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解论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的代表著作之一

更新时间:2023-09-05 09:57

《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主要哲学著作。全书分四卷,共六十九章。从1671-1687年,历时17年完成,于1690年出版。

《人类理解论》最早创作于1671年,是约翰·洛克和几位朋友一系列讨论的结果。约翰·洛克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毕业后于该院任教,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勒内·笛卡尔著作,第一次激发了对哲学的兴趣,令他想要尝试系统地理解人类知识的确定性范围。他在本书的《赠读者》部分中,提到“什么是人们的理解能解决的,什么是人们的理解不能解决的”。该书的出发点旨在探询“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他首先从反对“天赋观念论”出发,提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观念”,知识源于人类经验的对象所造成的观念,观念的起源是经验,从而推导出“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并最终导源于经验”。经验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形式,只有先有了感觉经验才能反省经验。并提出著名的“白板论”,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就象一张白板,等待书写后天的经验。且对语言文字概念的产生、功能与用法、名称与所指对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细致探讨了知识的性质、确实性和范围。

《人类理解论》将一切哲学问题归结为观念的起源论和知识论,形成了近代第一个完整的经验论思想体系。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继培根托马斯·霍布斯英国经验论派的代表观点,也是法国唯物论的重要来源之一。书中对“天赋观念”的批驳,提出了“人必须自己来思想,自己来理解”,将理性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因此《人类理解论》也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宣言。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评价说:“一位有名的英国人所著的《人类理智论》是当代最美好、最受人推崇的作品之一。”

书名释义

约翰·洛克认为理解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它使人们能够获取并处理知识。这种理解能力是人们从经验中获得观念的过程,包括感官经验。在洛克的观念中,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人们在出生时并不具备任何固有的思想和记忆,所有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逐渐添加上去的。理解使得人类高于一切有感觉的生物,并对这些生物占到上风,加以统治。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理解”功能。而“理解”即“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度和范围,以及信仰的、意见的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该书的纲要是为了探究人的辨别能力在运用于所观察的对象时究竟起何种作用。人类理解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论,表明了人类的理解是如何成功运作的,决定用怎样的方法获取经验和知识,以求得观念与共识,确认应有的信仰。所谓的“理解”即是理智,理智即是人的理性。以理性为中心,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理性的问题,而以理性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作者介绍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近代哲学认识论主要观点经验论的奠基人和哲学上自由主义的始祖,英国“光荣革命”的倡导者,全面论证宪政民主思想的第一人。于1632年8月29日出生在英格兰索美塞特郡(somersetshire)的律师家庭,1646年进入威斯敏斯特市学校读书,1652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任教,研究医学和哲学。1667年曾做过辉格首领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私人医生,并做为辉格党代表之一参与了1688年“光荣革命”的筹备工作。1671年开始《人类理解论》的写作,期间还发表了《论宽容的第一书简》和《政府论》上篇,1690年发表《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下篇和《论宽容的第二书简》,1692年发表《论降低有图片和提高钱币价值的后果》和《论宽容的第三书简》,1693年发表《教育漫话》,1695年发表《基督教的合理性》、《促进英格银币的铸造》、《再论提高钱币的价值》。1704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72岁。

约翰·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探索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他的认识论的前提是承认主体能力的存在。在观念起源、知识构成、两种性质学说中,论述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在哲学上他继承了托马斯·霍布斯唯物主义思想,建立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体系。为德尼·狄德罗克洛德·爱尔维修等法国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所继承和发展。在政治理论上,约翰·洛克社会主义经验主义和当时的启蒙运动提供了哲学和认识论的基础,他所主张的自然权利的个人主义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理论是美国独立宣言的思想渊源。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视他为启蒙运动的导师;让-雅克·卢梭推进了洛克自由主义,将洛克天赋的自然自由发展为社会状态的自由。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在《人类理解论》问世之前,西方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自然主义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使上帝自然化、物质化。在中世纪宗教思想的影响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兴起,使得思想解放成为当时的重要议题。都铎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1688年,英国爆发了号称“不流血的革命”的“光荣革命”,一方面作为君主想依靠城市工商业阶层的新生社会力量,以达到统一分散领主各自为政的专制目的;另一方面新生资产阶级则仰仗国家的保护而慢慢壮大发展。在各种思潮的潜移默化仲跻昆的思想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的注意重心逐渐指向自然。人们从对自然的关系中觉醒到人支配自然的自我价值及作为自然界主人的地位,意识到人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中自己的尊严和价值,使得人们从崇拜自然变为崇拜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哲学的重心也从对自然的兴趣转而探求人自身的内在能力。《人类理解论》成书于“光荣革命”之前,发表于其之后。它否认任何上帝所赋予的“先天观念”的存在,并将对经验的推崇做为英国理性主义的重要标志。它的知识起源于感觉的唯物主义经验认识论,唤起了人的内心自觉,使人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制度的变革,开拓了一条在比较理性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进行改造的途径。

哲学背景

西方十七世纪的哲学精神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主义。继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及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倾向天国而转向现实的自然。当时的哲学家们虽然也从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出发,把哲学的重心放在人的身上,但仍然以自然界的整体性为基石并试图在自然中寻求人的全部价值。他们往往从认识论出发,提出一个抽象的方法论,这方法论或者是经验的,或者是唯理论的,结果就是方法与理论的分家。所以始终存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主要体现在认识的起源、可靠性、对象和真理标准等方面,并形成两大重要派别,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者的分歧首先是知识的来源问题。经验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一切知识以经验为基础。唯理论者认为认识来源于天赋观念或心灵,知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其次的分歧是真理的标准问题。经验论者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它能被还原为经验。唯理论认为,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它所具有的李焕赵醒侬无矛盾性。最后是认识的方法问题。经验论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来源于经验的归纳。唯理论者认为应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理性的演绎方法推导出结论。尽管观点不同,但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承认认识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其目的是追求知识与真理的本质。经验论主要集中在英国,唯理论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因而也被 称为“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本书中洛克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实体,物体具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关于真理标准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问题,唯理派的勒内·笛卡尔认为真理的标准是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而非实践检验的主观和客观的符合。经验派的培根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托马斯·霍布斯认为经验是检验事物实在性的标准。约翰·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阿莱娅·霍布斯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并最终导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传统的利奥六世在运用理智进行哲学研究时,没有首先考察理智本身的性质和能力,而是任由自己的思想随意发挥。这导致他们陷入了人类理智本身无法达到的深奥问题之中,从而形成了谬误。因此,他试图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以科学的理智方式阐述人类是如何通过经验获取知识和理解的,并确立一些准则来衡量知识的确实性。

个人背景

洛克出身于清教徒家庭,自幼接受进步思想。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学习,于1658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学校期间,他鄙视陈腐的经院哲学,进而产生要推翻它并建立新学问的想法。1659年约翰·洛克在牛津大学做希腊语和哲学指导教师,1665年离开牛津大学行医为业,1667年他成为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私人医生。沙夫茨伯里伯爵主张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后被詹姆斯二世视为政治叛逆者,洛克受牵连于1683年流亡荷兰,在荷兰待了六年时间,《人类理解论》就是在荷兰完成的。洛克最初是因为和几位朋友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时遇到了无法讨论下去的困惑,继而意识到人们在开始讨论问题时,应该“先考察自己的能力,并且看看什么物象是我们的理解所能解决的,什么物象是它所不能解决的”,即以“人类的理解能力”为研究点,有必要对人类认识的范围和局限性进行评估。约翰·洛克认为人的理解是心灵中最崇高的一种官能,它在判断物象时,只以自己所见的为限,对于自己看不到的不予理会。自己“只当一个韩致祥,来扫除地基,来清理知识之路上所堆的垃圾”。在书籍引论中,指出其创作的目的在于探询“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以及“信仰的、意见的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而达成这一目的的主法是“应当搜寻意见和知识的界限来,并且考察我们应当借什么准则,对于我们所不确知的事物,来规范我们的同意,来强迫缓和我们的信仰”。

成书过程

《人类理解论》初作于洛克做为沙夫茨伯里伯爵私人医生的时期,于1671年完成两个稿本,分别为稿A和稿B,在洛扶雷斯藏稿的洛克私人文稿中被发现,第三个稿本稿C写于1685年。另在《沙夫茨伯里公共记录事文稿》(伦敦)发现一稿本,为稿A的抄本,相对稿A有一些细小的改动。稿A几乎没有触及到《人类理解论》第一卷的主题,仅粗略地论述了第二卷的问题,但揭示了第四卷中主要问题的一些看法;稿B包含了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大部分要点,稿B中关于第三卷词语的讨论与最终成稿相差较大,第四卷也与最终成稿很少有相对应的东西;稿C不像稿A和稿B那样有价值,它仅是第一、第二卷的一个稿子,且较少包含稿B或1690年版本中尚未发表的东西,但稿C中论述的观点比稿B更成熟。《人类理解论》第三卷于1686年10月完稿,第四卷于12月前完稿。全书在1686年底完成,之后两年做了少许完善加工,1689年12月完成印刷,并在牛津和伦敦的书店开始出售。出版日期注明为1690年。

版本信息

原著版本信息

《人类理解论》最初是以皮耶·尼内节选单行本的形式,于1688年2月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第一版正式出版于1690年,有A、B两种发行版,一般公认版A比版B好。版A的扉页是最早辑稿的组成部分,且在“致读者”最后一页有用墨水修正的痕迹。版B扉页为重排本,有不同字型排版,且Essay中的ss被倒印了。所用书页在两种发行版中一样。第二版也有A、B两种发行版,约翰·洛克认为版B是更简明的版本,是1692年的过渡。第二版于1694年春天出版,洛克的名字和肖像出现在扉页中。第二版中新添一章“关于同一性”的章节,并在第二卷第21章“能力”章节加入修正的内容。第三版的印出时间没有确切的日期,该版几乎全是第二版的重印本,有很多印刷错误。第四版为约翰·洛克逝世前出版的最后一版英文版,分别加了一章“论狂热和一章“论观念的联合”,洛克本人为第四版仔细考察了以前各版的正文。于1699年底出售,出版日期注为1670年。第四版中将原有版本中关于“明白而清晰的观念”(Clear and distinct ideas)更改为有定的(determinate)、确定的(determined)两个词。该书在1700年被译成法文,1701年被译成拉丁文。洛克生前一共发行四版,到1894年已经超过四十种版本。

主要中译本

内容概要

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主要是论述了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他在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中,既否定人心有天赋的思辨原则,也否定人心有天赋的实践原则,由此得出“心灵白板说”。认为人心的一切观念,都来源于感觉和经验,都是纯由外力决定的。主要内容是批判勒内·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出自他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在这些观念里面,有些我认为是与我俱生的,有些是来自外界的,有些是由我自己做成的或捏造的”。台风洛克提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反对任何天赋观念,无论是思辩的还是实践的。他首先批判了勒内·笛卡尔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普遍同意”从字面理解即是人们普遍性地同意或认可,亦即“天赋观念”是大家头脑中普遍都有的观念。针对这一点,洛克认为根本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全人类都普遍同意的观念。就算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是天赋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经验去获得。接着从天赋的实践原则(道德原则)进行批判,认为人本身具有道德原则,只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道德原则,因此也不是天赋的,并且这种实践原则容易被利用,有功利的色彩。

观念的起源

《人类理解论》第二卷论述了观念的起源。他认为观念的第一个起源是外在物质世界通过人的感官输送到人心的白板之上;观念的第二个起源是因为有些观念涉及到人心活动的自我意识,是起源于人心对它的觉知或反省。他把感觉和感官印象单纯看成是起于外的,把心灵说成单纯被动接收外来感觉的容器。观念来源于感觉和反省,是思维的对象。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反省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强调这两种观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并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人心在自身所直接观察到的任何东西称为观念。观念是思维的对象,是思考的产物。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感觉和反省而来,观念大多源于感官,通过感官被理解,这个来源也被称为“感觉”;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来源,我们的灵魂对已有观念的反思被称为心理活动,它不是从外部事物上获得的,包括’知觉、思考、怀疑、相信、推理、认知、意愿等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任何活动,这个来源也被称为“反省”。

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不是人心所造,也不是人心所能毁的,在接受简单的观念时,理解大部分是被动的。有些简单观念是通过眼、耳、鼻、舌、身被人感知,有些简单观念是通过反省而来。复杂观念是由人心施用自己的力量利用简单观念为基础而构成的观念,它可以将几个简单观念合成为一个复杂观念;可以将两个简单或复杂的观念并列起来同时观察,并不将其合并;可以将某些观念同其他关联观念分别开来,亦即“抽象”从而得到概括性的观念。

概念的实在性

《人类理解论》第三卷是约翰·洛克关于“概念”的学说,主要研究语言文字与思想的关系,强调文字作为媒介体,在记录思想和传达观念上的重要作用。该部分深入论述了文字的功用、概括名词及其意义、名义本质和实在本质以及避免文字的滥用。洛克认为,语言、文字对人们把握观念和知识的起源,从而了解知识论是有益的。并论述了“概念”的实在性,这是一种经验论的内涵逻辑的概念学说。经验论不承认表现个体事物共相的概念,能够表现个体事物存在的客观实在性,它只是用以表示客观实在、控制客观实在的标记。

总体论性质的知识论

《人类理解论》第四卷是约翰·洛克的知识论。它包含前三卷内容,也是前三卷内容的结晶和归宿。洛克认为观念是知识的基础,而观念的真理等级决定了知识的确实性。为了研究知识的确实性,就要研究人对简单观念及各种复杂观念所能达到的真理等级。他的知识论的逻辑层次即:观念的不同真理等级,决定知识确实性的不同等级;知识确实性的不同等级,决定人类知识所能达到的界限和范围。知识本质上是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心灵对这种关系是否相契合的一种知觉。分为直觉知识、论证知识和感性知识三类,前两类是有确实性、必然性的知识,后一类是不可靠的知识。人类知识的范围只能在有限的观念范围以内,不能超出观念。无知的原因或在于缺乏观念,或在于各观念间缺乏明显的联系,或在于不能逐步推行所能有的各种观念。知识是由人们比较各种明白而清晰的观念而来的,扩大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要获得附有确定名称的明白且清晰的观念,并将指示它们相合或相违背的观念找出来。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所有的知识是凭直觉而来,对于抽象观念(比如上帝的存在)所有的知识是凭理性而来,对于任何别的事物的存在所有的知识是由感觉而来。促进知识的真正方法是遵从理性的指示考察观念的本性。判断和概然性可以补助知识的缺乏(概然性即“多半为真”)。

相关概念

心灵白板说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没有任何标记和任何观念的白纸或白板。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并没有固定的观念和知识,所有的观念和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经验积累而来的。这一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蜡块比喻有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的蜡块比喻是他在《论灵魂》一书中提出的,用来描述人的心灵或灵魂。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可以塑造的蜡块,通过经验和学习,可以在上面留下印记,形成观念和知识。两者都认为人的心灵在认识事物之前是一片空白。

白板说是约翰·洛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基于白板说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生而平等,因此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学习和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经验

洛克认为,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感觉经验是我们的感官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比如我们对颜色、冷热、软硬、苦甜的感知都是来自于这种感觉。反省的经验是来源于心灵的内在感受,如我们的快乐、痛苦和郁闷等情绪体验。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观念的来源,也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此外,他将经验分为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外部经验来源于感觉,内部经验来源于反省。认为外部经验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对人的感官作用的结果,而内部经验是主观的,是由心灵本身的活动产生的,承认内部经验是知识的独立源泉,从而割断了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在认识论上陷入了二元主义。

简单观念

约翰·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它们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即感觉和反省得来的。简单观念不能再进行分解,是非混杂的,并且可以通过感官被直接感知。例如,人们对于颜色、形状、大小等的感觉就是简单观念。

简单观念是一切知识的材料,是构成复杂观念的基础。简单观念的名称是不能定义的,因为它们所表示的观念不能完全是任意的。换句话说,简单观念的名称是对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描述,而不是对它们本身的解释。例如,人们不能说“红色”这个名称就是红色本身,而只能说“红色”是用来描述我们看到的一种颜色的。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的方式有三种:几个简单观念合成一个复合观念;把两个简单或复杂的观念并列起来相比较得到的关系观念;把连带的其他观念排斥于主要观念的真正存在之外而形成的概括观念 。

复杂观念

约翰·洛克认为,复杂观念是心灵在形成过程中更为主动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利用简单观念为基础,以自己的能力将所有的观念结合而形成的观念。复杂观念可以分为实体、情状和关系三类。实体是单独存在的物体,或此类物体的组合。实体可以是简单的,如“人”和“羊”,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军队”和“羊群”。实体观念是通过将多个简单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情状是实体所具有的附属性质。情状可以分为简单情状和混杂情状。简单情状只是独立数字单位“一”的相加之和,如“一打”(12个)和“二十”(20个)。混杂情状由若干不同的简单观念合成,如“美”和“偷盗”;关系观念是由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关系观念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异,如大与小、黑与白等。

实体

约翰·洛克认为可以认识的实体是不存在的,实体的形式和实体的本质是在经验外的、不可知的。人们认识的只是观念,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通过感觉和反省得到的简单观念并不能独立自存,而是要有所寄托,则作为简单观念集合体存在的寄托和归宿的东西即为实体。概括的实体观念是假设简单观念集合体有一种支托而形成,尚不明白的概括的实体观念是可感觉到的简单观念集合体与这种假设的支托共同形成。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复杂的实体观念由三种观念形成,包括事物的原始性质的观念、可感觉的依靠于原始性质的且属于实体的一些能力的次等性质、所考究的实体能产生变化或接受变化的一种倾向。集合的实体观念由人心的组织能力将各种简单的或复杂的观念联合形成。实体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实体的同一性有三种,即上帝、精神、物体。约翰·洛克的实体观是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实体观念不是天赋的,也是来自于感觉和反省的。

物体的第一性质

洛克认为,第一性质是指物体的体积、形状、密度、运动、静止等固有属性。这些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具备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认知和知觉。例如,一个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都是第一性质,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不受观察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包括凝性、广袤、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是可以用力学和数学加以测度的性质。

物体的第二性质

第二性质是指物体在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感觉和情感,如声音、味道、温度等。第二性质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物体在与人的感觉器官接触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一个人对苹果的味道的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这种不同的感受就是第二性质。同样,我们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都是第二性质。这些性质依赖于观察者的感觉和知觉,因此它们具有主观性。

知识的分类

约翰·洛克将知识从来源和确定性程度上区分为三个等级,即直觉的知识、辩(解)证的知识和感觉的知识。直觉的知识是指人心不借助其他观念为媒介,单凭直觉的方式直接看到两个观念之间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关系而获得的知识。例如,“白的不是黑”,“圆形的不是三角形”等。洛克认为这种知识是人类所有知识中最明白、最确定的知识。解证的知识是人们不通过直觉的直接把握,而是借助其他观念为媒介来发现两个观念之间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关系而获得的知识。它是在直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方法得到的,因此它同直觉的知识一样,也具有确实性和必然性。感觉的知识是对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识。约翰·洛克认为,这种知识不能超过我们感官当前所感到的事物的存在,因而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一种最不可靠、最不确定的知识。

后世影响

《人类理解论》将一切哲学问题归结为观念的起源论和知识论,形成了近代第一个完整的经验论思想体系。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成为继培根托马斯·霍布斯英国经验论派的代表观点,也是法国唯物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埃蒂耶纳·博诺·德·孔狄亚克、埃尔维修、德尼·狄德罗吸收约翰·洛克哲学中的积极因素用于反神学、反封建,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书中的伦理思想也是法国唯物论社会历史观的先导,也间接导向了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潮。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针对台风洛克的“白板说”提出了“大理石花纹说”,这两种理论代表了16-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的辩论。经验主义强调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理性主义则主张有些知识是天生的或者不依赖于经验的。同时约翰·洛克的认识论对近代哲学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来源。由于洛克的认识论中存在不可知的倾向,所以也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理论来源。此外,德意志帝国伊曼努尔·康德发展了洛克关于主体能动性和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思想;费尔巴哈吸收了约翰·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发展出唯物主义认识论。洛克虽然探讨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这一认识论上的基本原则,而且他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他没有把认识起源于感觉及经验的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底,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具有妥协性、不彻底性。

评价

劳拉·马克思:“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是一部能够把当时的生活实践归结为一个肯定的反形而上学体系,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书。”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一位有名的英国人所著的《人类理智论》(本书别名)是当代最美好、最受人推崇的作品之一。”“人们谈论的这么多的这个白板,在我看来只是一种虚构,是自然所不允许的。是建立在利奥六世的那些不完全的概念基础上的。”

贝克莱:“ 我们已经从洛克先生那里得知,可能而且实际有若干那样的论述,它们是能言善辩、连贯一致、有条有理的。但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是空洞无物。”“所谓不思想的事物完全与它的被感知无关而有绝对的存在,那在我是完全不能了解的。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它们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

休谟:“洛克等人通常是在很不严格的意义上使用观念一词。他们不但用它代表任何思想,还用它代表任何知觉、感觉、感情。”

康德:“著名的洛克由于缺乏考察,由于他在经验中遇到纯粹的知性概念,所以就从经验中推导出这些概念,并且行事如此不一致,以至于竟敢借此尝试获得远超于一切经验界限的认识。”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洛克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研究的普遍规定和普遍思想是从经验、从观察派生出来的。”“他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整个英国的哲学至今还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海因里希·海涅:“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是法国利奥六世的福音书,他们对此坚信不移”“他把人的精神比做一种计算机,整个人变成了一架英国机器。”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人类理解论》中所表现的洛克哲学中优点和劣点同样都有用,那种劣点从理论上的观点来看才算劣点。约翰·洛克宁肯牺牲逻辑也不愿意发奇僻的悖论。对一个逻辑家来说是惹人恼火的,在务实的人看来,这是判断力健全的标志。”

梯利:“约翰·洛克的理论主要还是保持二元论:有两种实体,即物质和精神的,‘不能认识和能认识的’。在这方面,他同勒内·笛卡尔的观点一致。”

斯通普夫:“很明显,如果洛克打算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他就必须拒绝天赋理论。”

名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