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略县 :江西省吉安市下辖县

更新时间:2024-09-20 21:27

公略县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省吉水县水南、青原区东固一带成立的行政区划,以红军将领黄公略的名字命名,是为了纪念他在革命战争中的不朽功勋。该县由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成立,存在时间为1931年11月至1933年8月。

历史沿革

公略县的成立是为了纪念黄公略,这位有“飞将军”之称的红军将领。黄公略,字汉魂,湖南湘乡人,是平江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并称为“朱、毛、彭、黄”。黄公略早年参加湘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多次重要的革命活动,包括广州起义和平江起义。他在赣中国西南地区领导群众,发展革命武装,使分散的游击区联成一片,成为大块的革命根据地。黄公略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龙冈战役”中立下大功。1931年9月,黄公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为纪念他,公略县应运而生。

公略县的具体管辖范围包括水东、儒林、纯化、富田、东固、中鹄、水南、白沙、折桂、开伦、冠山、罗家圩等12个区。全县共68个乡苏,共计11.4万人口。公略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是毛泽覃,县政府主席是胡海。11月27日县苏维埃政府在吉水水南松山尊德堂召开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了追悼会和成立会。毛泽东为追悼大会亲撰挽联,并在东固和瑞金各修建了一座纪念黄公略的“公略纪念亭”,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1932年3月,中共苏区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员会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在中共公略县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公略中心县委,与中共公略县委合署办公。中心县委机关先驻公略县水南区水南街天主堂,后迁公略县富田区陂下村。公略中心县委成立时的管辖范围,包括公略、永丰县、万泰、新干县古龙岗镇等五县,纵约120公里,横约90公里,总人口30余万。其全盛时期,向东、北发展后,纵约185公里,横约105公里,与其它苏区联成一片。

1933年夏季,苏区群众不仅支援了大批粮食给驻本县的红军,还拿出上千担稻谷支援驻兴国县宁都县等地的红军,战斗时还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有力地配合了红军作战。1933年8月公略县中心县委撤销,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随红军主力和地方武装投入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4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公略中心县。但县机关工作人员还在秘密工作,直到1935年初,才停止活动。

行政机构

公略县的行政机构包括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公略县委员会。1931年12月在吉水县水南镇松山村尊德堂召开了公略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朱德出席了大会。会议选举了公略县苏维埃领导班子。主席胡衍星,副主席胡海,秘书处处长胡正耀,秘书梁必加,文书梁必亮等五人,土地部部长阮胜泉,财政部部长李树英,军事部部长胡志棠,文化部部长匡家乾,裁判部部长曾昭明,粮食部部长钱宗耀,劳动部部长周安国,国民经济部部长阮世泉,国家保卫局局长王正享,工农检察部部长刘光楠、内务部部长刘光楠(兼),儿童局局长刘西南。同时在水南天主堂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公略县委员会。县委领导班子及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是:县委书记毛泽覃,副书记胡发鑫,组织部部长李腾辉,宣传部部长刘文山,妇女部部长贺怡,监察委会主任孙柱凤,总务处处长戴同化,少年先锋大队长曾名攀,少共县委书记郭烈芳,反帝拥苏大同盟委员会主任张发昌。

1932年2月,公略县改为公略中心县,领导公略、永丰县、万泰三县和新干县峡江县两县的部分区。中心县委机关随即迁往吉安县值夏陂下乐育私塾办公。中心县委将原有的三个独立团扩编为江西第五师,师长肖克,政委毛泽覃。1933年8月,县委机关迁回水南,在敌军第五次进攻苏区时,县委机关迁往东固回龙洲。

在公略县委担任书记的先后有:毛泽覃、钟循仁、匡守达、刘兴南、李腾辉、胡发鑫;担任县苏维埃主席的有:李衍星、胡海、胡发鑫、刘声伦、曾洪栋。公略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27日在水南召开。公略县第二次党代会于1932年6月召开,会议详细讨论了贯彻执行中央局决议的措施。会后,创办了县委机关星期刊——《艰苦奋斗》。会议之前,全县有党员5135人,到年底,党员发展到6200多人,同时,向上级输送党员干部140余人。1933年5、6、7三个月,县委遵照中央局“每个党员介绍一个同志”的号召,又发展新党员2149名,到7月底,全县有党员8130人。

公略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于1932年5月在水南万寿宫举行,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历时3天。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拥护临时中央政府对日宜战动员的决议案的决议》《关于苏维埃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关于发展地方游击武装的决议》《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关于实行劳动法令的决议》《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决议》《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决议》。大会选举胡海为政府主席,梁必(1932年4月至1932年11月)为副主席,刘春林、曾洪栋、刘兴南、刘声伦、胡强亮等8人为委员。

公略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33年3月在富田陂下召开,参会代表100余人。会议选举钟循仁为县委书记。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于1932年11月,地点为陂下村,到会代表200余人,会议历时5天,邓小平出席了会议。会议作出了扩大红军、土地问题和财政、经济、文化建设等项决议。会议选举胡发鑫为政府主席,曾洪栋为副主席(1932年11月至1933年10月)。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34年4月在水南天主教堂召开,代表140余人。由于当时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水南周边的折桂、中鹄被国民革命军占领,水南处于随时有被占领的危险境地,因此,会议分析了敌我斗争形势,提出了公略县委、县政府撤退计划,决定县委、县苏政府及各级党团、区委合并成工作团、游击队,上山开展游击战争。会议同时改选了公略县委,李腾辉为书记,曾洪栋、胡发鑫、孙柱风、王成海等人为委员。1933年10月,第四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水南召开,会议选举刘声伦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曾洪栋为副主席。12 月,苏维埃政府进行改组,曾洪栋被任命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群众动员

公略县成立后,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土地革命,以自然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多的富源县、三甲村,每人可分田五亩;田少的华山、水北人均只有三亩左右。其次,开展扩红支前工作。仅水南区就有一千多名男女青年参加红军,公略中心县先后有一万五千人参加了红军。许多地方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夫妻同时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广大群众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宣传队向红军输送食品,进行慰劳活动。全县认购三万元公债支援反“围剿”战斗。组织铁匠、木匠赶制土枪、土炮、大刀补充红军装备。成立消费合作社收购农副产品到白区换回苏区需要的食盐、布匹。将两台缴获的织袜机投入生产,满足群众需要。全县先后创办列宁小学二百四十五所,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入学。很多地方还办了俱乐部教群众唱红色歌曲。水南街道演出了自己编导的《曾坎生吃冤枉》的话剧。将个体医务工作者组织互济会为群众治病。全县成立的群众组织有工会、妇女会、赤卫队、少年先锋队、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这些组织在支援前线巩固红色政权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