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乡 :四川达州市渠县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1 01:00

共和乡位于柏林镇北部,距县城县城75公里,原为三汇区北部的边缘地带,共和乡东接达县九岭乡,南邻文崇乡,西连报乡,北与达县石梯乡,福寿乡田北边连,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15亩,其他占地65亩。共和乡整个地形长条形,东西长,南北宽,酷似一头双锋无尾驼。东北、西两面环山;南部为低浅丘,地势低平,中部为巴河及其他支流付积而成的小平原和河谷地带,巴河从本乡西部由北到南流入文崇,本乡地势千差万别,丘陵起伏,连绵不断,河谷明显,地势低落,全乡海拔为240米至461米,相对高度60-160米。

地理位置

共和乡境内最大河流为巴河,有支流墩子河。跳墩溪,六口坝河等。除巴河外,均不能通航。该乡地处渠县北极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主要特点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夏季炎热,秋季阴雨绵绵多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农业季节比县城要迟一周,比达州市的九岭乡要早半月许。

社会经济

共和乡辖五村(即:庙坝村,下湾村,云村,石湾村,谭坝村)43社,9680人。

1、水利,共和乡历来水利发达,河流交错,建国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水利事业,全乡水利设施,星落棋布,比比皆是,基本上难保证水稻及农作物的栽播。全乡有小库五座,塘堰95口,总容量大约为1.32万立方,分水沟和灌渠七条,机灌四处,电灌三处。可灌面积540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2、水陆交通。共和乡地处达州市、通、南、巴平的过境之路,建国前没有一条公路,只有水上交通线--巴河。上溯通、南、巴、平,下达、渠、汇等地,为使巴河东西行往方便,在因石盘,花石盘,孔溪口设有渡口。

1957年达巴(达县--巴中市)公路通车,途经该乡么店村的北缘,开辟了到达城方便之路,1979-1980年,又修成了达巴公路支线一共全公路,贯穿了该乡五村到渠达都有很方便。这样就构成了该乡的往南去北的陆上运输网,谱写了该乡在交通史上光辉的一页。

3、粮食产量。建国前共和乡的农业极淡落后,天灾疾病,人祸,虫害等威胁严重,造成了粮食低产少收。建国后,实行了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4、物产,该乡农产以水稻、小麦、番薯、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为以柑橘属、花生、油菜、红粮、西瓜、甘蔗、次之。畜牧业有猪、牛、免、狗等家禽有鸡、鸭、鹅等。

5、著名地特产

①土烟,共和乡对土烟的栽种历来重视,家家户户都乐意种植,在省内外均有盛名,畅销各地,其特点是匹张大、捎子长,内头厚灰白色,色泽鲜美润滑。寒暑不易燥,纯香可口,建国后各级干部都先购备。除已用外,还作为礼物珍品。

②清河坝的萝卜,清河坝的萝卜驰名万世。萝卜长得又大又白,又嫩又甜,食之则别有滋味,细腻甜香,建国前后,只要是清河坝的萝卜,都有视为珍品,笑得合不上嘴,争先抢购。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下辖乡

共和乡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境,西与龙江县毗邻。距梅里斯区城区16.6公里。辖区地处嫩江平原西部,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乡办工业有水暖器材厂、制鞋厂、绣花厂等。辖共和、兴盛、意心、敖宝、胜利、新利、新水、兴隆山、兴华、东发、长岗、双岗、永长、永昌、龙胜各族自治县、一棵树、张家地房子、李家地房子等18个村。总人口1.98万人,其中达斡尔族、回、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

乡名源于驻地共和屯名。清同治初年称“喀拉屯”,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称“哈拉坑子”,1947年建立村政权改称今名。共和镇一带,清代隶属齐齐哈尔市副都统管辖。清末,先后隶属黑水厅和龙江府管辖。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龙江县第三区管辖。东北沦陷后,初隶达胡店乡保,后改隶达胡店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8年分隶龙江县第七区和第八区管辖。1954年10月,划归齐齐哈尔市,隶属达呼店区管辖。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共和乡。1958年12月,改称华丰人民公社共和管理区。1961年8月成立共和农业分社,1965年改称共和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为共和乡。1990年9月,改设共和镇。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