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 :中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

更新时间:2023-11-09 21:51

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隶属于中央统战部直属的公益事业单位,以展示、收藏和研究何香凝先生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为主。何香凝美术馆于1997年4月18日正式开放,馆址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13号,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9:30至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何香凝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主体采用灰白色调的朴素建筑风格,整个美术馆共分为三层,内设主展厅、副展厅、多功能报告厅、公教活动区、咖啡厅书吧、藏品库、文献库、图书馆、裱画室等设施。何香凝美术馆除了陈列何香凝先生的作品外,还承担着策划、展示、收藏、研究优秀传统艺术、海外华人艺术、女性艺术等工作职责,并致力于整理保存相关的艺术史文献资料。2023年12月21日至2024年5月5日,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纪念何香凝诞辰145周年艺术精品展。

截至2024年,何香凝美术馆创立的核心学术品牌包括“何香凝艺术陈列”“何香凝艺术精品展(巡展)”“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全中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国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海外华人邀请展”“OCT当代艺术中心”等。其中,“OCT当代艺术中心”于2005年创立,该学术品牌整合了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并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截至2024年,何香凝美术馆建立的当代性、学术性兼具的知识型美术馆形象,已在中国及海外艺术界、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力。

兴建时间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何香凝美术馆经中央批准兴建;一九九六年三月一日动工,一九九七年四月建成,四月十八日正式开馆。江泽民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

它是中原地区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坐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华侨城,毗邻驰名中外的三大文化旅游景区“锦绣中华”、“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紧相连。

展品

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我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意义

为艺术家和艺术观众、鉴赏家、收藏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文化旅游景区一流环境相融合。以舒适、典雅的环境氛围,鼓励人们问津艺术、座谈作品、聆听讲座、参与创作;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表达,搭建海内外美术界与广大观众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者之间融为一体,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何香凝美术馆以何香凝艺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示为基本学术工作,拥有国内外现存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何香凝艺术作品,集中了艺术家长达六十多年创作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及相关文献。既是何香凝艺术创作的完整体现,也是研究何香凝及相关艺术家的重要资料。

建筑布局

美术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建筑设计力求体现何香凝女士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

宽广的广场,与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相连接,是人与人交流、活动的生活化空间,也成为该建筑的前奏曲。通过十几个宽大的花岗石台阶和二十余米长的人行天桥,将参观者一 步步引入了馆内。整个建筑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外观凹进的墙面与凸出的玻璃盒子形成强烈的对比,长长的弧形墙面上开出长方形的洞口,墙后数十株竿青翠竹随风摇曳。

主展厅之前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中庭设计,中庭的南北中轴线与人行天桥和主展厅的中轴线相吻合,使该院成为重要的过度空间。中庭三面采用大面积的木窗门,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在简洁、朴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散发出现代感。

室内设计充分借用外环境的优美景致,当参观者欣赏二楼的展品后,拾阶而上三楼,楼梯的正前方,通透的大玻璃将民俗村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借进来,宛若一幅活的山水画。

“天井”中庭,不仅洋溢着东方庭院的逸趣,且使室内、室外互相呼应,从而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效果。公共大厅等处的屋顶使用了玻璃天棚。在天棚下,游人可见蓝天、白云,通过阳光的照射,建筑映照在地面和墙体上产生的光影,增添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

实用信息

门票信息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9:3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特殊情况将在官网通知)。

交通信息

公交

何香凝美术馆①:101、21、222、26、M123、M132、M398、M487、N6

何香凝美术馆②:113、204、223、234、338、369、M183、M433、M486、M488、N4

地铁

深圳地铁1号线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站下,下车后步行可达。

人物简介

个人介绍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南海区(今芳村区)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何香凝 图3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省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中国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何香凝 图2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从“四一二”事变到建国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何香凝。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