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 :1927年中共发动反抗国民党的起义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9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到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在广州领导的反抗中国国民党右派的武装起义,起义以失败告终。

1927年4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制造“四·一二”政变,大肆搜捕并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另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对主张“分共”的军人集团妥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同年8月7日,中共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后期的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的任务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张太雷出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负责领导全省的武装起义。11月7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指示广东省委迅速组织全省工农起义,建立广东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党军队爆发粤桂战争,驻守广州市的粤军张发奎所部主力调往西江地区进攻桂系黄绍竑部,广州城内守备空虚,仅有第四军部分队伍留守,为起义创造了条件。广东省委随即成立起义军总指挥部,叶挺担任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原计划在12月13日发动起义,由于存放的军火暴露,起义被迫提前。

12月11日凌晨,广东起义爆发,参加起义的教导团与工人赤卫队联合,攻占广州市公安局,并设立起义军总指挥部。当天中午,珠江以北的据点基本被起义军攻占;下午,起义军攻占第四军军部等据点,控制珠江以北的大部分市区。随后,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叶挺分析形势,主张撤退转移,未能得到张太雷支持,起义军错失转移时机。张发奎迅速调集军队回援广州市,国民党军三个师在12日对广州市区发起进攻,形势急转直下。当天,张太雷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在会后返回指挥部的路上遇袭牺牲。到了黄昏,中国国民党军队包围广州城,起义军被迫撤退。12月13日,国民党军队重新控制广州城,起义宣告失败。重新控制广州后,国民党在城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起义军民5700多人殉难,朝鲜革命者100多人被杀。起义军主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南昌起义军余部会合建立海陆丰根据地,后改编为红军第四师。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英勇反击,也是工农武装在城市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对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以实际行动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起到了激励群众、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发展成为成为各地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在日后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起义背景

国民党反动统治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军长周凤岐奉蒋介石之命以武力收缴上海市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占领上海市总工会,随后又残酷镇压上海市游行示威的罢工工人和其他革命群众。三天内,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500多人,流亡失踪5000多人。随后,蒋介石控制和影响下的各省纷纷“清党”,搜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造成白色恐怖。与此同时,广东省主席李济深在广州市发动“四·一五”清党事件;同年6月,李济深又在广东省进行第二次“清党”,杀害共产党员和工人积极分子2100多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左派对于蒋介石等人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分裂国民党的反动行径予以严厉斥责,并在湘鄂赣等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蒋运动。与此同时,为了反击广州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广东全省各地的农民军在党的领导下,纷纷举行武装暴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南京市另立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中以“左派领袖”自居的汪精卫表示反对蒋介石,并准备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蒋介石,共产国际也声援反抗蒋介石。但武汉市地区实际控制在在以唐生智为首的军人集团手中,他们对武汉地区的工农运动十分不满,强烈要求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划清界限,并向汪精卫主张将“分共”作为东征讨蒋的前提条件。1927年7月初,汪精卫的立场彻底倒向中国国民党右派一方,并主张“和平分共”。7月15日,汪精卫集团作出了分共的决议案,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宣告失败。

八七会议召开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为了纠正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讨论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组织工作等几个紧迫性的问题,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指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必要性,并决定派遣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到全国各主要省区发动和领导农民暴动,组织中国工农革命军,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会议通过了《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执行中央委员会的领导职权。在会议上,毛泽东从国共合作时不坚持政治上的独立性、党中央不倾听下级和群众的意见、抑制农民革命、放弃军事斗争领导权等四个方面,深刻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意见。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的任务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广东省委成立

八七会议之后,各地党组织积极领导工农群众和部分革命军队继续举行武装起义,并在斗争中展开了创建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军队的实践。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成立南方局,以加强对两广地区和闽南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同时,决定由张太雷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负责领导全省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后,鼓舞了广东省人民的斗志。8月下旬,新成立的中共广东省委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制定全省武装起义的计划大纲,其中就考虑了在广州市发动起义的可能性。9月中旬,叶挺、贺龙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入广东境内,广东省委就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配合南昌起义军南进。但随着南昌起义失败,广东配合南昌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未能实施。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召开联席会议,继续研究广东起义计划。11月17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做出《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要求广东省委迅速组织全省工农起义,建立广东苏维埃政权。

起义过程

策划起义

就在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积极策划武装起义之时,中国国民党新军阀桂系黄绍竑,以及粤军张发奎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在11月17日爆发了粤桂战争桂军被逐出广州市,粤军张发奎赶走广州省主席李济深,夺取广东省的政权。黄绍竑的桂军集结于梧州市,准备卷土重来,潮梅地区的陈济棠部亦宣布反对张发奎。张发奎集团在内外交困下,派代表要求与共产党谈判合作,以对付桂系。随后,张发奎将主力调集到西江地区的肇庆市、梧州一带,打算先解决西江地区的黄绍竑部,再回师解决东江地区的陈济棠部。粤军主力离开后,广州城内兵力空虚,留守的国民党军只有第四军军部、教导团、炮兵团以及国民党第五军、新编第二师各一部,共7000余人。广东省委分析了中国国民党军队留守部队的情况,认为对发动广东起义是一个有利时机。当时,中共基本掌握了教导团以及第四军警卫团,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已经奉命率主力前往西江作战,由担任参谋长的中共秘密党员叶剑英留在广州市负责后方事务。因此,广东省委决定发动广州起义。

广东省委做出具体部署,决定由张太累、黄平、周文雅等人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张太雷担任书记,同时成立起义军总指挥部,叶挺担任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指定徐光英负责制定起义的军事计划。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与组织广州的工农群众,配合武装起义行动。广州起义的计划上报之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在12月5日批准了广州起义计划。同时,共产国际派来代表纽曼,负责指挥这次起义。但是由于纽曼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照搬俄国城市暴动模式,给起义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广州起义准备工作比较仓促,特别是军火的筹集,渠道不畅,只能通过运粮食的渠道偷运军火,结果被中国国民党军队查获,存放军火的米店也随之暴露。因此,原计划在12月13日发动的起义,被迫提前到12月11日举行。很多起义准备工作未能落实到位,起义军总指挥叶挺根据预先安排,在12月10日晚才赶到广州市,在未能充分了解形势的情况下指挥起义。

发动起义

12月10日晚,张太雷召开军事会议,由参谋长徐光英向准备起义的军官和工人赤卫队干部分析了敌我态势,宣布了武装起义计划。12月11日凌晨2时,张太雷、叶挺、徐光英、周文雍、恽代英和朝鲜人杨达夫(炮兵干部)同到北较场教导团驻地,部署起义工作。任命第一营营长李云鹏为教导团团长,叶镛为第一营营长,赵希杰为第二营营长,饶寿柏为第三营营长。凌晨3时,教导团全团集合誓师,张太雷、叶挺作了起义的动员,宣布了“暴动”和“夺取政权”的口令,枪毙了15名拒绝起义的国民党军官。广州起义正式打响。教导团兵分三路出发,东路由团长李云鹏率领第二营和炮兵连直奔沙河,消灭此地的国民党军队,接着东进燕塘,消灭第四师炮兵团。李云鹏留少数部队守沙河后,率部回师参加市区的战斗。中路叶镛率领第一营进攻东较场、广九车站和广州市公安局。第一营第一连在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配合下,攻占广州市公安局和保安大队部,公安局长朱晖日爬越后院围墙逃跑,保安大队长李作明被击毙。北路由第三营攻占省长公署和观音山。

警卫团以梁秉枢为团长,在处决了参谋长唐继元等反对起义的军官后,第三营进攻驻雍庆会馆的第四军司令部、文德路仰忠街的第四军军械库和驻文德路的第十二师后方留守处。由于第二营态度不明朗,梁秉枢命令其原地待命。第一营反对起义,梁秉枢前往解除其武装,被士兵开枪击伤。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和敢死连攻打公安局;第二联队攻打七、六、二区警署和大沙头站;第三联队攻打驻太平戏院保安队、五区警署;第四联队攻打驻大佛寺的保安队及四区警署;第五联队攻打省长公署、德宣路的警署和观音山的敌军;第六联队攻打芳村警察局、石围塘街道的保安队和广三铁路车站;第七联队为机动联队,支援各处作战。黄埔军校特务营以及一些越南革命者和工人赤卫队并肩战斗。市郊西村的农民赤卫军协助工人赤卫队攻击驻陈家祠的中国国民党守军,芳村区、花地的农民军协助工人赤卫队进攻广三车站。花县、市郊、横溶等赶来支援的农民军,先后入广州市支援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战斗。南海区农民军在大沥镇等地起义,广九铁路沿线的农民军拆毁铁轨,阻止国民党往广州运兵。

到11日中午,广州市珠江以北的据点基本上都被起义军攻占,只有第四军军部、军械处,李济深公馆和检察院,还没有被攻占。当天下午,在工人赤卫队和郊区农民武装的配合下,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相继攻占第四军军部等据点,控制珠江以北的大部分市区。12月11日当天,广州苏维埃政府在原广州市公安局内宣告成立,张太雷代理主席,叶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叶剑英任副总司令,徐光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广东省委军委负责人聂荣臻、黄锦辉亦在此协助指挥战斗。起义军领导人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方案。叶挺分析形势,认为广州市周围中国国民党兵力太多,一旦组织起来发起反扑,形势对起义军十分不利,建议起义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但共产主义国际代表纽曼表示反对,主张固守广州城,反对撤退。由于张太雷不懂军事,没有支持叶挺的正确意见,认同纽曼等人的主张,导致起义军失去了转移的有利时机。

遭到镇压

广州起义爆发后,广东省主席陈公博以及粤军将领张发奎、黄琪翔等先后逃到珠江南岸的海幢寺第五军军部,与军长李福林策划调兵镇压起义。随后,张发奎、黄琪翔乘宝壁号军舰赴肇庆市,转江门市调兵,先后调集国民党第五军韶关市两个团,驻佛山市的两个营,以及驻东江的第二十五师,西江的第十二师、第二十六师第七十八团,南路的教导第一师第一、二团回到广州镇压起义,反动的广东机器中华全国总工会亦组织敢死队,在广州市内各处袭击起义军。12月12日早晨,李福林第五军的两个团在军舰掩护下渡江,分两路进攻起义军,一路攻东堤,一路攻西濠口。在韶关的两个团也先后赶到增援,猛扑广州市城北制高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逼近起义军指挥部。叶挺与叶剑英沉着指挥,打退国民党第五军的进攻。同一天,各国驻粤领事团在沙面岛举行会议,调集英兵2000人、法兵400人、日兵300人驻守沙面,由英舰摩轩号、莫丽翁号、美舰沙克明号和日舰宇治号,掩护中国国民党军队渡江进攻起义军。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回援,广州城形势急转直下。当天中午,在纽曼的主张下,广州省委领导机关仓促地在丰宁路西瓜园举广东省人民拥护苏维埃大会。在枪炮声中开会,到会的群众并不多,张太雷亲自主持大会,宣布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并通过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委员名单、政纲。此时,不断反扑的国民党军队已经攻入市区,起义军领导人在开完会返回指挥部的路上,突然遭遇国民党军队袭击,张太雷被子弹击中,身负重伤,不治牺牲。张太雷牺牲后,广州起义骤然间失去了核心。12日黄昏,国民党军队已经逼近起义军总指挥部,广州城被包围,叶挺与聂荣臻观察战斗情况后,认为已经不能再坚持了,否则就是做无谓的牺牲。当晚,徐光英主持军事会议讨论撤退问题,叶挺等军事指挥员没有参加。会议开始后,徐光英误信国民党军队即将抵达指挥部的消息,于是要求到会的非军事负责人迅速离开,起义军在匆忙中撤退。

当天晚上,聂荣臻负责通知教导团撤退,黄锦负责通知工人赤卫队撤退,其他人自行撤离。在得到通知后,教导团迅速集合队伍经过花县向海陆丰撤退,保存了这支成建制的1200多人的武装队伍。由于工人赤卫队作战地点分散,巷战态势混乱,大部分得到通知,少部分没有得到通知,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黄埔军校特务营赶往沙河,在瘦狗岭与民团激战,二连在战斗中伤亡100多人。13日上午8时许,中国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广州市。南线国民党军队分四路渡过珠江,分别进攻西濠口、黄沙车站、西堤石公祠和东堤。东线国民党军队进攻大东门,北线国民党军队分两路进攻,一路攻观音山,一路夺黄沙车站。来不及撤退的起义军坚守街垒,展开巷战。工人赤卫队大队长石喜守卫观音山,在作战中壮烈牺牲。教导团游曦率领女兵班,在天字码头附近阻击国民党军队,全班除一人回总部联络外全部壮烈牺牲。随着起义军主力的撤离转移,国民党军队很快重新控制广州城,广州起义宣告失败。中国国民党军队进入广州城后,进行血腥屠杀,仅在14日到19日,殉难的起义军民多达5700多人,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哈西斯等5人也遭杀害,朝鲜革命者100多人也在起义中牺牲。

起义后续

广州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教导团、警卫团、黄埔特务营及部分工人赤卫队共1000多人撤退到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在12月16日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后经河源、紫金地区逐步转移到海陆丰地区。参加起义的另一支武装月200余人,向北江地区撤退,1928年初在仁化地区被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收容,后来参加湘南起义后,一起上了井冈山。此外,少数起义人员分散转移到香港,后来转往各地工作。此前,南昌起义军地二十四师余部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在11月上旬攻占海丰、陆丰县城,建立海陆丰跟根据地。1928年1月上旬,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与第二师会合后,增强了该地区的革命军事力量,并配合东江各县举行武装起义,扩大了海陆丰根据地。

同年2月,中国国民党军队7000余人,在地方武装民团配合下,向海陆丰苏区“进剿”。在国民党军队的强势进攻下,海陆丰苏区反“进剿”作战陷入被动,到3月中旬,海丰、陆丰县城相继失守,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师遭受巨大伤亡,被迫向惠来县普宁市地区转移。4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中国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师改称红军第二师、第四师。随后,东江特委指示红军第二师、第四师向海陆丰城发起反攻,但由于力量悬殊,武器弹药缺乏以及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加紧“进剿”,红军第二师、第四师在随后的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转移到海丰县大安洞、热水洞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直到1928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军第二师、第四师余部全部转移出海陆丰市地区。

历史意义

广州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的一次重大实践。自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以国共合作为标志的革命统一战线最后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广东人民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先后发动了几十次的武装起义,但是这些起义尚没有威慑到国民党广东当局的统治地位。广州起义以武装的行动回应了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冲击了敌人的反动统治营垒,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对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广州起义以实际行动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前夕,陈独秀采取了“右倾”退让的态度,在中共“五大”上未能做出扭转时局的决策。之后,陈独秀继续推行“右倾”投降政策,把希望寄托在汪精卫身上,助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革命队伍中某些人被敌人的屠刀吓破了胆,背叛了革命;有的思想动摇,离开了革命队伍;有的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广州起义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通过武装起义的形式打击敌人,起到了激励群众、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广州起义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工农民主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这个政权已经彻底抛弃了中国国民党的旗帜,公开树起了苏维埃的旗帜,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权性质。此外,广州起义发生在党对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探索的初期,它提出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任务,并对如何建设人民军队开始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创建人民军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起义中建立起来的人民军队,在日后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义部队撤出广州市奔向农村,成为各地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向东转移的武装队伍1200多人到达花县县城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师,下辖第10、11、12等三个团,叶镛任师长,袁国平任师党代表,徐向前任第10团党代表。然后转移到汕尾市,与南昌起义余部编成的工农红军第2师会师,加强了海陆丰的革命力量,扩大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参加广州起义的叶挺、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都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军事家。

后世纪念

广州起义纪念馆

隶属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位于越秀区起义路200一1号,建筑面积约599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存文物建筑有院内大门、中楼(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方)、北楼(工农红军指挥部)、南楼(警卫连宿舍),以及拘留所等。旧址原为国民党广东省会公安局,广州起义后在此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1956年,南楼辟为广州起义陈列室,对内开放。198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旧址维修复原,并成立广州起义纪念馆,对外开放,由叶剑英题写馆名。广州起义纪念馆先后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广东省、广州市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陵园面积26万平方米,分陵区和园区两个部分。烈士陵园原名“红花岗”,是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枪杀广州起义革命群众的地方。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当年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修建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开放。1962年7月,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相关影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