这一过渡期以以色列军队从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地区撤离并重新部署开始,以确定巴勒斯坦领土最终地位问题结束。

1974年10月26日,阿拉伯峰会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阿拉伯国家的承认由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的巴勒斯坦组织。同年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常驻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会议和工作,并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其他机构发起的所有国际会议。

1976年9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阿拉伯联盟正式成员。1978年9月,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后,以色列西奈半岛撤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1987年巴勒斯坦大起义,组建了哈马斯。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同时不再质疑以色列国家的合法性。

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代表在奥斯陆达成了有关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协议。同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首领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白宫草坪正式签署了协议,即《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又称《奥斯陆协议》,这一历史性协定为巴勒斯坦人民在加沙地带和西岸实现自治开辟了道路,标志着一个谈判解决永久地位问题的进程的开始。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又称“奥斯陆第二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1月,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举行巴勒斯坦历史上首次大选,选举产生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

巴勒斯坦的抵抗与斗争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右派党派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不顾巴勒斯坦方面的一再警告,强行进入东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亚西尔·阿拉法特。2003年3月,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完成了自治政府的改革,设立总理职位。2004年7月,巴勒斯坦政府陷入了政治危机。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下令解除加沙地带警察部队总司令贾巴利职务,并精简安全机构后,巴勒斯坦总理库赖向阿拉法特辞职,但不获接纳。

2005年1月9日,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出任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巴解组织最高领导人,以色列将所有军队和定居者从加沙地带撤出,但仍保留对加沙空域、海滨和食品及其他商品运送通道的控制,但通向埃及的通路除外。2006年,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对巴以局势产生冲击。2007年,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在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此后,哈马斯清除加沙地带所有法塔赫活跃分子及犹太人,彻底控制加沙。

2007年6月,哈马斯最终在加沙地带掌权,马哈茂德·阿巴斯解散政府,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区域因此分别由控制约旦河西岸和控制加沙法塔赫哈马斯两个机构组成。

2008年3月,法塔赫与哈马斯签署《萨那宣言》,但宣言没有得到落实。经过埃及的斡旋,2011年5月,以法塔赫和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13个政治派别在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各方同意结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割据状态,开启和解进程,筹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选举和立法委员会选举。2012年2月,法塔赫和哈马斯签署《多哈宣言》,同意组建以马哈茂德·阿巴斯为总理的联合临时政府。同年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67/19号决议授予巴勒斯坦国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巴勒斯坦并获得可于国际刑事法院控告以色列的权利。

2013年1月,阿巴斯与哈马斯政治局主席迈沙阿勒在开罗会晤,决定推动落实开罗和解协议。2014年4月23日,法塔赫与哈马斯达成和解协议,决定组建带有过渡性质的民族联合政府,双方相关人员于6月2日就职。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2334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和完全停止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2017年10月12日,法塔赫与哈马斯在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哈马斯同意将加沙地带的行政权移交法塔赫,结束双方长达10年的分裂对立局面。

2021年5月10日开始,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至少造成双方数百名平民的死亡。2022年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与伊斯兰教主麻日,巴勒斯坦民众与以色列警察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穆斯林称“尊贵禁地”)的阿克萨清真寺爆发冲突,导致超过160名巴勒斯坦人受伤、约400人被以色列警方拘捕,以方3名警察在冲突中受伤。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发新一轮军事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犹太假日期间对以色列发起军事行动,引发了以色列的军事报复,对加沙地带的居住区与公共设施大规模轰炸,致使大规模平民伤亡,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2024年2月26日,巴勒斯坦总理阿什提耶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宣布,巴勒斯坦政府辞职。次日,巴勒斯坦驻英国大使胡萨姆·佐姆洛特发表讲话称,巴勒斯坦政府的辞职应当为组建一个技术型巴勒斯坦政府创造条件;新的政府应在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加沙地带等所有巴勒斯坦领土上监督巴勒斯坦总统和议会选举流程。同月,巴勒斯坦驻俄罗斯大使阿卜杜勒∙哈菲兹∙诺法勒表示,哈马斯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代表于2月2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会面,讨论组建一个统一的巴勒斯坦政府以及加沙地带重建问题。

2024年2月29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表声明称,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30035人死亡、逾7万人受伤;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媒体办公室表示,死者中超过70%是妇女和儿童。

2024年3月14日,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任命其经济顾问穆罕默德·穆斯塔法为新一任总理,并授权其组建新一届巴勒斯坦政府。3月28日,穆斯塔法向阿巴斯提交新政府组建方案,阿巴斯随后颁布法令予以批准。新政府组建方案确认其主要任务包括为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和救济、重建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稳定巴经济形势。3月31日晚,由穆罕默德·穆斯塔法领导的新一届巴勒斯坦政府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宣誓就职。新政府有23名部长,其中6人是来自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穆斯塔法同时兼任外交部长。

2024年4月,受中国邀请,哈马斯和法塔赫的领导在北京会面,针对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分裂问题展开讨论。4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双方就推进巴内部和解深入坦诚对话,双方充分表达了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和解的政治意愿,就诸多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积极进展,一致同意继续这一对话进程,争取早日实现巴勒斯坦团结统一。双方高度赞赏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感谢中方为推动巴加强内部团结所做努力,并就下步对话设想达成了一致。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巴勒斯坦由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两个互不连接(中间隔着以色列)的部分组成,其中约旦河西岸面积约2200平方千米,加沙地区面积约360平方千米。东以约旦河与约旦为界,西、北、南三面挨着以色列,东南部的死海是分属巴勒斯坦国、约旦和以色列的界湖。加沙地带西濒地中海,西南毗连埃及,北、东两面与以色列为界。

根据1947年11月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面积为1.15万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当时广大阿拉伯国家反对该决议,该阿拉伯国未能建立。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占领了181号决议规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国领土。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全部领土。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告成立巴勒斯坦国,但未确定其疆界。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方通过与以色列和谈,实际控制领土为2500平方公里。

气候

巴勒斯坦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类型冬夏温差大,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控制,炎热干燥,7月、8月为最热月份,平均最高温度为33°C。冬季受来自地中海的西风影响,微冷湿润多雨,最冷月为1月,温度通常在7°C。

巴勒斯坦降水并不充沛,从北到南和内陆沿海的降水量普遍减少。当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降水量通常在11月至3月之间下降,年降水量约为116毫米。

地质

从地质结构来看,巴勒斯坦地处阿拉伯高原西北部,属于阿拉伯半岛古地块西北边缘的断裂地带,也是东非-红海大裂谷向北延伸经过的区域,因而断层、断裂和抬升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巨大。约旦-死海谷地位于东、西约旦山脉之间,因为断层陷落而形成地沟。约旦河西岸的山地高原位于断裂带西侧,褶皱构造是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条自南向北的褶皱背斜。背斜区几乎全部由白云岩和灰岩组成,局部含有泥灰岩夹石。向斜区主要由软灰岩和白垩组成。白云岩和灰岩上发育的是红色石灰土,土质肥沃,但常常是薄层的石质土。白垩和软灰岩上发育的是黑色石灰土,不太肥沃,非石质土。

地形地貌

巴勒斯坦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变化大。加沙地带沿海,地形为沿海低平原,最高海拔不过105米。位于中部的阿苏尔山海拔1016米,是全国陆面最高点。西岸地区山丘起伏大,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地势低平。

约旦河西岸

约旦河西岸处于内陆,大部分是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地面起伏变化大。长约150千米,宽31~58千米,分为半沿海地区、山地地区、斜坡地区和约旦河谷四个地形区。

巴勒斯坦主要山脉主要有北部的纳布卢斯山地、中部的耶路撒冷山和南部的希伯伦山。纳布卢斯山的中央部分升高到海拔800米后在北部的杰宁山地下降到300~400米,其间有一些山谷和盆地。

耶路撒冷山地势较低,地形比较平缓。希伯伦山的东、南和西南三面被沙漠或半沙漠包围,山脊海拔大部分在9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超过1000米。

西岸的斜坡地区始于杰宁东部,从海拔800米处一直下降到200米处,此地通常为畜牧区。

约旦河谷为平原地形,从斜坡地区延伸至死海。区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地形多为平原,长约45千米,北部宽约6千米,南部宽约13千米,最高点海拔105米。除两个沙丘形成的丘陵外,区域内都是平原。

水文

巴勒斯坦常年河流很少,该国大部分地区石灰岩的多孔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当地还有一些季节性河流、湖泊。

河流

加沙涸河

加沙地带没有永久性地表径流,加沙涸河是穿过巴勒斯坦的唯一河流,被认为是当地最重要的河流。加沙涸河从加沙西北部流向东南部,长8.5千米,在加沙城以南10千米处入海。

约旦河

约旦河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河流,属于内流河,总水量为5.5亿~6亿立方米。发源于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巴勒斯坦,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千米。支流有耶尔穆克河、扎尔卡河与哈罗德河等。从耶尔穆克河注入处到死海的一段为巴勒斯坦与约旦的界河。

湖泊

死海

死海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水域,位于约旦-死海谷地,主要靠约旦河补充水源。死海水深304米,水面低于海平面430.5米,湖水含盐度极高,是世界上最深的盐度超高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

自然资源

矿物资源

巴勒斯坦矿藏和石油贫乏。杰里科附近有铜矿,高原区有磷酸盐希伯仑附近出产制造水泥的石灰岩死海是巴勒斯坦最大的矿藏地,蕴藏有用于核工业的重水。2000年,在加沙海域发现天然气田。初步探测显示,天然气储藏量达到60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国内消费,并可出口。

渔业资源

巴勒斯坦的渔业资源包括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鲤鱼和鱼是当地主要的家鱼地中海沿岸出产北方蓝鳍金枪鱼沙丁鱼比目鱼、鳗鱼、鳕鱼等海水鱼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巴勒斯坦植物种类众多,共发现植物2250种,分属于世界大植物地理区中的四个带:地中海植物带、伊朗-图兰植物带、亚热带沙漠植物带、苏丹植物带。其中地中海类型植物是巴勒斯坦最主要的植物类群,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地,主要有松树橡树、玛基群落、刺地榆树等。

动物

巴勒斯坦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缺乏一般的高等动物和特有种类,一些物种濒临灭绝。巴勒斯坦鸟类尤其繁多,最常见的属是莺、、鸟、燕鸥和。鸟类约有21个目,超过45个科,206个属,470个种。

环境问题

巴勒斯坦面临的问题包括荒漠化、淡水盐化、污水处理、水传播疾病、土壤退化以及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污染。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巴勒斯坦有16个省分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两部分。由约旦河西岸11个省和加沙地带5个省组成 。

主要城市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Jerusalem),在1947年联合国巴以分治决议将耶路撒冷置于国际共管之下。是巴勒斯坦的实际首都,也是巴勒斯坦的主要政治机构所在地,近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此设有代表处。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被一分为二,约旦则控制东区(包括耶路撒冷古城),以色列占领西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夺取东区,并对耶路撒冷全城进行控制。1988年,巴勒斯坦地区全国委员会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但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耶路撒冷古城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1981年,耶路撒冷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

拉姆安拉

拉姆安拉(Ramallah)为巴勒斯坦中部城市,拉姆安拉意为“真主安拉之山”。始建于罗马时代,是巴勒斯坦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坐落在耶路撒冷以北16公里山区的最高处,海拔860米,比耶路撒冷高出60米。拉姆安拉周围多山,泉源充足,夏季凉爽宜人,橄榄树成阴,乳白色石头砌成的红顶房屋鳞次栉比,是约旦河西岸著名的避暑胜地,被称为“约旦河西岸之珠”“耶城北大门”和“巴勒斯坦新娘”。

加沙城

加沙城(Gaza),西南距埃及边境30千米。人口约185万(2015),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初建于公元前3000年。被以色列隔离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对面。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传播中心之一。城内多古迹,如清真大寺、十字军侵占时修建的教堂(已改为学校)等。

政治

政体

1994年5月根据巴解组织决议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lestine National Authority),作为阶段性、过渡性的权力机构。2013年1月,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签署命令,将法规、公文、证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称谓统一改为“巴勒斯坦国”。但国际社会仍有沿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称谓的情况。

司法机构 

巴勒斯坦司法机构主体是各级法院,目前设有最高法院1个、调解法院18个、初级法院8个、上诉法院1个、刑事法院1个、中央法院2个。巴检察机构的主体是各级检察院,目前设有最高检察院1个,由总检察长、数名副检察长和检察官组成,下设5个检察分院和10个总起诉厅。

政要

政治派别

巴勒斯坦的政治派别主要有法塔赫(隶属于巴解组织)、哈马斯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党派或武装组织。自2007年6月以来,巴勒斯坦分别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设立了两个不同的政府。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政府是2013年由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政府,加沙地带的政府是2012年的哈马斯政府。

以上数据截止2023/10/25

政治机构

以上数据截止2023/10/25

元首

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亚西尔·阿拉法特当选为主席。2004年11月,阿拉法特病逝。马哈茂德·阿巴斯接任巴解执委会主席,并于2005年1月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008年11月当选巴勒斯坦国总统,任职至今。

国际关系

与以色列的关系

1993年至1995年,巴、以先后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加沙和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和《扩大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自治范围的协议》等协议。2000年,由于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长达4年多的巴以冲突。2005年阿巴斯出任巴最高领导人后,巴以关系明显改善。2014年,和谈再次陷入僵局后,巴以关系急剧恶化。2015年以来,巴以双方在多地持续发生零星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哈马斯派出了1000多名武装人员,以色列与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实际处于战争状态

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曾是巴解的主要财政援助国。1990年,沙特等海湾国家对巴解在海湾战争中的立场不满,同巴解关系恶化。原在海湾国家的50万巴勒斯坦人大部分离开。1991年3月3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宣布中断对巴解的财政援助。但在巴解决定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后,沙特等海湾国家与巴解关系开始缓和,官方往来逐渐恢复,沙特还部分恢复了对巴援助。从1993年起,巴解同海湾国家关系不断改善。2002年4月25日,沙特阿拉伯王储阿卜杜拉·阿齐兹访问美国期间向布什总统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8点建议。2004年12月,巴解执委会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访问沙特和科威特,对巴在海湾战争中的错误立场表示道歉。巴与海湾国家关系明显改善。2007年2月,在沙特斡旋下,哈马斯与法塔赫达成“麦加协议”。3月,在沙特等国推动下,第19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重申“阿拉伯和平倡议”,并确定相关工作机制。2012年10月,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访问加沙,是2006年以来首位访问加沙的海湾国家元首,卡同时提供2.54亿美元援助,用于支持加沙经济重建。2013年4月,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马德率阿拉伯国家代表团访美,表示愿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通过少量土地置换实现“两国方案”,受到美国以色列的欢迎。2015年7月,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会见赴沙特朝觐的哈马斯政治局主席马沙勒。

埃及是最早支持巴解组织的阿拉伯国家之一,曾是巴解组织开展政治活动的主要基地。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后,巴解中断同埃的关系。1987年11月,埃宣布重新开放巴解组织驻开罗办事处。海湾战争后,由于双方立场不同,关系冷淡。此后,随着中东和平进程的推进,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马哈茂德·阿巴斯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后,曾多次访埃。近年来,埃及在巴以停火、换俘、巴内部和解等问题上积极斡旋。2011年,经埃及斡旋,巴各派于5月初在开罗签署和解协议。10月,埃方促成哈马斯同以色列成功换俘。2012年11月加沙冲突爆发后,埃及明确支持巴方,同时积极展开斡旋,推动实现停火。2013年1月,在埃及斡旋下,法塔赫和哈马斯领导人在开罗就民族和解事宜举行会晤。7月底埃及局势剧变后,埃及与哈马斯关系急剧恶化,埃及军方加强对西奈半岛与加沙地带接壤地区的管控,缩短拉法口岸开放时间,并摧毁了加沙通往西奈的大部分地道。2014年3月,埃方决定禁止哈马斯在埃一切活动,哈马斯对此表示谴责。2015年初,埃法院裁决哈马斯为恐怖组织。6月,埃及紧急事务上诉法院以缺乏司法权为由,撤销先前将哈马斯列为恐怖组织的裁定。

约旦阿拉伯国家唯一给予巴勒斯坦人国籍的国家,现巴人占约旦总人口的60%。约曾是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1970年,约巴关系恶化,巴武装被迫全部从约撤出。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巴约曾组成联合代表团出席中东和会。2003年6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赛因主持了由美、以、巴三方首脑参加的亚喀巴峰会,宣布正式启动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阿巴斯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后,多次访约。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约旦强调巴应维护内部团结、重建秩序。阿卜杜拉二世国王多次呼吁国际社会推动和平进程,支持巴以和谈,敦促美在中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2012年初,约旦同中东问题“四方机制”推动巴以双方在安曼就恢复和谈进行多次接触。

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抵抗运动并承认巴解和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1988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国家地位,两国建立外交关系。2016年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专门就巴勒斯坦问题阐述中方立场: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202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2%。主要为中国对巴勒斯坦出口。其中出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进口1.9万美元,同比下降94.3%。2023年6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宣布建立中巴战略伙伴关系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美国一票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草案,使该决议未能通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做解释性发言时表示,由于美国的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遭到拒绝,巴勒斯坦人民几十年的梦想被击碎,中方对美国的决定感到十分失望。

2024年4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曾长期拒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88年12月,在巴解宣布接受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42和338号决议并公开谴责恐怖主义之后,美、巴开始对话。1993年9月,巴以签署华盛顿宣言,美随后宣布承认巴解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1994年6 月24日,美将巴驻美办事处升格为官方使团,并利用美驻耶路撒冷总领馆与巴进行联系。2002年12月,美主导中东问题“四方机制”拟定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积极推动实施。

2006年哈马斯胜选并组阁后,美反应强烈,重申哈马斯是“恐怖组织”,表示不会与巴政府进行接触,要求国际社会孤立哈马斯,直至其改变立场、接受“三项条件”,并停止对巴直接援助。2007年6月马哈茂德·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美解除对约旦河西岸的经济封锁,推动巴以对话,并于11月26日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即安纳波利斯会议),提出巴以“两个国家”和平共处的设想。2008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巴,宣布启动安纳波利斯会议确定的三方委员会机制,由美方监督巴以履行“路线图”计划情况。美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多次访问巴以,推动和谈。

2009年,美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巴以和谈。5月,阿巴斯访美。9月,美总统奥巴马促成美、巴、以三方首脑于联合国大会期间在纽约会晤。2010年,美副总统拜登、中东特使米切尔等频繁访巴,最终促成巴于5月接受在美主持下与以恢复间接和谈,并于9月与以重启直接谈判。后因以色列方面拒绝延长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冻结令,谈判中止。

2011年5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其中东政策演讲中提出巴以两国边界应以1967年边界线为基础,通过双方认可的土地置换划定。巴方对此表示欢迎。但美方坚决反对巴方将独立建国问题诉诸联合国的做法。2012年3月,奥巴马致电马哈茂德·阿巴斯,重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承诺。11月,第67届联合国大会表决授予巴勒斯坦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的决议草案,美国投反对票。

2013年3月,奥巴马第二任期伊始即访问巴勒斯坦、以色列等地区国家,重申以“两国方案”为基础解决巴以争端。美国国务卿克里多次访问地区国家,推动巴以双方重启和平谈判,并提出加强巴勒斯坦经济能力、改善巴勒斯坦民众生活、设立40亿美元援助基金等设想。2013年7月底,在国际社会特别是美方的大力推动下,巴以重启和谈。2014年4月,和谈陷入僵局。2015年底,巴以零星冲突持续升级之际,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巴以进行斡旋。

与俄罗斯的关系

2007年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俄罗斯表示支持阿巴斯,此后阿巴斯五次访问俄罗斯。2012年6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访问巴勒斯坦。201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只能通过政治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巴以冲突,俄罗斯将同联合国美国欧盟一道,继续支持巴以恢复直接对话。

与欧洲的关系

2014年10月30日,瑞典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北欧与欧盟国家。2014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也以498票赞成、88票反对、111票弃权,原则上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地位。至今有包含瑞典、英国法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会都已表决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地位。部分东欧国家在共产党统治时期已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 2015年5月14日,圣座签署了一项条约,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根据该条约,梵蒂冈赞成解决巴以冲突的两阶段方案,而此条约在 2016年1月3日正式生效。

巴解组织重视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在10多个欧盟国家派驻代表。海湾危机发生后,欧盟国家指责巴解在海湾危机中支持伊拉克。1991年2月6日,欧洲共同体12国外长宣布冻结与巴解和亚西尔·阿拉法特的接触。海湾战争结束后,欧盟国家与巴解关系逐渐恢复。巴、以签署巴自治协议后,欧盟国家开始在巴自治区设代表处或通过驻耶路撒冷总领馆与巴自治政府进行联系,并向巴民族权力机构提供了大量援助。2006年哈马斯胜选并组阁后,欧盟要求哈马斯接受“三项条件”。2007年6月赛义德·阿巴斯解散联合政府后,欧盟表示支持阿巴斯。2010年以来,马哈茂德·阿巴斯多次访问英、法、德、西班牙比利时希腊等国,寻求欧盟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2011年以来,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先后宣布将巴驻该国代表机构级别提升为外交使团。但欧盟内部在巴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问题上立场不一。2013年7月,欧盟出台新的对以色列定居点的限制规定,即自2014年起,位于定居点内的机构不能获得欧盟拨款、馈赠、证券等方面资助。2014年10月,瑞典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并将巴驻瑞典代表处提升为大使馆。2015年6月,梵蒂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议会纷纷投票支持政府承认巴国地位。2015年6月,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访问巴以。7月,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访问巴以。2016年6月,法国组织召开支持中东和平倡议外长会。2024年5月22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爱尔兰总理哈里斯分别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同日,挪威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当地时间6月4日,斯洛文尼亚国民议会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与加勒比国家的关系

当地时间2024年4月19日,巴巴多斯宣布决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巴巴多斯外交和外贸部长西蒙兹表示,巴巴多斯一直呼吁落实解决巴以冲突的“两国方案”,但是如果不承认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就不能说是“两国方案”。因此巴巴多斯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是主权国家。

当地时间2024年4月22日,牙买加外交部发表声明,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牙买加外长约翰逊-史密斯表示,牙买加继续支持“两国方案”,这是解决长期冲突、保障以色列安全并维护巴勒斯坦人尊严和权利的唯一可行选择。通过承认巴勒斯坦国,牙买加加强对和平解决方案的倡议。这一决定符合牙买加的坚定承诺。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内阁会议上决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表示,“两国方案”是解决暴力循环的唯一途径,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火、保持克制、尊重平民的生命和福利,通过对话和外交解决争端。

国际组织

巴勒斯坦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建国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主张以国际法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有关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等为基础,通过同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结束以方对巴方领土的占领,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1988年12月15日,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实体。2012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授予巴勒斯坦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2015年4月1日,国际刑事法院宣布,正式接纳巴勒斯坦为成员。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以国家或观察员国身份加入了50多个国际公约和组织。截至2024年4月24日,已有142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2024年4月2日,巴勒斯坦正式重启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的程序,在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并转交给安理会的信件中,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里亚德·曼苏尔宣布,“应巴勒斯坦领导层的要求”,重新启动这一始于2011年的申请,并呼吁安理会“在2024年4月”对其进行审议。4月份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的马耳他表示,“已经收到这封信”,“会举行双边磋商,以决定接下来的道路”。当地时间4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达成一致。根据安排,安理会新成员接纳委员会进行首次内部磋商,经安理会和联大同意后,才能接纳巴勒斯坦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里亚德·曼苏尔表示,对于进程感到乐观,并表示这是“历史性的一天”;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吉拉德·埃尔丹表示,巴勒斯坦的申请“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及宪章精神”。2024年4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接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进行表决。由于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反对,该决议被一票否决。此次投票中,12票赞成,2票弃权,美国1票反对。当地时间2024年5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以143票赞成、9票反对、25票弃权通过决议,认定巴勒斯坦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会员国资格,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决议据此建议安理会重新“从有利角度”审议巴勒斯坦以会员国身份加入联合国的申请。5月22日,巴勒斯坦驻奥地利大使兼常驻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观察员萨拉赫·阿卜杜勒·沙菲表示,巴方再次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关于加入联合国的申请。5月31日,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授予巴勒斯坦“按字母顺序在成员国中就座的权利”“提出提案和修正案的权利”以及“在世界卫生大会全体会议和各主要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的权利”等多项权利。

军事

概况

根据《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可建立警察部队以保证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公共秩序和内部安全。巴勒斯坦国没有陆军,也没有空军或海军。目前巴勒斯坦警察部队约有6万人,巴勒斯坦安全局没有重型武器和坦克等先进军事装备。

在以巴和平进程中,以色列一直要求巴勒斯坦国永远非军事化。以色列谈判代表要求将以色列军队留在西岸,保持对巴勒斯坦领空的控制,并明确规定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可以购买和不能购买哪些武器。

武装力量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FATEH) ,简称“巴解组织”或“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联盟之一,是国际公认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正式代表。成立于1965年,是巴解的主流派,在巴解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其武装力量占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95%,控制了巴解的军、政、财务与外交大权,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自称是巴勒斯坦的执政党。“法塔赫”最高权利机构是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革命委员会行使职权。“法塔赫”的常设机构是中央委员会,由18名成员组成。

伊斯兰抵抗运动组织

伊斯兰抵抗运动(HAMAS) 简称“哈马斯”。由谢赫·亚辛教长于1987年12月14日创建。因“哈马斯”领导被占领土的巴人进行反以起义斗争,以色列于1989年宣布哈为恐怖组织,其活动是非法并开始追捕、驱逐“哈马斯”领导成员。“哈马斯”资金雄厚,在巴内地、特别是在加沙地带开设了若干福利机构,定期资助各类贫困者。

其他军事组织

坦齐姆

坦齐姆(Tanzim)军事部队,主要是一个基层组织,由地方决策。由亚西尔·阿拉法特先生和法塔赫领导人于1995年成立,目的是制衡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和圣战组织。主要目的是将街头活动引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而不是宗教极端分子。主要据点为加沙、拉马拉和其他西岸城镇。主要领导为马尔万·巴古提(Marwan Barghouti)、哈切姆·巴拉维(Hachem Balawy)、艾哈迈德·奇莱斯(Ahmad Chiles)2001年12月4日,坦齐姆被以色列组织列入其 “恐怖主义 “实体名单。

阿克萨烈士旅

阿克萨烈士旅(al-Aqsa Martyrs Brigades)是一个西岸的巴勒斯坦武装团体联盟,成立于2000年10月。创始人是亚西尔·巴达维(Yasser Badawi)和纳赛尔·阿维斯(Nasser Awais)该组织已被以色列、欧盟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定为恐怖组织。

第17部队

第17部队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亚西尔·阿拉法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其他领导人的贴身警卫机构。对于他的命名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由于最初驻扎在贝鲁特的法卡哈尼街17号得名,另一种解释是,指的是1968年在约旦卡拉梅战役中阵亡的 17 名巴勒斯坦英雄。2001年12月4日,第17部队被以色列列入 “恐怖主义 “实体名单。

军事行动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阿拉伯国家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全部向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呼吁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命令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双方决定于19486月11日起休战四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叙利亚和约且发动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军队受到重创,失去了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也被迫关闭。

2023年10月7日,20多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进入以色列境内,与以色列军队发生冲突。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

人口

人口数量

巴勒斯坦人口约1350万人(2021年),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人口为523万(2021年),其余为在外的难民和侨民。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统计(2016年),巴勒斯坦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0人,其中约旦河西岸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9人,加沙地带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54人。

202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增长率为2.41%,年龄结构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8.6%,15-64岁人口占54.1%,65岁及以上人口占7.3%。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总人口的51.2%,女性占48.8%。

难民

据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统计,2016年,巴勒斯坦难民登记人数达到590万人。

1948年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由于恐怖和战争流落他乡,成为难民。综合各方面的统计,前两次中东战争造成的直接难民人数在100万~120万人。由于最初的巴勒斯坦难民产生距今年代久远,许多难民已有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

巴勒斯坦难民主要分布在以色列(1949年停火线范围)、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埃及等国家或地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流落在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的难民数量最多。

语言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是巴勒斯坦人(包括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仍留在巴勒斯坦的人)说的一种黎凡特阿拉伯语的方言。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有来自中东(如亚拉米文)及欧洲语言的词汇。在7世纪伊斯兰教扩张和黎凡特地区被阿拉伯化之前,巴勒斯坦原先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亚拉米文、希腊文和叙利亚语,而阿拉伯语也在某些地方被使用。英语和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广泛使用。巴勒斯坦公立和私立学校都开设英语课程。为了便利生活,东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的居民也学习希伯来语。

阿拉伯语

巴勒斯坦阿拉伯语是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侨民中大部分巴勒斯坦人使用的黎凡特阿拉伯语的相互融汇的方言连续体。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使用的阿拉伯语方言的语言单位多样化,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而属于各种类型不同群体方言的种类也有不同的种类。最接近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阿拉伯语方言是巴勒斯坦阿拉伯语,主要为加沙地带人使用的方言。

种族

巴勒斯坦的人口主要由巴勒斯坦人、基督徒和德鲁兹人组成。21世纪初,约旦河以西地区的犹太人约占一半,其余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基督徒、德鲁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人(Palestinians),又被称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西亚阿拉伯民族之一。人口约1300万(2021)。1948年前为巴勒斯坦地区的基本居民。主要分布在约目河西岸、加沙地带、以色列及其他阿拉伯国家,通用阿拉伯语。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犹太人绝大部分流往世界各地。自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陆续移入,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被阿拉伯化,逐渐形成巴勒斯坦人。

宗教信仰

巴勒斯坦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少数是艾哈迈迪亚派。巴勒斯坦基督徒占6%,其次是规模小得多的宗教团体,包括德鲁兹人和撒玛利亚人。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巴勒斯坦的主要宗教,穆斯林占约旦河西岸人口的85%(以色列定居者包含其中),占加沙地带人口的99%。巴勒斯坦穆斯林中最大的教派是逊尼派,占穆斯林总人口的 98-99%。分为逊尼派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兰教、艾哈迈迪耶伊斯兰教三大类。其中艾哈迈迪亚是巴勒斯坦伊斯兰教中的一个小教派,不被主流穆斯林承认为真正的伊斯兰教徒,受到当地伊斯兰教法法院施加的婚姻限制。

逊尼派

逊尼派伊斯兰教占巴勒斯坦穆斯林总数的85%,哈纳菲派是主要的伊斯兰教徒,是逊尼派的四大伊斯兰法流派之一。1970年萨拉菲主义在加沙扎根,沙特阿拉伯的宗教学校留学回来的巴勒斯坦学生在当时加入。位于加沙的部分萨拉菲派团体得到利雅得继续的支持和资助。

什叶派

在1923-1948年,什叶派穆斯林(也称为梅塔瓦利)分布在巴勒斯坦的七个村庄,人口主要为一下七种:Tarbikha、Saliha、Malkiyeh、Nabi Yusha、Qadas、Hunin和Abil al-Qamh。1979年以来,受到伊朗的影响,巴勒斯坦地区的逊尼派皈依了什叶派伊斯兰教。数百名逊尼派,包括在伊斯兰圣战活动家和普通民众,都皈依了伊斯兰教。2014年萨比林运动是由一些离开伊斯兰圣战组织的什叶派于创建。

基督教

巴勒斯坦基督徒占总人口的6%,其次是规模小得多的宗教团体,包括德鲁兹人和撒玛利亚人。据英国委任统治政府统计,1922年,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中,基督教徒约占10.8%。截至2015年,在约旦河西岸,基督教徒约占总人口的1%~2.5%。在加沙地带,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东耶路撒冷、拉姆安拉纳布卢斯伯利恒是巴勒斯坦基督教徒的主要聚居地。2011年,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共有162座教堂,其中159座位于约旦河西岸,3座位于加沙地带。2016年,包括耶路撒冷在内,巴勒斯坦共有2924座清真寺,其中1979座位于约旦河西岸,945座位于加沙地带。

经济

综述

巴勒斯坦自治前,以色列的长期军事占领及采取的对己有利的经济政策,导致巴勒斯坦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严重依赖以色列。自治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掌握了基本的经济权力。但由于以色列控制着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边境,巴勒斯坦的经济政策仍然要受制于以色列。

巴勒斯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失衡,进出口渠道单一。2000年9月阿萨克起义爆发使得巴勒斯坦经济遭受重创。2002年6月,巴勒斯坦政府通过为期100天改革恢复了经济。2005年,内部冲突对巴勒斯坦的经济再度产生冲击。直至2007年中期以后,巴以双方关系缓和,国际社会增加对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巴勒斯坦经济发展才开始逐渐恢复。

2021年巴勒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50.27亿美元,国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655美元,经济增长率为7.1%。据统计,2021年巴勒斯坦通货膨胀率1.2%,失业率达到26.4%。

第一产业

农业是巴勒斯坦的经济支柱,由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组成。巴勒斯坦四季分明,农产品丰富,水果、蔬菜和橄榄(油)是外贸出口的重要部分,占出口产品的25%,但小麦、大麦、大米、糖等产品还需要依靠进口。

巴勒斯坦可耕地面积为16.6万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20%左右。根据欧洲巴勒斯坦关系委员会的数据,农业部门正式雇佣了13.4%的人口,非正式雇佣了90%的人口。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战乱、城市化以及以色列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巴勒斯坦农业发展缓慢,对巴勒斯坦GDP的贡献率逐年降低,从1993年的13%下降到2009年的4.8%。

第二产业

巴勒斯坦工业水平很低,规模较小,主要是加工业,如塑料、橡胶、化工、食品、石材、制药、造纸、印刷、建筑、纺织、制衣、家具等。巴勒斯坦缺乏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大多数工厂只是简易的私人手工作坊,雇工不到10人,设备简陋。

巴勒斯坦工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占GDP的比重从未超过21%。

第三产业

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是巴勒斯坦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2002年增长25%。紧邻以色列高科技区域以及巴勒斯坦IT教育的发展,是巴勒斯坦IT业繁荣的两大因素。巴勒斯坦IT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外包、通信技术以及装备制造领域。2010年,IT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0.8%上升至5%,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2009年上升64%。2002年,在迪拜信息技术展示会上,巴勒斯坦的信息技术产品被广泛接受。

保险业

巴勒斯坦资本市场管理局许可的保险公司有9家(2015年),这9家公司共有116个分支机构和代表处、206个代理商、10个保险/再保险中介,形成了覆盖巴勒斯坦全境的保险网络,有从业人员1156人。巴勒斯坦保险行业的总资产/负债为3.524亿美元,收取的保费总额约为1.648亿美元,其中汽车险保费占保费总额的57.4%。

旅游业

巴勒斯坦旅游资源众多,当地旅游资源分为三类:宗教圣迹、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1996~2001年,游客数量增加52%,其中58%来自欧洲,14%来自以色列,7.7%来自北美。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7460个工作岗位,吸纳的劳动力也成倍增长。1999年,伯利恒圣诞节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2000年,开业的旅馆数量增长16.5%,游客人数增长5.9%。旅游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增加了46.6%。

货币

根据《经济关系议定书》,巴勒斯坦人不得独立引入单独的巴勒斯坦货币。相反,以色列新锡克尔是巴勒斯坦领土的主要货币。在约旦河西岸,约旦第纳尔也被使用。谢克尔用于大多数交易,尤其是零售,而第纳尔则更多地用于储蓄和耐用品交易。 美元有时也用于储蓄和购买外国商品。 由巴勒斯坦货币管理局(作为巴勒斯坦中央银行)监督的绝大多数交易都使用美元,这些交易仅占在巴勒斯坦或巴勒斯坦人进行的交易的一小部分。在加沙地带,新谢克尔也是主要货币 。

社会事业

教育

巴勒斯坦的教育受巴以冲突影响,巴教育状况总体落后,巴目前文盲率约为2.6%。主要大学有比尔宰特大学、成功大学、圣城大学、伯利恒大学等。巴勒斯坦分为基础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三个方面。在高等教育方面,巴勒斯坦是阿拉伯国家中,除了埃及和沙特阿拉伯两个国家外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之一。

媒体

巴内地有报刊13种,杂志33种,大部分是月刊和季刊。《耶路撒冷报》(Al-Quds)发行量5万,《日子报》(Al-Ayyam)发行量2万份,《新生活报》(Al-Hayat Al-Jadida)发行量15000份。巴勒斯坦通讯社(Palestine News Agency),简称“Wafa”,由巴解组织于1971年在贝鲁特创建。

巴勒斯坦广播公司于1994年7月1日成立,总部位于巴勒斯坦中部城镇拉姆安拉。公司下设电台“巴勒斯坦之声”(Voice of Palestine)(1993年之前称为“巴勒斯坦革命之声”)以及“巴勒斯坦卫星频道”(Palestinian Satellite Channel)。在1998年以前,巴勒斯坦广播公司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美国政府。曾是欧洲广播联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EBU)的核准成员之一,由于巴勒斯坦不属于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成员国,巴勒斯坦广播公司未能成为欧洲广播联盟的正式成员。受到“巴以冲突”引发政治动荡的影响,巴勒斯坦广播公司曾遭以色列国防军方轰炸。

体育

巴勒斯坦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开始出现赛马、跑步、摔跤和游泳。20世纪初,现代竞技体育传入,足球成为巴勒斯坦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勒斯坦国家足球队在2014年FIFA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中与阿富汗队交手。2015年,巴勒斯坦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入围亚洲杯决赛。2023年7月5日至15日巴勒斯坦参加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泛阿拉伯运动会。 派出代表团参加了12项运动会。

1986年,巴勒斯坦被承认为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OCA)的成员。1995年,被承认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的成员。1996年起,巴勒斯坦奥委会每届奥运会都会派出球队参加。但巴勒斯坦尚未参加过国际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巴勒斯坦运动员也从未获得过国际奥运奖牌。2014年,巴勒斯坦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入围亚洲杯决赛。

通讯

根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PCBS)和电信与信息技术部统计,巴勒斯坦蜂窝移动用户数量在2010年底为260万,adsl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11.9万增加到2019年底的约36.3万。至少97%的巴勒斯坦家庭拥有一条蜂窝移动线路,至少86%的家庭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西岸为91%,加沙地带为78%),约80%的家庭可以在家中上网,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电脑。

卫生健康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由巴勒斯坦卫生部、近东救济工程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共同提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健康服务由。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持下运作,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卫生部门(OPT)成立于2009年。根据巴勒斯坦卫生部(MOH)的数据,截至2017年,巴勒斯坦有743个初级卫生保健中心(约旦河西岸地区583个,加沙160个),以及81家医院(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西岸51家,加沙30家)。

治安

巴勒斯坦国的安全部队,包括民警部队、国家安全部队和情报部门,其职能是维持安全,保护巴勒斯坦公民。但由于巴以冲突不断,巴勒斯坦治安环境恶劣。 

交通

综述

巴勒斯坦没有铁路,一切运输全靠公路、汽车完成。1998至2000年间,巴民族权力机构在约旦河西岸建了163个公路项目,造价1.176亿美元 。在加沙地带建了20个公路项目,造价0.176亿美元。巴勒斯坦各主要城市之间已建设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2000年以后,由于巴以冲突不断,巴勒斯坦交通建设陷入停滞。2009年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恢复并得到一定发展。巴勒斯坦曾拥有过四个机场,目前都已因为地区战争与内部冲突关闭。

公路

巴勒斯坦各主要城市之间已建设较为完善的公路网络,共有各类公路5146.9千米。按照奥斯陆协议,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分为A区、B区、C区。A区为巴勒斯坦完全控制,面积约占18%,主要包括拉姆安拉纳布卢斯希伯仑等城市;B区为巴勒斯坦民事控制,以色列军事控制,面积约占21%;C区为以色列完全控制,面积约占61%。驾车经约旦河西岸的B区或C区时,需经以色列军事检查站。车辆右行。

航运

巴勒斯坦无水路交通,加沙地带海上交通被以色列封锁。约旦河西岸地处内陆,没有港口。加沙地带的加沙港是加沙市里马尔区附近的一个小港口,它是巴勒斯坦渔船的母港,海军警察的基地也分布在此区域。

自2007年以来,加沙港一直处于海上封锁之下,该港口的活动仅限于小规模捕鱼。加沙地带曾计划建造加沙海港,但在2000年1月第二次起义爆发后,港口建筑被摧毁,该项目被放弃。

公共交通

巴勒斯坦有基础的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之间有随叫随停的黄色小巴士,各市市区设有固定的汽车站及公交车停靠站点。除了公共交通,巴勒斯坦各城市市区也有出租车。

人文

饮食文化

巴勒斯坦饮食文化既有阿拉伯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巴勒斯坦穆斯林严守教规,不食用《伊斯兰教圣经》中禁止的食物,也不饮酒。巴勒斯坦菜式包括沙拉、炖菜、肉类和奶制品,面饼和米饭是巴勒斯坦人的主食。

粗面饼“恰巴蒂”是当地人必备的主食,此外还有油饼、油炸土豆馅三角等。大米常常做成黄油手抓饭和肉抓饭,婚宴上必定端上染有颜色的甜米饭。手抓饭或大饼配咖喱羊肉、鸡肉,是当地最常见的食品搭配。巴勒斯坦人口味偏辣,无论做肉、鱼、豆类,还是做蔬菜,都会放辣椒。其烹调方式不是炒,而是炖,牛羊肉、鸡、鱼以及各种豆类、蔬菜均炖得烂熟。吃饭时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净手后,以右手抓取饭食。他们喜欢喝茶,招待客人时,主人一般会亲自烹煮红茶,同时还会端上夹心饼干蛋糕、点心等让客人品尝。

“曼沙夫”(Mansaf)是巴勒斯坦隆重节日才有的大餐,即将羊肉和大米同煮,再加上酸乳酪。巴勒斯坦人假日尤其是周五经常吃的是一种称为“马克鲁巴”(Maqlouba)的食品,即将肉和蔬菜烹煮之后再配上米饭。

民俗

服装

巴勒斯坦人在社交场合一般穿西装或传统服装。休闲时,年轻人多穿牛仔裤、夹克衫、T恤,姑娘们也爱穿花裙子。巴勒斯坦男人的传统服装,多由半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和农民手工制作,黑白两色是其特点,如白色长袍、粗呢斗篷、黑色灯笼裤,佩戴白色或黑、白色相间的头巾,脖颈上缠绕宽大围巾。女人也着袍装、扎头巾。老年妇女的袍装以黑色为主,而年轻女子的袍装、头巾色彩丰富。女子服装常饰有刺绣,如几何图案以及树木、花草、鸟兽图案等。袍装适合于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走动时会产生通风的效果,能起到祛热降暑的作用。

婚姻

巴勒斯坦法定婚龄是男子16岁,女子15岁 。儿子长大,母亲会直接到女方家提亲。若双方满意,男女可当面相亲。求亲要举行仪式,男方家人和德高望重族人全都到场。订亲更隆重,在宗教法官见证下签订婚约,确保双方婚姻自愿。必不可少的是,订婚时需支付彩礼,众人吃甜点心“库纳法”。婚礼活动颇多,通常会持续一周,其中包括各自的告别单身晚会、婚宴、答谢等。新娘打扮最受关注,习惯将凤仙花捣碎,以其红色汁液涂饰新娘的双手、双脚。新娘礼服美观、华贵,共分7套,上面缀满金片和钞票,其颜色分别为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婚礼期间会不时更换礼服,至于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穿什么礼服,都会严格遵照传统,有专人指导。

节日

元旦1月1日是巴勒斯坦固定节假日。11月15日是巴勒斯坦的国庆日。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有:开斋节(10月1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日(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登宵节(伊斯兰教历7月27日)、白拉台夜(伊斯兰教历8月15日)、盖德尔夜(伊斯兰教历9月27日)、圣诞节(12月25日)。

文学

巴勒斯坦文学是指巴勒斯坦人创作的阿拉伯语小说、短篇小说和诗歌。当代巴勒斯坦文学是更广泛的阿拉伯文学流派的一部分,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讽刺感,创作者常常对存在和身份问题进行探索,常见的是反抗占领、流亡、迷失、向往家园等主题。

巴勒斯坦的文学作品的短篇小说始于萨米拉·阿扎姆(Samira Azam )等作家。代表作为苏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的短篇小说《杰宁的早晨》(Mornings in Jenin)和作者拉贾·谢哈德(Raja Shehadeh)的《时间的裂痕》。

巴勒斯坦的诗使用经典的前伊斯兰教形式,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被驱逐和逃亡之后,诗歌成为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在1952年《公民法》通过后,在以色列阿拉伯公民的巴勒斯坦人中,抵抗诗歌流派诞生,代表人物为包括马哈茂德·达维什(Mahmoud Darwish)、萨米赫·卡西姆(Samih Kassem)和陶菲克·扎耶德(Tawfik Zayed)等诗人。

音乐

传统的巴勒斯坦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词,而是有一定的节奏,让人可以即兴演唱民间诗歌。这种民间歌唱形式名为阿塔巴(Ataba),它由4个诗节组成,遵循特定的形式和韵律。Ataba与其他歌唱形式的特征在于其前三个诗节以相同的单词结尾,但意思不同。Ataba常在以色列阿拉伯地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阿拉伯地区的婚礼和节日上被演奏。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新的巴勒斯坦音乐流派在巴勒斯坦形成。巴勒斯坦说唱或嘻哈将阿拉伯旋律和西方节拍融合,作词采用的是阿拉伯语、英语和希伯来语作词。对20世纪70年代进行首次出现在洛杉矶和纽约贫民窟的传统嘻哈音乐借鉴,巴勒斯坦的年轻音乐家们采用这种风格,表达他们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满。

电影

1948年以后,埃及和黎巴嫩出品的影片已涉及巴勒斯坦抵抗运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自己拍片是在1968年法塔赫成立照相部之后,之后其他一些抵抗运动组织也开始拍摄宣传性的纪录片。第一批巴勒斯坦纪录片于1969年问世。至20世纪80年代,较重要的影片有穆斯托法·艾布·阿里的《侵略》(1972)、卡列布·沙阿的《钥匙》(1977)、阿德那那·马达纳特的《巴勒斯坦见闻》(1978)、卡伊沙·阿菲-祖贝迪的《在铁丝网后面的国家》(1981)等。

1972年,在电影工作者穆斯托法·艾布·阿里和评论家哈桑·艾东·迦米纳的推动下,成立了巴勒斯坦电影协会。1982年,该协会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回到海法》(导演卡塞姆·哈瓦里)。1983年巴勒斯坦、也门苏联合拍了《贝鲁特上空的外国云彩》。1996年,E.苏雷曼导演了《消失文明的编年史》,获得国际影评界的关注和好评。2008年,巴勒斯坦制作了3部长故事片和8部左右的短片。2010年完成一部新片《伟大的解放》。2017年,E.雅西尔执导了《责任》,在国际上获得关注。

戏剧

巴勒斯坦现代戏剧起步于20世纪初。受黎巴嫩叙利亚、埃及等周边国家戏剧活动的影响,巴勒斯坦也有一些戏剧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在小范围内进行戏剧演出。以色列建国前,活跃在耶路撒冷的戏剧团体就多达30余个,主要表演形式有吟诗、说书、皮影戏、宗教戏与校园戏等,这些民间艺术为巴勒斯坦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巴勒斯坦文坛涌现出一批以巴勒斯坦现实遭遇和斗争经历为主题的抵抗戏剧,这些作品的出现推动了巴勒斯坦戏剧进入一个高潮。此阶段的代表作家有穆因·巴西苏(Muin Bassiou)、哈伦·哈希姆·拉希德(Harun Hashem Rashid)、格桑·卡纳法尼(Gershon Kanafani)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东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巴勒斯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巴勒斯坦戏剧的发展也遇到各种困难,如官方资助减少,专业人员和观众的流失,电视及新媒体的挑战等。一些剧团宣告解散,但同时又有新的剧团宣告成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Palestinian Hikaye)是巴勒斯坦一种传统的口述文化形式,由一代代妇女口头传承,从女性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直触女性的生活,勾画出巴勒斯坦的社会结构。其故事多为虚构,主要针对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社会和家庭问题,例如家庭中女性在责任和欲望之间的矛盾挣扎。希卡耶的讲述技巧风格遵循语言学与文学的规定,这也是该艺术形式区别于其他民间口头传统艺术的地方希卡耶使用的口头习惯用语与通常对话中采用的语言有所不同。故事用巴勒斯坦方言进述法拉伊乡村方言或马达尼城市方言》,几平每位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都是希卡那的讲述者,也是这一传统的主要传承者。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勒斯坦希卡耶说书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标志

国旗

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旗面左侧为红色等腰直角三角形,右侧自上而下为黑、白、绿三色等宽横条。对这面旗帜有不同的解释,其中一种为:红色象征革命,黑色象征勇敢和顽强,白色象征革命的纯洁性,绿色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还有一种说法是:红色代表本土,黑色代表非洲,白色象征西亚的伊斯兰世界,绿色象征地势平坦的欧洲。红色和其他三色相接,标志着巴勒斯坦地理位置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国徽

巴勒斯坦国徽中央绘有一只金色的萨拉丁雄鹰,鹰的胸前是带白边的盾形国旗图案,鹰爪抓住弯匾,匾额上用阿拉伯语写着“巴勒斯坦”。图案表示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同时也象征着胜利,彰显勇敢和忠诚的品质。

国歌

巴勒斯坦国歌为《我的救赎》(Fida’i),由巴勒斯坦革命诗人萨义德·木扎因(Said Al Muzayin)作词,埃及作曲家阿里·伊斯梅尔(Ali Ismael)谱曲,被称为“巴勒斯坦革命之歌”。1996年被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确定为国歌。

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3/10/25

风景名胜

综述

巴勒斯坦国领土内的旅游业是指东耶路撒冷、西岸和加沙地带的旅游业。2010 年,有 460 万人访问了巴勒斯坦领土,而 2009 年为 260 万人。其中,220 万为外国游客,270 万为国内游客。大多数游客只停留几个小时或作为一日游行程的一部分。2012 年第四季度,超过 15 万名游客入住西岸酒店;其中 40% 来自欧洲,9% 来自美国加拿大

主要景点

阿克萨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位于耶路撒冷城内,岩石清真寺以南,是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圣寺的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阿拉伯语中“阿克萨”意思为“遥远的”,故阿克萨清真寺也被译为“远寺”。阿克萨清真寺高88米,宽35米,内立有53根大理石圆柱和49根方形辅柱。

希沙姆王宫

希沙姆王宫(Hisham's Palace)位于杰里科古城以北,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希沙姆所建宫殿,原本是哈里发冬季狩猎休憩的地方,建成后不久就毁于地震。从现存的浴室、陶瓷锦砖镶嵌画地板和宏伟的柱子可以推断出其当初的规模,因而被考古学家称为“中东凡尔赛宫”。遗址保存有中东地区面积最大的马赛克镶嵌画。

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并于11月16日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巴勒斯坦在2011年12月8日批准了该公约,截至2023年巴勒斯坦已有共4处世界遗产

伯利恒主诞堂和朝圣之路

伯利恒主诞堂和朝圣之路位于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面积为2.98平方千米,2012年入选巴勒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被基督教传统确定为2世纪以来耶稣的出生地。公元339年,一首次完工。在6世纪的一场大火后取而代之的建筑保留了原始建筑中精美的地板陶瓷锦砖。该遗址还包括拉丁语、希腊东正教、方济各会亚美尼亚语的修道院和教堂,以及钟楼、梯田花园和朝圣路线。

巴蒂尔

巴蒂尔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几公里处,纳布卢斯希伯仑之间的中央高地。面积为348.3平方千米,2014年入选巴勒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巴蒂尔山景观包括一系列被称为widian的耕种山谷,带有特色的石头梯田,其中一些被灌溉用于市场花园生产,而另一些则是干燥的,种植着葡萄藤和橄榄树。

哈利勒老城

哈利勒老城该镇位于巴勒斯坦南部、西奈半岛约旦东部和阿拉伯半岛北部之间商队贸易路线的十字路口,面积为20.6平方千米,2017年入选巴勒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1250年至1517年的马穆鲁克时期,当地石灰石的使用塑造了哈利勒老城的建设。该镇的中心是易卜拉希米清真寺族长墓的所在地,其建筑位于公元1世纪建造的大院中,以保护族长及其家人的坟墓。

泰尔苏丹

泰尔苏丹位于约旦河谷,面积为5.93平方千米,2023年入选巴勒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一个椭圆形的土墩,包含人类活动的史前沉积物,并包括相邻的艾因苏丹常年泉水。到公元前9世纪至 8世纪,由于绿洲肥沃的土壤和容易获得的水,成为一个永久定居点。

著名人物

易卜拉欣·图甘(Ibrahim Tuqan)

易卜拉欣·图甘(1905~1941)巴勒斯坦诗人,作家法德娃·图甘的哥哥,生于巴勒斯坦纳布卢斯。曾在耶路撒冷教会学校学习,师从奈赫赖·祖莱格,后去贝鲁特美国大学研习文学,1929年毕业。先后在纳布卢斯纳吉哈学院、贝鲁特美国大学、耶路撒冷拉希德学院、伊拉克乡村师范学院教授阿拉伯语和文学。代表作品有诗作《初恋》《在图书馆里》《易卜拉欣诗集》等,与阿卜杜·克里姆·卡尔米和阿卜杜·拉希姆·马哈茂德一起被誉为巴勒斯坦诗坛三杰。

赫利勒·贝德斯(Helil Bedes)

赫利勒·贝德斯(1875~1949)巴勒斯坦小说家。生于拿撒勒(今属以色列)。曾就读于拿撒勒的俄国教会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叙利亚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俄国教会学校任教。1908年在以色列海法创办文学杂志《珍宝》(后改名为《当代珍宝》)。赫利勒共创作了44部作品,但多为改写的译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继承人》,短篇小说集《惶乱的哥萨克》《船长的女儿》《妙手回春》(《王位与爱情》《亨利二世和他的第六任妻子》《国王的苦难》等。其中《继承人》是他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巴勒斯坦第一部现代小说。

拉希德·伊萨(Rashed Eisa)

拉希德·伊萨(1951~至今 ),约旦-巴勒斯坦作家和诗人。生于巴勒斯坦的纳布卢斯。曾在约旦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言和文学,1993年于安曼师范学院毕业,1996年获得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是约旦作家协会和阿拉伯作家联盟的成员,代表作品包括《你的眼中有我的题目》《爱的见证》《不合理的女人》《女性的特质》(《冬天月亮的哭歌》等十余部作品。他创作的歌曲《春天与和平》在文化部1996年举办的“阿拉伯儿童歌曲节”中荣获第一名,另一首名为《让我独自悲伤吧》的歌曲也在2004年由摩洛哥广播电台举办的“阿拉伯歌曲节”中获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