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丙辉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2

何丙辉,男,1966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汉族。他是西南大学的二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重庆市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何丙辉在1988年和1991年分别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开始在西南农业大学工作,1995-1996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作访问学者,并先后赴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泰国、台湾等地访问讲学。

何丙辉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水土保持、林学和生态学。他现任《水土保持学报》《亚热带水土保持》的编委,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林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委会主任。

何丙辉先后主持了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专题1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专题4项、水利部中-加合作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他的科研成果包括获得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3项,重庆市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1项,第14届中国图书奖1项。

何丙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EI收录12篇ISTP收录8篇,一级学报发表论文80余篇,其它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还出版了2部专著,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人物简介

担任《水土保持学报》编委,《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重庆林业科技》编委,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长江技术经济学会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土壤学会水土保持专委会主任。

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学习1年,并多次赴墨尔本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泰国宋卡拉王子大学、台湾大学和台湾中兴大学等进行访问或合作研究。

学历经历

1988年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专业毕业获农学学士

1991年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生态学专业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0年于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7—1992.7,分配西南农大工作,并下派潼南区林业局挂职锻炼。

1992.8—1995.9,西南农大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

1995.9—1996.9,公派普渡大学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1996.10—1998.6,西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讲师。

1998.7—2004.6,西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

2004.7-2005.7,西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2003.8-2007.8,西南大学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博士后。

2005.7-至今,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

教学及获奖情况

《林草工程学》获西南农业大学校级优秀课程三等奖

《水土保持素质教育研究》获西南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科研项目三等奖;

重庆市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重庆市人事局,2005年9月;

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2008年8月。

科研及获奖情况

科研:

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科技部“十五”重大专项子专题、水利部中-加合作项目、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8项。

获奖情况:

1. 重庆市开县芋子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初步设计,该项目在2001年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评比中荣获二等奖(水利部司局函保生[2001]19号文)。

2. 重庆市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及监测系统研制,该项目获1999年重庆市水利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石灰岩山地主要造林树种选择与造林技术研究, 1998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 重庆市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对策研究,该项目获重庆市2000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应用WEPP进行重庆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该项目获得2006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6. WEPP在重庆市水土流失监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获200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7. 何丙辉,第九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2004。

8. 参编专著《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李文华院士主编)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9. 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生态工程治理模式研究,该项目获2004年四川省水利厅水利科学技术李冰奖(川水奖2004-3-14)。

10. 流域综合治理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2005年获重庆市水利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1. 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2005年获重庆市水利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2. 论文“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对降水的截流分配效应”获《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优秀论文奖。

13. 入选中国农学会“中华农科青年英才”(1998-2007年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事迹汇编),2007年9月。

在研项目

1. 紫色土地区土壤侵蚀参数因子的试验模拟确定和误差校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115),2006-2009年,经费35万元。

2. 三峡库区农业土壤地力恢复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2006AA10Z427),2006-2010年,经费50万元。

3. 种植业源污染物流失系数测算,农业部重点科技项目子课题(WX-Z-20-1),2007-2008,经费40万元。

4. 三峡水库支流澎溪河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生物防治技术和对策研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重点科技项目(KY-01-02-01),2007-2008,经费76万元。

5. 重庆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指标评价研究,重庆市水利局重点科技项目,2007-2009,经费18万元。

6. 澳大利亚特色花卉扇子花及相关高新技术引进,国家“948”项目(2006-4-88 ),2006-2010年,经费20万元。

7.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07BA1015),紫色土区WEPP模型预测参数试验模拟确定及误差分析研究,2007-2009,经费20万元。

近四年代表性论文

1. 夏青,何丙辉,谢洲,蔚远中,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86—89。

2. 罗雷,何丙辉,王锐亮,弃渣场堆渣及挡渣墙稳定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53-256。

3.周璟,何丙辉,涪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状况及治理措施效益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316-318。

4.常志勇,包维楷,何丙辉,杨以翠等,岷江上游油松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37-40。

5. 何丙辉,刘立志,遂宁市组紫色页岩崩解过程及坡积物特征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1),48-52。

6. 游秋华,何丙辉,张文革等,立地条件对笋用竹护岸林生长影响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3),94-99。

7. 李武斌,包维楷,何丙辉,吴文妍,李芳兰,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山地学报,2007,25(2),236-244。

8. 何丙辉,缪驰远陈晓燕徐霞,CLIGEN气候生成器模型在紫色土地区的适应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7,21(3),183-187。

9. 孙佳,何丙辉,吴咏等,不同降雨条件下紫色土母质水沙输移动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457-459。

10.苏锋,何丙辉,熊友胜,基于“3S”技术的奉节县喀斯特石漠化调查及精度评价,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6),60-65。

11. 陈威,何丙辉,徐健,夏钦,酸雨马尾松林下苔藓植物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78-82。

12. 何丙辉,赵晓莅,齐代华,生态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林乔木层多样性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113-117。

13. 张雪,何丙辉,杨宪,李隆云,HPLC法测定金银花中常春藤皂元、齐墩果酸、皮素、木樨草苷和绿原酸,中草药,2008,39(10),1576-1577。

18. 姚荣江,周继,何丙辉,许红艳,不同坡度和种植模式对径流污染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2(5),11-16。

14.王侨,何丙辉,许红艳,苏锋,不同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水土保持学报,22(6),25-29。

15.姜永华,江洪,曾波,何丙辉,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8,5(4),234-243。

16. 司彬,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8,21(5):669~ 674。

17. 王亮,何丙辉,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紫色土养分流失规律分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45-149。

18. 周璟,何丙辉,刘立志,何丹,坡度与种植方式对紫色土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239-243。

19. ZHANG Jianfeng, FANG Minyu, LI Sheng, HE Binghui, LIU Guangyan. Developing Agroforestry in Slopelands to Combat Non-point Pollution in Chin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6(4):67-72

近四年出版专著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发展,专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2006年9月。

参考资料

何丙辉-资环学院.资环学院.2021-10-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