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寺 :中国古代主管宫廷膳食的机构

更新时间:2023-11-06 12:35

光禄寺是与礼部精膳司相关的机构,掌管祭享、筵宴、宫廷膳羞之事,负责祭拜及一切报捷盟会、重要仪式、接待使臣时有关宴会筵席等事。

光禄之名始于汉代,魏晋以来逐渐演化为主管宫廷膳食的机构。元朝光禄寺属宣徽院。明初沿袭元制,于吴元年(1367年)设宣徽院,洪武元年(1368年)改宣徽院为光禄寺。洪武八年(1375年)改光禄寺为光禄司。洪武三十年(1397年)复名光禄寺。建文中稍更其制,成祖即位,仍复旧制。设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从六品。首领官典簿厅典簿二人,从七品迁都北京后,光禄寺建在北京东华门内。

由来

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刘彻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刘宋、齐及北魏均同。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者,皆秦官。

又期门、羽林军皆属焉。”《晋书。职官志》:“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将、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参阅《通典。职官七。光禄卿》。

隋领太官、肴藏、良酝、掌四署。唐改肴藏名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内酒坊、油醋库等机构。元掌起过米麴等事,领尚饮、尚酝局等,隶宣徽院。明、清领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并入礼部

职能

凡祭祀,共五齐、三酒、牲牢、郁及尊彝、豆、、鼎、登之实,前期饬有司办具牲,视涤濯,奉牲则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礼毕,进于天子而颁于百执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

元祐三年,诏长、贰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监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之具掌于光禄,而寺官未尝临视,请大祠以长贰、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监视宰割,礼毕颁胙,有故及小祠,听以其属摄。”从之。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禄卿、少,皆为寄禄。元丰制行,始归本寺。中兴后,废并入礼部

机构设置

光禄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二人,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总太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凡祭祀,省牲镬、濯溉;三公摄祭,则为终献。朝会宴享,则节其等差。录事二人。龙朔二年,改光禄寺曰司宰寺。武则天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六人。

△太官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四人,从八品下。掌供祠宴朝会膳食。祭日,令白卿诣厨省牲镬,取明水、明火,帅宰人割牲,取毛血实豆,遂烹。

又实簠簋,设于馔幕之内。有府四人,史八人,监膳十人,监膳史十五人,供膳二千四百人,掌固四人。

△珍羞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祭祀、朝会、宾客之庶羞,榛栗、脯脩、鱼盐、菱芡之名数。武则天垂拱元年,改肴藏署曰珍羞署,神龙元年复旧,开元元年又改。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书八人,饧匠五人,掌固四人。

△良酝署

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五齐、三酒。享太庙,则供郁鬯以实六彝;进御,则供春暴、秋清、麋、桑落之酒。

有府三人,史六人,监事二人,掌酝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百二十人,掌固四人。

△掌醢署

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供醢之物:一曰鹿醢,二曰兔醢,三曰羊醢,四曰鱼醢。宗庙,用菹以实豆;太子宾客、百官,用醯酱以和羹。

有府二人,史二人,主醢十人,酱匠二十三人,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掌固四人。

光禄寺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