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 :对企业生产组织等活动的总称

更新时间:2023-07-29 13:18

企业管理(Business 管理学)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智能的总称。18世纪60年代在机器替代手工业的背景下,逐步出现了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公认早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和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

企业管理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使企业管理得到了系统的发展。企业管理基本原理包括分工原理、系统原理、激励原理、动态原理、效益原理、创新原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弹性原理等。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和文化管理等方面。企业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等。企业管理的特点包括突出决策经营和经营战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

企业管理可以促进职工积极性,可以为企业提供生长动力,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也存在创新能力差,发展目标不切实际等缺陷。企业管理可以应用在企业财务、人力资源和营销等方面。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增强企业的运作效率,可以让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可以使每个员工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企业财务清晰、资本结构合理,可以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更好的树立企业形象,为社会多做实际贡献,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概念解释

定义

企业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其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可以细分为:经营决策与计划管理、产品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物流管理等。

特点

1.突出决策经营和经营战略。企业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点是决策,决策的关键是战略决策。现代企业管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突出经营决策。

2.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企业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了现代科学中的运筹学、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等技术方法,像是概率论线性规划等可以为管理中的复杂问题编制数学模型等。

3.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现代管理重视人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创立企业文化,开展民主化管理,满足职工自我实现的需要。

4.实行系统管理。将企业视作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将系统论的观念引入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

发展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

传统管理阶段是指从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从手工业生产向近代机械化生产过渡。在这个阶段,以机器为基本手段的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工场,生产规模的扩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复杂性都对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厂的出现和机器的使用使得管理工作变得重要。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和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1-1871)。1776年,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在管理思想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与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强调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原因。19世纪初,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分析了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尽管出现了一些科学管理思想的先驱,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发生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科学管理强调管理应符合客观规律,即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管理。此管理阶段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在不同的方面对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管理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出版过《科学管理原理》《计件工资制》等书籍,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追求最高工作效率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用科学管理方法取代旧的经验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和工人友好合作;管理人员和工人应将关注点从盈利分配转移到增加盈利总量上,进而增加工资和利润。根据这些观点,泰罗提出了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内容包括:(1)制定工作定额。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2)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3)实施标准化管理。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4)计件工资制。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要让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从而实现双方“最大限度上的富裕”。(6)分工原则。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进一步明确了雇主与工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7)职能工长制。设置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8)例外原则。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组织管理理论以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为代表。法约尔的代表作是1925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将企业的全部活动概括为六大类别,管理是其中的一类。他提出了14项管理工作的原则,被称为"法约尔法则"。包括:① 劳动分工。各项管理和技术工作必须实行专业化分工。② 权力与责任。职权与职责应对应,应该有有效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即“应该鼓励有益的行动而制止与其相反的行动。③ 纪律。遵守协议,以达到服从、专心与尽力。④ 统一指挥。一个下级人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⑤ 统一领导。对于力求达到同一目的的全部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人和一项计划。⑥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⑦ 合理报酬。报酬公平、合理。⑧ 集中。集中或分散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尺度问题,问题在于找到适合于企业的最适度。⑨ 等级系列。从最高权力机构到低层管理人员,在组织中建立这样一个不中断的等级链,明确权力关系与信息传递关系。⑩ 秩序。确定最适合每个人能力发挥的工作岗位,然后使每个人都在最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的岗位上工作。⑪平等。根据实际情况对职工的劳动表现进行的评价。管理者不能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⑫人员稳定。保持人员稳定。⑬首创精神。激发和支持员工的首创精神。⑭集体精神。职工之间和谐与团结。

J.H.泰勒亨利·法约尔等人的理论的共同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但并未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予以足够重视。但他们的理论都假设人是“经济人”,即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这种假设忽视了人的社会因素,工人被当成了“活机器”。

现代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科学经历了快速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同的管理理论派别陆续涌现。以下是这些派别的简要概括:(1) 管理程序学派:将管理视为一套程序,由职能要素如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构成。它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尔·奥唐奈(Cyrilo Donnell)。(2)行为科学学派:强调对人的管理,研究人、尊重人和关心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d Heraberg)是该派别的代表人物。(3)决策理论学派:将决策视为管理的关键。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Herbert A. Simon)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4)系统管理学派: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管理科学,将组织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的集合。弗里蒙特·卡斯特(Fremont E. Kast)等人是该派别的代表人物。(5)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方式和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考虑组织规模、结构、技术复杂性、管理者位置与权力、人员素质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琼·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6)管理科学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决策,并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Elwood Spencer Buffa)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7)经验主义学派:通过整理分析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提供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管理知识,帮助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效能。欧内斯特·戴尔(Ernest Dale)和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是该派别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派别都对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不同角度提供了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基本原理

分工原理

分工原理产生于系统原理之前,对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且由相应的单位或人员来承担各类工作,就是管理的分工原理。分工原理的适用范围广泛,可以按照国民经济、工业部门、产品标志等分为不同的部门。分工讲究实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实事求是,企业内部分工要职责分明、团结协作,也要建立必要的制约关系。

系统原理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将企业视为一个系统,由各子系统和要素构成。管理者需要正确理解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系统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目的性。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2.整体性。任何系统都是各个要素按照同一目的,遵循一定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

3.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由分系统构成的,分系统又包含子系统等;

4.独立性。任何系统都不能脱离环境独自存在,既受环境影响又不被左右,才是具有活力的系统;

5.开放性。管理过程中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信息;

6.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及组织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7.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

8.控制性。有效的管理系统具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机制,使得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指的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激励人的内在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在组织中尽其所能,发挥所长,努力、勤奋地工作。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结合。整分合原理要求在集权统一和分权分工之间取得适当的结合与协调。激励理论有两种模式,正激励和负激励。对于个人对于业绩有贡献的,实行奖励属于正激励;对于个人原因工作失误的,实行一定的惩罚属于负激励。

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指的是企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既定计划和达成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快速准确地掌握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输出结果与原计划和目标进行比较,及时纠正或修改偏差,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工作来减少劳动的消耗和资金的占用,尽可能多地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每个企业的职责。建立合理的能级结构,按照规范和标准将管理内容置于相应的能级之中,以实现高效的管理,不同的层级配合组织机构的层次制定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在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在管理上表现出来的灵活可调节性,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应保持应变能力,运用弹性原理,并适当掌握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作为推进工作的力量。

创新原理

创新原理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总体的战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按照科学态度不断否定,创造具有特色的新思想、新思路、新经验等。企业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方法,主要是提高产量,扩大规模,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等。

可持续发展原理

可持续发展原理指的是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随时调整经营战略来适应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处于兴旺发达的发展阶段。企业追求的不是一时的发展,而是长久的发展,这就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来开率企业资源的合理安排,保证近期利益的获取和后续事业的蓬勃发展。

基础工作

内容

企业管理包括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内容。管理内容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各个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与目标市场建立和保持互利的交换关系,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和控制设计项目来实现的。它的核心是需求管理,即有效地调解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性质。在实践中,企业通常会设定一个预期的市场需求水平,但实际的市场需求水平可能与预期不一致。因此,企业营销管理者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采取不同的营销管理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确保实现企业目标。

营销管理中涉及的五种需求是:满足企业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满足经销商的需求、满足终端的需求、满足销售队伍的需求。

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经营要求,遵循资本营运规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报表分析等,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关系到到企业的兴衰。

财务管理的原则包括:资金合理配置原则、收支平衡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分级分权管理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投资分散化原则、净增效益原则、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利润最大化是人们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绩效的主要标准。2.资本利润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自有资本或股本股数进行对比,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3.企业价值最大化: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基础,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及手段,对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展开获取、保留、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最终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绩效管理与评价、薪酬与福利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

人事管理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吸纳、激励、开发、维持、整合。吸纳:根据组织目标确定所需员工条件,通过规划、招募、选拔、录用等获取组织所需要的员工。激励:通过引导与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让员工在现有的职位上创造出更优良的业绩。开发:通过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管理等方法,不断培训员工、开发员工潜质,让员工具有满足工作需要的技能。维持:通过薪酬、绩效、晋升、劳动关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其安心工作,维持企业的稳定。整合:通过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方法,使企业内部的个体与群体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理念,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企业的效益。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也就是对生产过程活动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和控制的工作。包括生产过程的组织、劳动组织与劳动定额管理、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物资管理、设备和工具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

生产管理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生产组织形式的确定:这包括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对工厂布局和生产线设置的研究,以确保生产能够适应客观要求并顺利进行。此外,还需要研究工作的时间和动作,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对市场需求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速应变的能力。2.科学的生产计划制定:这涉及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预测,以便能够根据预测结果和供货合同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这是企业的生产纲领,也需要与市场营销密切合作,体现出围绕市场和经营决策的意识和思维。3.计划的实施和控制:这包括编制和执行生产作业计划,以组织日常生产活动。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包括进度、质量、成本和库存的控制。生产控制对于生产过程和效益有重要影响。此外,对生产现场的管理也十分关键,它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生产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生产管理内容。此外,生产管理的内容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和丰富。

生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能够使企业管理者从日常大量的烦琐事务中摆脱出来,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抓好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

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依据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对企业文化规划、组织与控制的过程。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代表了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企业文化管理有三个层级:首先是对企业文化工作进行管理,其次是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最后是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

对企业文化工作进行管理:企业文化规划是文化管理的基本职能。企业文化规划的内容包括未来几年公司在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和如何开展;本年度企业的围绕目标及采用的策略;文化评估的时间;空降兵怎样更好地融入等。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考核不同于对企业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估,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考核是对规划目标达成程度的考核。

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企业文化的管理分为价值观检测和企业文化变革两方面。价值观检测指的是通过定期的企业文化以及内外部的环境研究评估当前的价值观是否能继续指导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变革的意思是,如果发现当前的价值观不能继续指导公司的发展了,需要对价值观进行的变革。

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本质是用价值观管理公司。包括以下三方面:

1.用文化指导战略。企业文化对战略具有指导作用,企业的使命和愿景是战略制定的依据。

2.用文化指导管理。价值观是对公司及员工行为的指导原则,贯彻企业的价值观到各个领域,可以使得企业文化获得内外一致的结果,使得各项管理举措有据可依。

3.用价值观来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考核只能做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但是很难对过程进行考核,相反价值观是可以做到的。

企业文化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共同价值。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团队意识和群体思想,追求成员间的一致性和共同价值观;自律机制。企业文化管理注重培养员工的自主意识和文化自律,通过促进员工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自觉,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持续稳定。企业文化是经历长期形成和传承的,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延续性;独特风格。企业文化管理注重培养企业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化特点。不同企业的文化风格会有所不同,受到企业历史、环境、行业特点、管理特点以及企业家和员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等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企业的独特氛围和特征。

文化管理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统一企业定位和经营管理基本理念,这有助于引导创业群体和企业决策层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始终保持一致性,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导。2.统一员工思想和规范行为,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目标。3.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企业文化,可以营造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方法是指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措施和途径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和技术方法五大类。

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组织机构运用其权力,进行命令、指示、规章制度、企业计划等方式管理企业。行政机构具有特定的权力,其方法具有强制性,所有企业成员都必须服从和执行。

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正确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责任制管理企业的方法。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分配关系的处理: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合理分配工资、津贴、奖金和罚款。产品价格的合理确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规定,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利润分配: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分配企业的利润。经济责任制的实施:建立和执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管理制度,以提高经济效益。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根据法律规范,运用国家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和管理企业的方法。法律方法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包括:遵守法律原则: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法律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入:将法律纳入企业规章制度中,依法调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经济纠纷,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等。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管理者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科学文化、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教育方法涉及以下方面: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养。

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管理者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能力的方法。技术方法能够高效、快捷地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复杂问题,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这些方法相互关联,可以在实际管理中相互补充和综合运用,以达到优化企业管理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优缺点

优点

促进职工积极性

实行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企业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加职工的收入,改善职工福利,职工的生产情绪得到了鼓舞,有利于企业的安定团结,促进企业的生产。企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也能够使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工作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生长动力,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果缺少企业管理这种基础内容,无论融入再多的现代化思想,企业也会被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同化,无法发挥现代化思想真正的价值。企业管理工作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保障,缺少必要的企业管理,就无法研究企业的后续发展,也无法进入现代化发展状态,进而被时代、行业所抛弃。

缺点

管理方式存在缺陷

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度强调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而忽视了工作质量。部门之间的责任分配不合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忽视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不满情绪。许多企业的高层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忽视科学的长期规划,会导致企业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创新能力差

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对其他企业创新模式的模仿阶段,创新意识很差,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过于追求平稳。如果企业的方针长期不变,在面对市场的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产品与市场不符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缺乏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

许多企业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方面也有所忽视,员工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依靠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够在多变的时代环境中获得长远的发展。一些企业已经设立了员工培训体系,但是并没有设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导致培训效果不显著。

发展目标不切实际

企业管理者都希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最后成为上市公司,但是企业的成长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制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如果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会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能够帮助其快速找准市场定位,如果企业一开始就将那些成熟的企业作为对手,未能充分分析市场,那么最终会导致在市场竞争中败。

方法创新

加快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分析市场形势时所坚持的核心价值。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市场保持同步,以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科学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潜力。总而言之,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

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这种管理思想的企业将具备更加独特的特色。为了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照顾,企业应在员工入职、岗位变动、提升加薪、退休离职等方面提供贴心且个性化的服务。1.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积极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改善企业的日常工作环境。这可以包括改善食堂的伙食条件和后勤服务,使员工感到工作环境更完善和舒适。2.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对于提供员工住宿的企业,应提供较好的住宿条件,并完善基本设施。这有助于员工的居住舒适度,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3.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对于那些经常需要加班的员工,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以确保员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此外,改善加班期间的伙食情况也是重要的。4.提供额外福利和关怀:企业可以适度增加一些额外福利来关爱员工。例如,在节日时发放奖品,向员工送上生日祝福和生日蛋糕。此外,企业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并选择一些正能量的活动内容。

创新企业管理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创新企业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企业需要合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并与传统的管理方法有效结合,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其中,关键是建立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将市场预测、产品研发、成本分析、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库存物流以及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生成的各种信息及时输入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信息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决策。通过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发展趋势

企业管理中渗透现代化技术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简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复杂的管理任务,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适当调整管理的准确性,确保管理的准确和实效,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搭建自动化管理服务体系和互联网智慧平台,以整合管理内容,实现精准管理。为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现代化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人员对现代化技术的认识,提升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和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代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渗透还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知识管理的地位不断上升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科技基础上的过程,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员工学习能力、组织教育培训和知识分享等活动,以发展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知识的支撑很难在现代市场中立足,尤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因此,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受到更多关注。通过共享知识管理资源,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并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推动知识管理的作用下,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企业管理活动趋于全球化

企业管理活动趋向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趋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成为世界经济的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获得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在这个时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将从国内扩展到世界各地,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仅仅依靠国内资源来寻求发展已经变得不够,必须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这将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形式发生变化,中层管理者可能失去其原有的价值,企业管理将呈现出扁平化和灵活性的特点。

相关事件

学者企业家共论数智时代中国企业管理

2023年4月22日-23日,第十四届“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在武汉成功举办。该年会是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管理实践研究院承办的重要学术盛会。会议吸引了数百名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围绕“数智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进行了交流和研讨。随着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数智技术,企业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甚至颠覆传统的管理和发展模式。该年会旨在探讨数智时代的企业管理理论,为中国企业快速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年会特邀企业嘉宾分享经验,并设置了企业深度参与的平行论坛,促进产研融合和产教融合领域的创新尝试,为中国特色工商管理理论做出贡献。年会设有六场主题报告和五个平行论坛,以论文宣讲、主题分享和专家点评等形式展开互动讨论。经过评审,本届年会共收录了134篇文章,涵盖了46所高校的163篇投稿。据了解,自2010年开始,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每年举办一次,已成为管理案例研究交流、合作与共享的重要平台之一。

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经济

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在面对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经济萧条以及外部国际封锁的压力中,开始了破除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南斯拉夫劳动者自治的早期理论探索可以追溯到1946年颁布的《合作社基本法》,该法案建立了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形式。1950年,南斯拉夫确定了新的农业合作社基本法,标志着南斯拉夫放弃了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基于农民 土地所有权的农民自治原则。同年颁布的新的《关于工人集体管理国家经济企业 和高级经济组织的基本法》将厂长管理下的国家所有制转变为以工人参与工厂管理自治的社会所有制,明确规定“全民的财产,由工人代表整个社会,在国家经济计划范围内加以管理。”另外该法规强调工人通过工厂内部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参与到工厂管理中,工人具有罢免权利等。工人自治的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拥有独立经营体系、工资体系以及核算体系,企业经理在代表国家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委员会中只负责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主导权在工人参与的工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中,国家机关无法通过经理实行强制干预。《工人自治法》将党员在生产经营中同工厂员工身份保持一致,通过开展组织教育实现工 人参与企业管理的高质量性和有序性。

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管理在完整意义上说就是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整合、配置和利用有效的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的过程。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有利于实现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员工的影响

有效合理的企业管理会对员工的工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减少企业内部矛盾,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解决职工的绩效问题, 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又可提升员工素质,有利于企业的安定团结,促进企业的生产。

对股东的影响

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对股东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保护股东的权益,确保公司运营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反,无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可能会导致公司资产流失、决策失误和所有者权益受损。

对客户的影响

有效的企业管理能使得企业与客户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关系,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降低维系老客户和开发新客户的成本,也能降低企业与客户的交易成本;好的客户关系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还能够促进增量购买和交叉购买;好的客户关系可以使得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整合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各种资源。

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影响

企业管理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为管理就是对人、财、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加强企业管理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优良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